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閒話
李秋歲看柳氏還是心事重重,“娘,有機會咱們提醒鄭家。或許都是李珍珍亂說的。”
湊上去告訴人家你家將來要倒黴,這是找抽呢!
李廣平把李三祝叫家裡,定是囑咐不能往外說。人鄭家還得勢,這人腦子好使着呢,不會幹蠢事。今日之事,沒能讓李廣平佔口頭便宜,她的話,想必他也該明白,再在外頭說三道四是不敢的,小辮子還捏在自己手裡呢!家裡人還在村裡住着,本也沒想一杆子將人打死,讓他沒臉面跑過來蹦躂,也算達成一樁心事了。
後頭有人追着喊,“三弟妹!”
娘倆互視一眼,就都停下腳步,迴轉身往出聲處看。
柳氏衝追上來的兩婦人喊,“大嫂,王家嫂子,你們這是上山砍柴去?”
這又是繩子,又是斧頭扁擔籮筐的,一看就知道幹什麼的了。
李秋歲笑着喊兩人‘大伯孃’,鄉下人家,沒有大戶人家那種見了長輩就要行禮的規矩,兩人在婆家又都是排行老大。
“歲歲也跟着一起上山啊!”上下打量李秋歲一眼,回頭就說柳氏,“穿這身衣裳也不怕刮蹭了,你不如回家拿身舊衣裳給套外邊兒,多好的料子,刮壞一根布絲都要心疼死。”
說話的這位,就是與老宅隔了一個牆頭的王家大兒媳婦。兩家多少年的鄰居,偶爾磕碰或是兩句口角,相處的還算不錯。
沒分家之前,都在老宅住着,人自然是認得的。
李秋歲無奈,因着回家來,專門去成衣店買了許多棉布衣裳穿,還是太打眼了啊!
“不用,她小孩家家讓一邊玩去,還能指望她幫忙,小心些,不讓粘上草色就成。”大伯母張氏快人快語。
在家裡,李秋歲身上的衣服料子還要好,張氏幫忙做飯,進進出出的還能看不到!三弟妹是謹慎人,上山定是換了衣裳的。
她也就隨口那麼一說,人家愛換不換,跟她有一個銅子的關係?
三個婦人連同李秋歲就一起朝山上走。
王家大媳婦湊到柳氏跟前,壓低了聲音問,“怎麼聽說李族長今個上去你家鬧騰了?那老東西成天在村裡說你家託他的福,粘了多少好處,好像他們家沒得好處似的。就他那金孫,不是你家歲歲,能夠得上去府城唸書?”
李三祝家小閨女給人家沖喜,換了許多的好處這事,在村裡算不上秘密,各樣的說法都有。王家殷實,在李家村也算大姓人家,王家大媳婦平日裡就喜歡東家長西家短。柳氏不愛出門,好不容易讓她見着正主,怎麼也要打問一番。
兩家人就隔了一道牆皮,柳氏還能不清楚對方脾性。
她面上就帶了怒容,隨即苦笑着道:“我們也鬧不明白族長到底是怎麼個意思,硬要把我家孩子送出去,前前後後張羅的都是他。現在又讓我們接回孩子。人家給的那些好處,黑不提白不提的……”
柳氏絕口不提這是說兩年後的事兒,她在心裡左右琢磨李廣平和李秋歲的話,鄭家倒黴這種話是打死也不能出口,但將來也怕李氏族人遭了連累,招人抱怨自家,還是要跟人掰扯兩句。
王家大媳婦一拍巴掌,道:“你說,他這樣反反覆覆是不是他家珍珍的主意!我跟你說,那個珍珍邪乎着呢!”
李廣平家緊挨她家的另一邊牆頭,那邊有個風吹草動,她坐在家裡都門清。
“夏季搶收那一回,你還記得不?”
不等柳氏應答,人家就接着道:“那天天清氣爽,那丫頭偏說,過幾天有連陰雨,大夥半信半疑,等把莊稼收回家,稍微晾乾點兒潮氣,那雨就嘩啦啦下來了,真就連着下了好幾天。還有西村的那戶,就是新搬來落戶咱村的那家。”
兩人說的熱鬧,李秋歲就望過去。方纔上山才路過人家家門口,因着印象裡那戶人家一直上着鎖的,她還多瞅了兩眼。
一個村子上住着,柳氏雖然不喜串門,這些事多少聽說過一點,這會見人家口沫橫飛的,她不禁也來了興致。
只見王家大媳婦的面色古怪了一瞬,接着道:“那家人來村的那天,不知是不清楚來咱村的路,還是旁的什麼因由,竟是從山那邊過來的。”
柳氏順着盧氏手指的方向望過去,然後點頭,示意她很認真在聽。
盧氏說的更起勁兒了,“男人就昏在半山腰上,身邊就媳婦和兒子。那女人長得楊柳細腰的,孩子也是弱不禁風的樣兒。要不是咱們村的人,及時發現人,把人擡到鎮子上的醫館救治,九成九就沒命了。”
“哎,你們知道咱們村人怎麼發現的人不?”
盧氏語言天賦極高,這些事兒在她嘴裡就跟講話本子似的,見吊足了柳氏和張氏兩妯娌的胃口。
就不再賣關子,道:“就是珍珍那丫頭說她心頭悶得慌,讓她爺帶人去山上看看。嗯,那話說的可好聽了,什麼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類的。反正就是她覺着山上有人出事,等着人去救似的。”
最後盧氏還總結,“反正這事李廣平一家也沒瞞着人,把他家珍珍傳的像菩薩下凡似的。新來的那一家,對他們家可是感恩戴德,人家家境也好,吃的,穿的,用的沒少往他家送。就珍珍那半大不小的姑娘,在人家裡也是進進出出,處的跟一家人似的。”
李秋歲嘴角抽了抽,這李珍珍是想嫁到人家了吧,不然這般行事,就是在鄉下,也有人說道呀!
果不其然,就聽張氏在那邊接話道:“這是有結親的打算了,新來那家的孩子聽說很會念書,比珍珍小兩歲,這都是相配的。”
之後盧氏同張氏又嘀嘀咕咕了一通。
李秋歲若有所思,也難怪盧氏會懷疑是李珍珍的主意了,李珍珍身上是真有古怪!
聊着八卦,幾人就在山腳下轉悠,順便揀點柴火,挖挖野菜。
都深秋了,枯草樹葉這些容易點火的柴草到處可見,柳氏一鐮刀下去,很快就是一捆。
張氏和盧氏兩人帶了斧頭,倆人都看不上軟柴火,專挑手臂粗的枯樹砍。鄉下婦人幹慣了活計,手腳都十分麻利,幹樹枝很快被碼放整齊,用繩子捆紮結實,也不着急背下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