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用ASA迅速查找,果然,自己的記憶沒有錯。
就在去年某一時期,方然曾瀏覽的科技類新聞裡,提到聯邦政府大力支持若干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究,其中就出現過承擔“大功率光激發”項目的公司,此外還有研發“薄膜光電感應”的研究所等。
單看名詞,不論“光激發”、還是“光電感應”,一般民衆都不會感興趣。
但這樣的新聞報道,所提及的,究竟會是什麼呢,持續關注軍事領域的年輕人一目瞭然,在他看來,這些技術整合在一起,應用在軍事上,就可以實現自己與羅伯特*布朗教授交談時所提到的,那種運轉在軌道上的戰略導彈攔截系統。
公開的新聞報道,聯邦,乃至其他列強,一直在進行導彈防禦系統的研發和測試。
但是和經常出鏡的“導彈攔導彈”相比,更有前途的激光攔截系統,卻少見報道,即便有人出於好奇而查詢文獻,也只會見到一些年份陳舊的科普性質敘述,說光在大氣層中的路徑偏差和損耗太嚴重,目前無法實用,一言以蔽之,想《星球大戰》裡的科幻鏡頭,是不切實際而無法實現的。
這種說法,應該說只對了一半:
《星球大戰》裡的激光武器固然是在扯淡,但是現實中,激光武器系統的前景,卻沒有那麼的不堪。
即便激光武器在大氣層中的表現不佳,要攔截導彈,還可以將系統搬上太空。
諸如此類冠以《星球大戰》之名的設想,曾經由聯邦總統羅納德*里根所提出的一項龐大計劃,後來被證實是爲了拖垮理想聯盟而釋放的煙幕彈,這也許是事實,但放煙幕彈本身,卻並不意味着“太空激光攔截系統”也一樣只是幻想。
事實上,如果今天的這一則新聞,自己的解讀沒有錯……
方然就下意識舔了舔發乾的嘴脣,那就意味着,聯邦軍工體系研發的太空攔截系統,已經進入了實地測試階段,如果一切順利,那麼,或許在未來幾年裡,就有可能進入實戰部署,甚至很快就將具備起碼的作戰能力。
一旦這系統,部署到近地軌道、進入戰備值班狀態,方然耳邊就似乎想起了,那漸漸清晰的蓋亞大戰之腳步。
科學技術的發展,無法遏止,類似“太空激光攔截器”這樣的東西,遲早都會出現。
繼而,自第二次蓋亞大戰以來,一直維持着人類世界總體和平的核武器,這柄達摩克里斯之劍也將逐漸失去鋒芒,甚至威懾不再。
基於不同的原理,核武器的威力,遠超人類掌握的威力最大之常規武器。
這樣的武器,事實上,在缺乏防禦手段的前提下,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力已超出了各國民衆、也包括各國政府能承受的極限,繼而讓列強之間的戰爭失去了意義: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雙方誰都不會有興趣發動,和平,就以這樣一種略帶諷刺的方式降臨,並以同樣的方式維持至今。
但不久的將來,一旦激光攔截系統成熟,這強大的威懾就將不復存在。
核武器,具體而言,一枚枚的核彈頭,爆炸起來的威力是很驚人,也畢竟還是需要投擲的手段,才能具備較高的實戰價值。
在當今時代,列強的核彈頭,不論陸基、還是海基,幾乎完全依賴戰略彈道導彈投擲出去,一旦這種手段被封殺,無法將彈頭扔到遠涉重洋的敵國領土上,這種威懾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
如果只考慮戰場上的應用,單憑威力,核武器並不能輕易壓倒一切。
雖然和常規武器的效應相比,核彈頭的爆炸,會產生耀眼的火球、沖天的蘑菇雲,其後還有棘手的放射性沾染問題,但考慮從研發到維護的代價,核武器的費效比則相當一般。
同樣多的資源,投入到常規武器領域,相比於核武,可以在戰場上獲得更實用的火力。
實戰價值沒有想象中那樣高,核武器的威懾,根本上還是以襲擊敵方城市爲基礎,這就需要遠程的投擲工具。
一旦工具被消滅,核彈頭也會同時損失掉。
從新聞出發,在網絡上搜索更多訊息,“太空激光攔截器”讓方然印象深刻。
不過,和幾年前的自己相比,二十四歲的方然不論思維、還是眼界,都比在伯克利讀本科時更進了一步,看到類似今天這樣的新聞時,也更難樂觀得起來。
他能夠看到,倘若世界經濟繼續這樣下去,蓋亞大戰,就遲早一定會來。
之所以這樣認爲,方然並沒認定FASA主導的“太空防禦體系”一定性能卓著,甚至足以爲國土廣袤的聯邦撐起保護傘,繼而讓威懾失效,列強則紛紛火併;憑藉紮實的自然科學功底,他知道這些設想暫時還不現實,以FASA現有的水平,離監控太空中每一個可疑目標、確保攔截成功率100%,還有非常大的距離。
他意識到,與歷史上的情況不太一樣,今天的人類文明,抵抗外來干擾、傷害的能力,超乎想象。
在人類歷史上,這更是從未出現過的態勢。
人類文明的發展,自古至今,從原始到發達,如果從每一個人的角度去衡量,說人因此而退化,也完全可以,文明中每一個男女老幼,不管多麼強壯、多麼智慧,都需要依賴着社會,在人類社會的大環境中生存下去。
要生存,就需要一連串的資源和條件,這些都只能由“文明”來提供,個人並無法自持。
也正因爲如此,迄今爲止,列強之間的核威懾,仍然以對手方城市(尤其大城市)爲首要的假想目標之一,一方面能大量殺傷敵國民衆、削弱對方的戰爭意志,另一方面也能嚴重破壞敵國的戰爭潛力,總結起來,就是對敵方民衆、乃至政府,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施加威懾力。
然而世易時移,隨着AI對文明的滲透,人類原有的核威懾策略也漸漸變得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