第223章 軍國兩張皮(下)

說到這裡,徐平還是嘆了口氣:“書生談兵,往往好鉤沉前朝軍制,排兵佈陣,議論將勇不勇,兵精不精。臣雖然也是書生,到底是真帶過兵,打過仗的,卻知道這些只不過是細枝末節,眼光落在一時一地。最根本的問題是,軍隊是用來幹什麼的?是養兵讓天下不起亂子?那又何必非要養軍!有的是辦法讓百姓安居樂業,何必要用這最費錢的法子!國家養兵,不是爲了讓天下不起亂子,而是保家衛國!軍隊要能打仗,就要讓每個統兵官每一個士卒都知道這一點,不然,終究是徒費錢糧!”

聽了這話,趙禎不由笑道:“我以爲你想的是什麼!國家養兵,對內弭民亂,對外御強敵,不正是應有之意!此是並行不悖的事情,有什麼好煩惱的!”

徐平搖了搖頭:“六根不淨,輸得乾乾淨淨!哪裡有能夠既吸收內亂,又能夠外御強敵的軍隊。兩者之間必然要做一個選擇,軍隊是用來對付外敵爲主,而是消滅內亂爲主。如果是爲了對付外敵,便如兩漢,兵卒盡用良家子,威震四夷數百年。”

趙禎不以爲然:“大唐之兵,雜以胡人遊俠兒,不一樣控西域,絕大漠!”

“臣先前在邕州,曾經刻印儒釋道典籍,當時周圍蕃邦小國都來求書。其中有在大理旁邊深山裡的小國,不惜重金求儒家經典,自言是漢武帝平西南夷時所遺留,千年以後至今華語華服,語言多類似漢魏古言。而大唐雖強,卻如司空圖所言,未等唐滅,河湟就已經是‘漢人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了。更不要說,大唐的威震四夷,靠的本來是府兵能戰,一樣都是良家子。等到了唐玄宗時胡將帶胡兵,安史亂起,一切盡成空。馬嵬坡前楊貴妃香消玉殞,唐明皇狼狽逃西川,以後更是一天不如一天。兩漢哪怕直到三國鼎立的時候,一將帶偏師,依然能夠橫掃北胡,其間差別不可以道里計。”

漢唐雖然並稱,但到了王朝的最後時刻,面對外敵的局勢卻迥然不同。漢朝末期哪怕是中原地區因爲黃巾之亂以及之後的爭霸戰爭,打得千里無人煙,面對外敵依然如砍瓜切菜一般,而唐末卻成了外族眼裡的肥肉。原因自然是多種多樣,但說到根本,還是那一句徐平前世對戰爭的定義,“戰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軍事是從屬於政治的,而且服務於政治的,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漢朝軍事符合這一規律,而唐朝中後期是背離這一規律的。在制度的最根本上出了毛病,那麼花再多的錢,付出再大的代價,依然無力迴天。

趙禎雖然對徐平所說的不認同,還是道:“這種言論,也不是沒有人提起,要學唐初府兵制的一直都有。可自唐時人口增殖,均田制無以爲繼,怎麼能夠學得來呢?說來說去這些還都是書生之見,天下已經不同,怎麼能夠倒回去!”

“府兵制難行,哪怕是在唐朝的時候,就真地是因爲均田制繼續不下去嗎?陛下,自貞觀四年,大唐議夷夏之防,魏徵被責,便就開始引胡人爲兵,而漢人爲民。臣只聞百姓如水,而兵則爲水中之魚,兵民爲勝利之本,未聞魚離了水還能鮮活的。自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衆,先賢篳路藍縷,建起家園,而有今日之中國。人與獸雜居,被獸所傷自然不能避免。被傷之後,自然是建籬笆,修弓矛,羣起圍獵害獸,打殺而已。未聞要人學着野獸茹毛飲血,拋家遠去山林,學着野獸過活,而非要用牙齒爪牙跟野獸決勝負。放着好好的人不做,爲什麼要學着去做野獸呢?自府兵之後,改爲募兵,實際從軍制看來,無非是用胡人的部落兵制,代替漢人自古以來的兵制,被胡狄所欺,那就自然而然。”

趙禎皺着眉頭不快地道:“募兵怎麼是胡人部落兵制?胡人全民爲兵,到了戰時自備弓馬出戰,回去了則依然放牧牛羊,中原募兵豈是如此?”

