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幕僚(一)

在王賓進入奉天之後,城中一切安穩,城外的剿匪也在進行着,一邊的日俄雙方在接到了國內的停戰命令之後也開始逐步的從奉天地區撤離。

就在日俄雙方都離開之後,王賓也第一次召開了自己的幕僚會議,討論關於奉天改革的一些問題,首當其衝的還是財政的問題,儘管之前王賓得到了三百多萬兩的白銀,但是錢這個東西誰又會嫌少?

再加之目前奉天地區的財政狀況的確很大,剛剛進駐奉天就要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錢,這恢復民生便是其中的大頭,很大一部分的錢王賓都投在了這個上面,很難再挪出部分資金來供應軍隊,所以王賓不得不將幕僚聚集到了一起,集思廣益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做的諸位都好好的說一說怎麼樣才能夠解決目前的難題?”

下面的這羣人,有些事老部下了,有些則是自己招募過來的還有一些則是他人推薦過來的,不管怎麼來的這些人算是王賓目前爲止的幕僚班底了。

今天來的幕僚當中熊希齡就不用說了,乃是工會總局的總辦,還有負責內政的樑子龍。

除了這兩個人之外還有農林總局的崔雲,崔雲這個人所學的專業乃是與農業技術相關的,再加之還是從國外的大學堂畢業回來的,對與現在地廣人稀的奉天來說這樣的農業人才是極爲需要的,於是王賓毫不猶豫的將崔雲從戶部的手中要了過來。

還有就是剛剛建立的教育總局,全權管理奉天全省的學堂,對於擔任這一職位的人必須要有一定的功名在身而且對於新式的思想也要有一定的理解,這樣的人還是比較難找的,不過雖然難找但是在奉天還是有這樣的人的,此人名叫馮永明乃是本地的一個舉人,但是眼界卻是極爲開放的,頗能吸收外來的有用的學識,此人在家的時候多支持鄉里的學童教育,自己也是不斷的學習新式的理念,所以說雖然由這樣的一個沒什麼資歷的人來擔任教育總局的總辦,但是王賓卻是極爲放心的。

除此之外在座的諸位當中還有一個熟悉的面孔,那就是李榮。

在李榮爲王賓完成了重機槍手的訓練之後,王賓左右琢磨這個李榮除了會操縱機槍之外什麼都不會,但是怎麼說李榮都是屬於跟隨自己很久的老人了,還是屬於自己剛來到這個時代了第一批班底,怎麼說也不能虧待人家。

於是王賓便任命李榮爲自己的護目頭領,專門負責自己的人身安全。

“大人要說這個財政的問題,這個稅收是極爲重要的,目前爲止這個鹽稅是其中的一個大頭了,還有大人可以適當的增加一些商稅。”

先開口說話的是被王英楷推薦過來的樑子龍,這個樑子龍在到了王賓的手下之後,王賓也是看出了樑子龍的能耐交給樑子龍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夠有條不紊的做完,而且樑子龍還能夠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這個聽樑子龍說可以在稅收上面下一下功夫,王賓頓時就看向了熊希齡。

熊希齡自從擔任了王賓的幕僚以來便一直在努力着手對奉天破敗的財政情況進行改革,首先要想將財政狀況該變好這個稅收便是其中的大頭,於是熊希齡在聽了王賓的問題之後應聲說道:“大人,這個稅收屬下也仔細研究了一番,之前對於商稅的徵收比例着實有些低了,屬下認爲如果能夠將商稅的徵收比例在增加一倍也是可以的這樣一來每年的稅收在增加個一百萬兩也是可以的。”

熊希齡的話確實有些道理,這個增祺自從上任以來就沒怎麼關注商稅,這主要是和增祺的個人思想有關,重農抑商嘛,這樣一來即便是增祺在任期間商業有所發展,以增祺的腦子又怎麼會想得起來給商戶加稅,這樣就導致這些商戶每年只需要交一點點的商稅。

在熊希齡說完了商稅的事情之後,又繼續開口說道:“大人,還有根據屬下這些天的整理除了商稅之外還有一些雜稅也應該有所削減,尤其是個農稅,現在的奉天剛剛經歷戰亂農業還沒有什麼進足的發展這個農稅也是沒有什麼必要性了,再加之奉天百廢俱興正處於發展的時期,一些不必要的稅收也可以暫時停止徵收。”

熊希齡的這一番話,將他這些天對於稅收的想法都說了出來,而熊希齡的這些想法也得到了王賓的贊同,隨即王賓對熊希齡說道:“這個加收商稅一事就叫給你了,加稅的方案出來之後直接召集商戶通知一下即可。”

在對熊希齡說完了這些之後王賓又看向了一旁的樑子龍問道:“鹽務的事情整理的如何了?”

