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先進戰鬥機計劃的源頭

三方先進戰鬥機計劃的源頭

PS:

歐洲人賴以成名的第6代戰鬥機“虎頭鯊”其實是和俄羅斯人一起合作研發的。到不是歐洲本身的戰鬥機研究能力不行,只是傳統的兩大戰鬥機研究國~~法國和瑞典都遠不是美俄的對手,要論遠程攻擊能力,和美國人還是有不少的差距,論機動性和近距離格鬥就更比俄羅斯差遠了,雖然目前戰鬥機進行格鬥的機會已經很少了。

最讓歐洲人頭疼的就是價錢太貴了,可又誰叫歐洲的人力成本太高呢?

2031年,當俄歐中三方啓動合作研製“新一代先進戰術戰鬥機”的時候達索公司製造了一架樣機參與競標,可在三架性能相差不是很大的原型機中,法國人的實際價格竟然達到非常離譜的1.8億美元,幾乎就比俄羅斯人的要貴7成以上。這不是燒錢是什麼,就算再大牌的國家也用不起啊,最後,三方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俄式ALU-33驗證機作爲藍本來研製和改裝,所以最終各自定型生產的第6代戰鬥機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和俄羅斯頂級空戰殺手SU51同源的先進戰鬥機被歐洲人徹底地改頭換面,420公里搜索能力,最大水平速度3.3,巡航速度1.8,8枚遠程、4枚中程導彈,翼尖備用的兩枚格鬥導彈和頭盔瞄準具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射程30公里的激光器成就了歐洲人的先進戰鬥機Dol-3“虎頭鯊”,但是批量生產的造價還是達到了1.4億美元。

當時,中國也提交了由沈飛集團主打的“優秀聯合戰術戰鬥機”樣機,設計思路與歐俄有些不一樣,略微偏重於攻擊能力。但是歐俄都覺得這不符合戰鬥機的發展趨勢而沒有采用,這個方案並沒有被中國軍方放棄,後來就演變成在戰爭中名噪一時的“JH12計劃”。

其實,戰鬥機還是研製通用型比較好一些,因爲戰場上單一飛機的維修和保養可以節省大量人力和時間,畢竟模塊化和標準化還是大型軍事裝備的發展主流。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爲中國本身沒有那末多的錢來大量地使用SU51。雖然自己生產出來的比歐洲人和俄羅斯人都要低不少價錢,可還是達到了令人無法接受的1.2億美元,因此整個東方同盟空軍最終僅僅生產510架SU51裝備了4個戰鬥機團,另有部分改裝艦載型。

而俄羅斯人曾經大肆吹噓的等離子技術尚未完成最後的測試,還是因爲技術過於超前了。用了30年時間花費了大量金錢才初窺門徑卻不能有效運用到戰鬥機上面,俄羅斯人也不願意拿出來讓大家分享這個技術。因此,歐中兩家到目前爲止還不知道俄羅斯人獲得的“新技術突破”的具體技術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