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改制

在經過了這一次的幕僚會議之後,奉天的步伐頓時走了起來,尤其是在這種大變革的時代之下,在會議之後王賓立馬開始着手對鹽務、農業、工商業進行了改革。

就在改革的同時,王賓手下的巡警也傳來了一些問題。

目前這個巡警的事情是由林浩負責的,這幾天林浩提出了讓這些巡警配槍的事情,原本王賓在初創巡警的時候是按照袁世凱的天津巡警制度來的,巡警並沒有配備步槍而是統一配備的警哨和警棍,但是在東北這個地方卻有些行不通了,關外這個地方雖然說民風淳樸,十分的歡迎外人做客但是這關外人的脾氣也不是太好的,要是一言不合的發起脾氣來打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有些時候對於這樣的情況巡警的人數除非比較多,不然的話不怎麼好拉開衝突的雙方。

於是林浩便向王賓提出了讓巡警配槍,再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如果無法拉開是可以朝天空鳴槍示警的,對於林浩的的話王賓卻是皺了皺眉頭後說道

“這鳴槍示警的卻是一個好方法,但是又怎麼能夠保證這槍不會亂用?”

對於光天化日之下鳴槍示警的話,多多少少對周圍的環境有影響的,試想有一天你在大街上突然聽到遠處有槍聲想起,你自己會怎麼想?

林浩在聽聽了王賓的話之後並沒有做出什麼不知道該怎麼接王賓的話的樣子,在王賓看來自己的這一句話看來有些多此一舉了,林浩此次前來必然是有了對策的。

於是林浩隨後開口說道:“回大人,職部對於這個也早就做好了準備,對於配槍巡視的巡警職部準備當這些巡警持槍巡視的時候,每個人只能帶五法子彈,巡視回來之後還要覈對子彈的數量,即便是開槍之後回來也要做出一個口頭的報告,以及老百姓對開槍的看法。”

王賓在聽了林浩的話之後也是點了點頭,這樣的方法對於子彈和槍械都會有一個較爲完備的處理方法,於是王賓也就同意了林浩給巡警配槍的建議。

在王賓同意了之後,林浩則是還在眼巴巴的朝王賓望着,那種眼神看的王賓都有些心慌就好像自己做出了什麼對不起林浩的事情一樣似的。

於是王賓又咳嗽了幾下朝林浩問道怎麼還不走,沒想到林浩卻眼巴巴的說道這光同意了沒槍怎麼去配槍?

被林浩這麼一問,王賓也是有些尷尬,於是王賓立馬批了一張條子讓林浩去軍械庫領1000支步槍和相應的彈藥。

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的過去,在各項改革的不斷進行之下王賓的奉天開始逐漸的羽翼豐滿,奉天常備軍的兩個鎮的架子也基本搭了起來,其中還有一個鎮已經基本上編練完成了,而且這編練好的一個鎮,統制的人選王賓也早就做出了抉擇。

此人便是馬龍標,馬龍標此人原本是王英楷的心腹,所以以自己和王英楷的關係來說馬龍標目前是最有資格擔任統制的人選了,至於馬龍標空下來的協統一職在經過上報之後則是由徐大軍擔任。

於是在王賓的實力越來越大之後,在北洋一系當中已經開始有人將王賓這一派稱之爲“王系”了,這一系不過是代指奉天的王賓和駐紮在山海關的王英楷了,在北洋一系當中對於王賓和王英楷之間的親戚關係早就知道了,不過對於這些人的稱呼,王賓跟喜歡自己這一派被稱之爲“奉系”。

可以說目前王賓這一派在北洋軍中是除袁世凱這個頭子之外最大的一派了,不過除了實力大了之外,王賓還是有着一件頗爲煩惱的事情那就是:旗漢並治體制。

東三省的行政體制是以八旗駐防爲主、州縣民政爲輔的旗民並治二元結構體制:一方面是八旗駐防系統,以盛京爲陪都,設盛京將軍爲最高軍政長官,置戶、禮、兵、刑、工五部,各設侍郎主持。

到了清末,隨着清政府封禁政策的鬆弛,流民陸續出關墾殖,移墾社會得以發展擴張,清政府不斷地在移墾地區添設州縣民官,使東三省原有的旗民並治體制逐漸趨向內地行省官僚行政體制。

