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六章 奇點

討論宇宙的命運,交談中,自然會涉及到相關的概念。

方然所說的“宇宙大爆炸”,是關於宇宙起源的一種近似猜測的理論,認爲現今的宇宙,發源於密度無窮大奇點的爆發;稱其爲“猜測”,並不是說這理論很脆弱,而是人類目前還沒有辦法確切的知道,宇宙的起源究竟如何。

爲什麼沒辦法知道,按一般共識,是因爲人類認識手段的限制。

宇宙的起源……要討論它,必須得接受一個前提假設,就是“宇宙並非自有永有,而是有確切的開端”,這本身就是一個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僞的假設,如果不在這上面糾纏不清,直接討論宇宙起源,那麼,按大爆炸理論的說法,甚至連時間、空間這樣的客觀存在,也緣起於大爆炸。

那麼可想而知,倘若在宇宙開端之前,甚至連時間、空間都不存在,人類的認識手段也就到此爲止,而無法再追溯向前。

窺測宇宙的手段,在人類,根本上只有物理這柄利劍。

然而物理本身就是建立在時間、空間,或曰時空一體概念上的體系;

倘若在某階段,甚至時間和空間都不再有意義,脫離了人類能摹想的概念,那麼,不管那階段是否真的客觀存在,都不是人類能探知、甚至加以研究的。

宇宙誕生之前的凡此種種,站在追尋永生的立場,方然並不感興趣。

但討論宇宙的命運,從大爆炸理論開始,卻是一個還算不錯的出發點,在這方面,理查德*費曼顯然也認可主流的觀點,畢竟如果認爲宇宙起源於大爆發,那麼,今天人類對宇宙的觀察,很多現象,就可以有比較自洽的解釋。

由此出發,涉及宇宙命運的一個關鍵現象,就是宇宙的膨脹。

和莫須有的“宇宙大爆炸”不同,宇宙在膨脹,膨脹速度還是難以想象的快,這是科學觀測已經確認的事實。

所謂“宇宙大爆炸”,終究還只是一種猜測、而非確證了的事實,爲什麼呢,且不說大爆炸之前的認知虛空,即便在大爆炸理論中,從爆炸0時、到爆炸後10^-33秒的過程,也完全超脫了人類的既有認知。

大爆炸的極端條件下,任何現有的物理定律完全失效,即便時空已經存在,對人類而言,關於那短暫的10^-33秒之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仍然是一無所知。

但是“宇宙膨脹”,觀測和分析就簡單得多,從光譜紅移就能發現一些端倪,結合大爆炸理論來稍加分析,就不難猜到宇宙正在膨脹,而且這種膨脹,並非通常理解的“天體互相遠離”,而是宇宙空間本身的膨脹,是時空在不可知存在中的持續擴張,天體的互相遠離,正如膨脹氣球上的一個個點,只是這種擴張的外在表現。

但即便宇宙在膨脹,這和熱力學、和宇宙的命運,又有什麼關聯呢。

這方面,費曼教授先簡單評論了一下現有的宇宙演化假說,讓方然暗自鬆了口氣。

坐在物理系的某間辦公室裡,他的擔心,首先來自於和大爆炸理論對應的“大擠壓”,按照這種猜想,宇宙的膨脹只是暫時的,或遲或早,總有一天這膨脹會被引力所終止,繼而,開始反演,從浩瀚無垠的存在一步步收縮,最終迴歸大爆炸初始的奇點狀態。

大擠壓理論,毋庸置疑,在方然眼中是極其恐怖的存在。

想一想也知道,倘若這種理論真的被證實,那麼,不論經過多麼漫長的時間,宇宙終將步入收縮,直到奇點,一個人的力量,是斷然無法從在這一過程中倖存下來,任何永不下車的執念也就成了妄想。

當列車被毀滅,甚至,連列車疾馳的時空都被壓縮爲奇點;

永生,又怎可能實現呢。

不過還好,在思維被大擠壓的恐怖摹想壓垮之前,查閱資料,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方然梳理了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對“大擠壓”的認識也更加明晰,意識到這僅僅只是一個不甚完善的設想,目前還沒有像大爆炸那樣,在實踐層面得到充分的支持。