徐平搖了搖頭:“兵制不是這麼看的,是看官兵爲什麼打仗,怎麼打仗的。如今朝廷視禁軍爲爪牙,冀希望其如虎狼,是不是跟學着野獸相差不多?禁軍出戰,不問這仗爲什麼打,要怎麼打,只管先要各種賞錢。一舉一動,心中想的只是得錢。胡人南下,爲的又是什麼呢?無非搶劫掠奪而已!都是爲了一個錢字。胡地貧瘠,搶漢人自然是能夠得利,戰爭對他們就是軍國合一。而朝廷之軍呢?臣直言,不管是禁軍也好,晚唐募兵也罷,跟胡人作戰能有幾個錢?他們只要向漢地隨便搶上一搶,就比與胡人打上千百仗得的錢還多。”

說到這裡,徐平不由嘆了口氣:“臣事君以忠,盡忠無非心誠,陛下要問,臣自然不得不說。但這話說起來,真的是忠言逆耳,不是臣不想說,而是未到說的時候。臣事君心若不誠,則失其身,而君王不能以誠待天下,則失其國。關於禁軍軍制,臣今日所說開誠佈公,說不說在臣,聽與不聽則在陛下。只要陛下以誠待天下,則天下必然不會負陛下。禁軍現在最大的問題在哪裡?所謂軍陣,所謂器甲,都是細枝末節,而是以天下之財養數十萬之兵,此數十萬之兵卻隔絕於國事之外。與國事隔絕,便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又怎能寄於厚望?外戰不利,非將軍不勇,非士卒不盡死力,是國事對其無關緊要。軍國軍國,最終只是軍是軍,國是國,軍國兩層皮。這就像魚離了水,再無活力。既然打仗是爲了錢,那麼不打仗還有其他的辦法賺錢。還有更容易風險更小的辦法賺錢,打了勝仗無非是多得錢,打了敗仗無非是少得錢,這仗打起來還有什麼意思?陛下說得對,天下數十年未聞兵戈,內外太平,禁軍千錯萬錯,無非就是一個錢字,養起來有些貴了。只是朝廷想這樣太平下去,外敵卻未必給這個機會,仗,總是要打起來!等到對外戰起,那就不是要花多少錢的問題,而是對外敵能不能戰的問題!臣現在主管三司,數年之間,可以聚起錢財,保證戰爭一起,財物不缺。但就是錢糧不缺,就真地能打勝仗了?”

現在說這些,趙禎也只是聽個熱鬧,很能有切身體會。只是他自己讓徐平說,又不好現在改主意,只好聽下去罷了。說起外敵,隨口問道:“你是說西北,這幾年會有戰事?”

“何止是西北,只要禁軍一露出不能戰的姿態,到時只怕是周圍烽煙四起!臣說來說去的還是那句話,要想真地能夠外御強敵,就只能是讓軍隊爲了保家衛國打仗,而不是爲了得錢養家打仗。保家衛國的軍隊,國家自然會養,應該養,必須養。但是隻是爲了錢而又打不了勝仗的軍隊,早晚會出大亂子的!軍事必須服從於國事,離了這一點,便就是魚離了水,自保尚且不能,又何言能戰敢戰!”

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55章 合作社第150章 連你也說我?第140章 最大債主第69章 光耀門楣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113章 惹人生疑第139章 朝爭第34章 一城二虎第129章 你回京去吧第58章 軍政結合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132章 柳八娘第102章 錢法類書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40章 誰承其後第93章 新格局第46章 收割機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151章 席捲諒州(下)第220章 再對天章閣(中)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181章 陳公永歸宋第2章 父老第7章 第一權臣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164章 歐陽修第49章 串連第255章 把放出去的錢收回來!第122章左弼右輔鎮南關第131章 天才人物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190章 新的機遇第240章 道理第48章 叛國的附馬第40章 從前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217章 銀行(上)第26章 前奏第262章 應對之策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104章 黃從貴的末日第54章 將要離去第182章 人事安排第95章 西瓜種子第41章 中間派第135章 節制兩路兵馬第43章 賜姓第273章 示威第51章 新的消息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66章 文臣武將第99章 晚生司馬光第279章 黑吃黑第25章 官場浮沉第128章 有什麼訣竅?第5章 高大全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167章 獵犬第87章 猛虎入狼羣(五)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37章 月夜雜談第142章 想去五臺山第60章 新的門路第315章 結個善緣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123章我們不能置之不理第91章 大勢第156章 銅版第84章 沿邊入中的弊端第127章 堵門要賬第17章 乾脆搞大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45章 人總會長大第319章 使節第12章 煙花第86章 猛虎入狼羣(四)第315章 亂戰第185章 三司商鋪第314章 話不投機第196章 神針第241章 有人騙貸?第45章 京城故事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9章 準備抓人第57章 千里西來第197章 人非少年時第34章 一城二虎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39章 按律當斬第111章 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