鹽務在歷朝歷代都算得上是稅收的大頭了,只不過在清末的時候這個鹽稅關稅都是各省自主處理的,所以雖然鹽稅的收入每年都要上交清政府,但是實際上面每年的鹽稅都被各個省份私自截留了。

就以奉天爲例子,在增祺擔任盛京將軍的時候就沒有給朝廷上交過鹽稅,全部都被增祺私自截留了下來充當自己的金庫了。

在王賓問出了鹽務的整理之後,樑子龍也是開口說道:“回大人目前奉天的鹽務實是在有些敗壞,在日俄雙方開戰的時候上任盛京將軍並沒有對奉天的鹽務進行過管理,所以現在屬下還要先將鹽務的情況捋一捋才行,不過根據以往的鹽稅情況每年收上個一百萬兩還是不成問題的,如果說今年能夠將鹽務的情況整理清楚的話,屬下估計年末的時候,對於鹽稅的收入還能夠在提升一部分。”

鹽務的情況王賓早就預料到了,以增祺那貪生怕死的性格又怎麼會在日俄開戰的時候派人來管理鹽務的事情?

所以在當樑子龍提出來重新整理鹽務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驚訝,畢竟自己纔剛剛接手,不過對於樑子龍說這個鹽稅還可以多收上一些王賓則是有些不敢認同了,現在奉天的情況王賓也是知道的,地廣人稀那裡有鹽稅給你收?

二十三章 空間變化第276章 肺癆第269章 收繳日本人的武器第107章 再一次的交易第312章 解圍(上)第302章 政體第149章 倒黴的岑春煊第153章 密談(三)第71章 願歲月靜好第8章 平步青雲路伊始四十一章 無題第190章 泄密第290章 王英楷告密?第90章 駐軍新民府第256章 立見尚文的困境第5章 遲來的福利第141章 樸次茅斯和約第3章 前去赴宴第162章 選官第287章 亂第83章 找日本人的麻煩203章 補充標第97章 141的建立(一)第19章 錦州的洋行第59章 錦州造第101章 最後的比試(一)第三白零三章 全面發展第322章 最後一戰第263章 明治天皇的聖斷(上)第113章 盛京將軍第174章 佐藤一郎的陰謀(二)第320章 拿下東平州第285章 天變了第99章 挑選(一)第290章 王英楷告密?第153章 密談(三)第247章 王賓的對策第166章 陰謀(一)第85章 夜談(一)第321章 長驅直入第259章 坑一波英國佬第182章 黃雀與螳螂(三)第171章 剿匪(二)第177章 序幕第121章 學堂第151章 密談(一)第115章 旅順陷落第278章 王伍到來第71章 願歲月靜好第296章 南清朝第244章 對策第126章 駐軍奉天(二)第177章 序幕第98章 141的建立(二)第1章 新的自己第240章 無題第210章 安平渡口攻防戰(一)第220章 虎山之戰第213章 撤退第139章 心服口服第215章 交接軍火第257章 日本政府的決定第82章 出乎意料的客人第301章 工商業的發展第220章 虎山之戰第248章 查探結果第189章 青木宣純的拉攏第234章 立見尚文的反擊第116章 改革第177章 序幕第223章 夜襲三十五章 反手一擊一第141章 樸次茅斯和約第318章 投降主義第236章 要擴軍的王賓第154章 密談第175章 佐藤一郎的陰謀(三)第二百零六章第91章 軍費第322章 最後一戰第248章 查探結果第215章 交接軍火第240章 無題第262章 毫不鬆口第180章 黃雀與螳螂(一)第76章 戰後反應第一百八十五章第275章 擴大生產第279章 治療肺癆第322章 最後一戰第304章 南清的謀算(上)第248章 查探結果第98章 141的建立(二)第42章 晚宴第79章 三方會談(二)第81章 匆匆數月第180章 黃雀與螳螂(一)第74章 差距懸殊的戰鬥(二)第129章 改制第317章 九里關的陷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