所謂“有初必有終”,很符合人類的一貫思維,但是套用在宇宙上,就未必準確。

不管怎樣,經由自學而暫時擺脫“大擠壓”的陰影,方然從理查德*費曼口中確認了一件事,目前的宏觀物理觀測,的確找不到多少證據,能證明宇宙膨脹終將被引力扭轉方向,在遙遠的未來轉變爲全局性的收縮。

當然,受限於人類的基礎科學水平,尤其是科學觀測的水平,這一切都還未有定論。

宇宙的膨脹,根本上講,唯一與之對抗的東西正是無處不在的萬有引力,但如果要定量分析,明確宇宙總體的引力強度,是否足以成爲宇宙膨脹的剎車器,這就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按費曼教授的介紹,直到今天,人類仍“非常不確定”宇宙中究竟有多少物質,能提供多大的引力:

“宇宙中究竟有多少質量?

不同研究機構提出的數字,彼此的差距非常大,一般認爲宇宙中物質的總質量,上、下限可以差三到四個數量級;

很顯然,這種精度的數據,根本無法用來預測宇宙膨脹是否會終結。”

無法預測,也就是還有的商量,方然很專注的豎起耳朵,他的確很想知道答案。

“既然無法從原理上探究,至少暫時還不能,那麼,我們就只能求助於天文學的觀測結果,發現了什麼呢,宇宙膨脹的速度超乎想象,直到今天,也一直在向未可知的外界擴張,即便這種擴張在減緩,但,尚未有任何減速至零的跡象。”

也就是宇宙一直在膨脹,未來,大概率也會繼續膨脹嗎;

方然暗自歸納到。

宇宙膨脹,在大學物理的課堂上只概略提及,細節一概欠奉,有關的數據卻容易跟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方然的記憶裡,可觀測的宇宙,事實上對人類而言也就是“宇宙的全部”,直徑達到驚人的九百二十億光年;相比之下,宇宙的預測年齡才“不過”一百四十億年,這就產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矛盾,或者說佯謬。

第四十四章 堅守第二三一章 鼓勵第八八九章 芒種第六七五章 拖延第一八一章 旅程第五章 希望第六七八章 絕境第五三一章 獨斷第八三九章 差異第四六六章 環境第六〇七章 主義第七一四章 工程第一二五章 無菌第六十五章 熱寂第七五六章 能量第四三九章 經費第三五六章 文明第四二一章 生活第六十八章 閒談第三四八章 離別第三四九章 害怕第八四四章 深遠第六五一章 要戰第八四八章 探討第六七五章 拖延第九五一章 中學第七十九章 復生第五四一章 塑造第一五七章 協議第六〇二章 機降第六四七章 高下第八〇九章 文明第六六二章 期限第三六一章 區別第一七四章 相似第五五三章 氧分第一七八章 差距第四八三章 限制第四六八章 能源第五一八章 接觸第八二一章 物種第六一三章 替換第一一六章 迭代第五二四章 俘虜第六五六章 身後第四四一章 滴答第六六三章 枯燥第九五五章 宣泄第三二七章 號角第六十章 凱恩第二四〇章 苟活第六一二章 中陸第八八五章 穹頂第一四〇章 侷限第八六九章 極限第五五〇章 窺見第八〇三章 遷移第四八四章 朵拉第二三九章 辯論第二二八章 人口第八二二章 疾病第四四三章 認知第一二二章 冬季第五五一章 必然第三九〇章 勝負第三三八章 小鎮第六四八章 迴音第一五八章 身份第六六五章 耗散第二十四章 前途第三七二章 分裂第四五七章 用人第五八六章 痛恨第八七一章 路基第六十五章 熱寂第七八八章 殘疾第二十一章 寄生第一〇五章 分佈第四五三章 分析第六三〇章 制海第七一四章 工程第七四五章 盡職第七十七章 意願第六六四章 資源第三四七章 造訪第四十八章 位置第三三〇章 懷疑第三十九章 合流第五〇五章 保護第二十六章 窺探第七二三章 規劃第八九三章 交往第六七一章 單行第八二九章 醒來第三一四章 管制第五四七章 掩面第九十章 對策第三七〇章 脫殼第七一二章 工程第一二二章 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