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名被打倒在地的老太監,他們看到了李明,不顧頭破血流的從地上爬了起來,衝着李明跪倒在地,大聲的哭嚎着想去幫助崇禎守靈。
李明想了下,對旁邊的幾個遠東軍官兵說道:“如果皇宮內的太監和宮女想要去悼念先皇,就讓他們去吧。但你們一定要維持好秩序,靈堂絕對不能發生混亂。”
幾個老太監聽了李明的話,都擡起眼睛磕破的腦袋,不可置信的看着李明。他們絕對沒有想到,遠東軍會如此大度,竟然讓他們去送皇爺爺最後一程。
所以一幫太監都拼命的給李明磕頭,“咣咣”的磕在石板上,額頭都已經血跡斑斑。
李明沒有理會他們,轉身向皇極殿走去。宋濤等人也滿臉複雜的看了這些跪在地上的太監,然後默默的跟着李明走了。
皇極殿廣場上的太監也得到了消息,很多人都是喜極而泣。但是最後真正敢去崇禎皇帝靈堂的也只是少數人,而且大都是年歲比較大的老太監。
宮女去的就更少了,她們現在主要擔心的是自身的安危,那還有閒心去悼念先皇。畢竟女人在這個時代,落到軍隊的手裡,命運往往都極爲悲慘。若是遇到殘暴的軍頭,女人往往都會淪爲營妓,成爲衆多兵痞的玩物,最後被禍害致死。
崇禎皇帝的靈堂就建在東華門外的廣場上,大批太監和宮女忙碌到夜晚,終於佈置好了靈堂。
歷史上李世民進北京的時候,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
崇禎的屍體被發現以後,只是有幾個太監以蘆蓆裹之,置於東華門外,後換柳木棺材,以土塊枕頭,又找了兩個和尚唸經。最後也是草草掩埋,後事辦的不但寒酸,而且非常倉促。
而遠東對崇禎的後事就比較重視了,崇禎的遺體頭戴翼善冠,身着袞玉滲金袍,安放在一口上好的紅漆棺木之中,靈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掛白桌衣,桌上擺着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周圍有不少的和尚、道士、尼姑和道姑,身着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
大批紫禁城穿着孝服的太監和宮女則是跪在周圍,拼命的哭嚎着。他們是天家的奴才,崇禎的死對他們來說,打擊相當大。而且崇禎是末代亡國之君,這些太監和宮女心裡更是絕望不已。
雖然這個靈堂的規格,相比皇帝駕崩的規模當然相去甚遠,但是作爲一個亡國之君來說,絕對算是不小了。
隨着越來越多的太監和宮女從紫禁城走出來,接過孝服穿在身上,然後跪在崇禎的靈柩旁哭嚎,今夜他們還要爲崇禎守靈。
如今北京城內雖然表面上一片平靜,但遠東軍剛剛入城,所以北京城內的老百姓都緊閉房門,生怕遠東軍上門騷擾。數萬兇悍的官兵進入了北京,若是軍紀敗壞,那他們也免不了要狠狠的被禍害一番。
生在天子腳下、皇城根畔的人,就算最底層的老百姓生活再窮困,也有着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心態當然也不能和西北掙扎在死亡線上的流民相提並論。
而且北京城內城內可不光是達官貴胄,小康富戶更是數不勝數,即便他們沒有世代深受皇恩,可身在經濟條件得天獨厚的北京城,看着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轟然崩塌,他們的心裡當然會泛起一股兔死狐悲的悲涼。
越是身價豐厚的人家,就越怕社會動盪。就算那些士紳階層都是朝不保夕,更何況那些大明王侯和世家勳貴,他們可是大明的寵兒,可以說是世受皇恩,他們最怕的就是遠東軍對他們進行清算。
而且崇禎動員全城百姓守城的時候,這些世家勳貴和達官貴人也是出了不少力,每家都是出錢出糧,還把自家的護院、家丁,甚至家將和親族子弟都派上了城頭。
他們當時並不知道遠東軍已呈橫掃中原的趨勢,還想着各地勤王的兵馬一到,北京城之圍自然會像以往那樣輕易化解。
誰曾想城內的一衆文官軍頭居然開城迎降,引遠東大軍入城。雖然有人趁亂逃回了家,但是更多的人被遠東軍俘虜了,很多人都是城內世家勳貴和王公貴胄的親人子弟。
所以自從遠東軍進了城,達官貴人、世家勳貴家家戶戶都是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哪一天遠東軍殺上門來,對他們抄家滅族。
好在遠東軍進城後,雖然是部隊的氣勢是殺氣騰騰,但是軍紀卻非常嚴明。數萬大軍攻勢如潮,可卻未曾發生一起擾民事件。
就算對待大明的降軍潰兵,也沒有趕盡殺絕,只要扔下武器投降,都會被驅趕到城外,統一看管了起來,也未聽說有殺俘的事情。
而且李明當天還接見了大明原來的很多官員,希望他們協助遠東軍政工幹部,大力宣揚遠東軍的政策,穩定京城的局勢。
這也讓京城的百姓稍稍的安心,可城內依然無人敢於上街,各種店鋪攤點也都不敢開張。整個京城一片寂靜,彷彿一座死城似的。
第二天清晨,李明和宋濤等人早早的起來,抓緊佈置北京城內的各項工作。他們還在北京各地視察,慰問堅守在崗位上的遠東軍指戰員。
他們忙到中午纔回到紫禁城,簡單的對付了一口飯,就來到了東華門外的崇禎靈堂。
此時皇宮內很多太監和宮女都跑來爲崇禎守靈,他們規規矩矩的跪在崇禎的靈柩旁邊,周圍有遠東軍官兵維持秩序,現場的情況還算穩定。
這時,底下人來報,外圍警戒部隊發現一幫穿着孝袍的大明官員,正向紫禁城方向走來。警戒部隊馬上向上級報告是否攔截。
李明聽了笑了下道:“誰說大明官員都是趨炎附勢之徒……哈哈……今天趕來給悼念崇禎皇帝的大臣,絕對是生着一身錚錚鐵骨。”
宋濤翻身上馬,衝大家笑了下說道:“我去看看,嘿嘿……看看大明到底還剩下多少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