但是現在的這個旗民並制的體制卻是給王賓出了一個比較大的難題。

因此王賓開始第一次在朝堂之上真正的放出了屬於自己的意見,提出了種種的方法,在王賓給出的奏摺當中是這樣說道的:“現在三省辦法雖有圖新循舊之殊,行政用人亦復互有得失,而其不足以爲起衰之劑與救亡之策則一也。何者?國家統治領土之法,莫要於行政機關有指臂相使之效。

而我三省官制則以軍署爲之長官,以州縣爲之僚佐,夫以治兵之職而轄理民之官,所務不同,利害亦異,隔閡既甚,牽制斯多,其終乃無一利之能興,無一弊之不出,所以數百年來有最良之殖民地,而曾不能一收殖民之效。”

因此王賓主張徹底改革舊的官僚行政體制,以爲補救之法。

如果要這樣做的話,“必須大加改革,於用人行政諸大端,破除成例,以全國之人力財力注重東陲,乃可望補救挽回於萬一。”

其實以王賓的文筆自然是不可能用這個古文的,前世的時候王賓連語文都還沒學好,雖然在到了這個時代之後這個文言還是能勉強看懂了,但是讓王賓用文言來寫奏摺簡直是一種莫大的折磨,因此這篇關於奉天的體制改革的奏摺乃是王賓自己用白話口述,然後由幕僚代爲捉刀寫成的。

總之在奏摺上面王賓提出了旗漢並治體制的不妥之處,以及面對這樣的體制的改革方法。

王賓的奏摺剛到朝堂之上便通過了決議,這關外的旗民是個什麼樣子朝堂之上的人都是知道的,特別是在這個日俄剛打過仗的時候,這些旗民不惹事就行了,朝堂上的諸公本來就沒有指望這些旗民能做出什麼貢獻,因此這一次王賓的改革自然是在改革的大浪潮中得到了通過。

第219章 立見尚文的異動第308章 王賓的打算第145章 結束第190章 泄密第287章 亂第90章 駐軍新民府第108章 改變第218章 試探(二)第167章 陰謀(二)第147章 一年的發展第190章 泄密第二百零六章第44章 會後第46章 歷史的拐點(二)第67章 戰後總結第218章 試探(二)第232章 陰你一波(一)第266章 簽訂協議第147章 一年的發展第91章 軍費第293章 謀其國(三)第247章 王賓的對策第118章 對馬海戰(二)第166章 陰謀(一)第69章 軍事會議(二)第154章 密談第216章 虎山二十七章 老爺子的用意第55章 來自東瀛的拜訪第56章 資敵賣國(一)第205章 圖窮匕首見第190章 泄密第240章 無題第60章 無題第210章 安平渡口攻防戰(一)第168章 陰謀(三)第299章 防務(續)第164章 天下大勢第170章 剿匪(一)第20章 交易第315章 東平州的危局第119章 資本家的聯合第131章 合作(二)第262章 毫不鬆口第214章 撤退第106章 二零三高地(二)第262章 毫不鬆口第178章 黃雀捕,蟬螳螂在後(一)第兩百九十七章第264章 明治天皇的聖斷(下)第106章 二零三高地(二)第113章 盛京將軍第232章 陰你一波(一)第208章 視察前線第112章 定局第218章 試探(二)第66章 迫擊炮的威力(二)第171章 剿匪(二)第173章 佐藤一郎的陰謀(一)第169章 收服段祺瑞(一)第295章 所謂共和與憲政第197章 會議(一)第317章 九里關的陷落(二)第115章 旅順陷落第48章 軍閥生活二十六章 錦州日常第219章 立見尚文的異動第256章 立見尚文的困境第86章 夜談(二)第兩百九十七章第226章 誰人得利?第7章 進擊的馬自楷第113章 盛京將軍第197章 會議(一)第97章 141的建立(一)二十一章 憲兵隊的成立第92章 民變第154章 密談第272章 那年那人(上)第226章 誰人得利?第263章 明治天皇的聖斷(上)第121章 學堂第147章 一年的發展第278章 王伍到來第246章 重新恢復的補給線第249章 一探究竟(一)第197章 會議(一)第256章 立見尚文的困境第249章 一探究竟(一)第176章 佐藤一郎的陰謀第246章 重新恢復的補給線三十七章 反手一擊三第245章 對策(續)第42章 晚宴第207章 各方反應第289章 謀劃第253章 安平渡口的陷落第47章 兵工廠第271章 青黴素第258章 調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