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爲要想發展經濟需要三個條件:資本、人才、社會組織。
資金就不用說了,日本在二戰中從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搜刮了大量的財富戰敗後根本沒吐出多少來。雖然可能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盡美國人口袋但是以日本土財主的一貫作風肯定藏匿了不少。最重要的是日本戰敗後只賠付給中國很少的機器設備,仍然保有大量工廠,這是一筆巨大的存量資本,只要美國人同意日本運轉起來日本立刻產出。相比之下法、德、蘇聯由於戰火在本國土地上燃燒數載估計工業損失的比例還要大於日本。但資本卻是發展經濟的三個條件中最爲次要的,因爲看看中國的發展歷史資本是可以快速積累的。
相比資本來說我認爲人才對發展經濟更重要。比如說很多富二代繼承了大公司有錢吧?可他沒這個能耐最後公司還是要垮掉。日本當時可是實行全民基礎教育的,日軍士兵普遍小學畢業,而中國的文盲佔90%(記不太清了,估計不會低於這個比例)。更重要的是日本有一支熟練的產業工人大軍,在二戰前日本能夠從美英法德等國獲取技術所以日本工人能熟練的製造飛機、船舶、車輛和各種工業設備。這樣的熟練工人只要有設備、有資金就能立刻進行生產。相比歐洲的研究人員在戰後大量流向美國,日本研究人員由於人種不同更多留在了日本,這樣日本在投降前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更多的保留。
要讓日本喪失技術能力需要多長時間呢?看看俄羅斯休克了十年新技術的開發能力已經大不如前了,但還沒有徹底喪失,也許要休克二十年纔會徹底喪失。可日本1945年戰敗1950年就由於美國的需求開動起來。短短5年時間的斷檔,雖然被美國閹割但日本應該基本保留了新技術研發能力。
反觀中國那個時候有多少產業工人?雖然中國後來在蘇聯的幫助下建設了大量工廠培養了一批工人,但是把一個農民培養成真正的工人絕不是讓他們學會如何開動機器那麼簡單,他們的思維絕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農業社會。要想真正的讓他們接受產業工人的理念、規範沒有三五十年的培養,沒有整個社會的工業化是不可想象的。你看看印度軍工廠的工人在車間裡大小便就知道了。我也見過手下工人在車間裡小便,從這一點上說從印度的今天就能看到中國的昨天工業化的一些影子。所以建立工業不是像紅色警戒上只要一點擊鼠標建立工廠馬上就可以有坦克大炮開出來的。本書也不會說買到設備就能立刻裝備強大的軍隊,實在是沒有人來幹活兒。
最後不得不說社會組織。德國在戰敗後國家基本是重構的。日本和美國確實典型的帝國主義分贓不均的內戰,日本在美國刻意的保護下基本保留了從明治維新以來一貫的社會組織形式,只是美國軍隊代替了日本軍隊的地位,門閥政治受到有限的削弱。財閥還是那些財閥,政客還是那些政客,官員還是那些官員。在更微小的社會組織中日本甚至延續了自從幕府時代的組織結構。這種穩定的延續性保證了日本穩定的發展。日本人不需要探索只需要埋頭生產創造更多的財富。
可中國呢?中國的社會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種全新的社會組織形式肯定不可能一開始就完美。再加上中國人當時普遍的低素質,不出現大的社會動盪纔怪。中國這幾十年一直是在探索中度過的,既然需要探索不會沒有成本,而且有時候成本高昂還可能碰得頭破血流。
不過現在日本當年騰飛的條件我們中國都具備了。雖然在很多方面我們仍然沒法和日本這個先起跑的國家相比,但是中國的騰飛就在眼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