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欺人太甚

第116章 欺人太甚

孟歆笑嘻嘻地說道:“皇上,咱們是魚呀!魚和水是什麼關係呀?”

朱棣暗笑不語。

孟歆說道:“士紳就是您的手足、您的翅膀、您的刀槍,總之,是您的工具、您的助力。就比如--魚鰭要是不能幫魚兒游泳,您還要他嗎?換一個就是了。中國的官員會缺碼?但是,老大,咱們不能把老百姓換了吧?他們是咱們的衣食父母,他們是咱們的生存基礎,魚兒離開了水--還能存活嗎?而且,沒有水,哪裡來的魚兒?

江山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老百姓,守的就是民心。洪武帝看不慣《孟子》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就是誤解了社稷的真正含義--沒有老百姓,哪裡來的社稷?哪裡來的江山?以人爲本--這纔是真真正正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要義。”

朱棣笑着問道:“所以,你要取消士紳免除稅賦徭役的待遇?”

孟歆想了想,說道:“陛下,不是我,是您。好吧,不取消也行。咱們算一算吧--元末的戰亂促使全國人口數量大幅度下降,隨着動亂的結束,到1393年,全國有6500萬人,其中民戶佔6175萬人,軍戶佔325萬人。北五省(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人口有1755萬人,佔全國27%,山東有546萬人,山西379萬人、河南282萬人、陝西265萬人、北平(河北)262萬人。這北五省是宋朝之前漢族的核心地區,一直佔據漢族的絕大部分人口。

中五省(京師、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人口總數爲3380萬,佔全國52%。京師(江蘇)有1129萬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蘇南太湖流域人口達632萬人,平均每平方千米220人。浙江省有996萬人,江西有726萬人,湖廣有432萬人,四川僅131萬人。中五省已經成爲漢族的核心生存區域,由於山脈或水域帶來的地域隔離,這讓亂世的破壞不是那麼嚴重,人口在亂世中的保存比例明顯高於北方地區,這裡已經成爲漢族的中流砥柱。

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人口有1040萬人,佔全國的16%。

洪武二十四年統計時天下田土,已達到大明的犁地總數爲800餘萬頃。

在前幾年,朝廷又進行了一次犁地普查,這回大明朝的犁地總數只有700多萬頃。很大的一個因素即是當地豪強吞併土地。

以後,到了明朝中期,也即是正德皇帝在位期間,明朝犁地面積的賬面數字只要380多萬頃。還不到洪武帝期間的一半,由此可見,土地吞併到了多麼程度。

在萬曆皇帝在位的前期,張居正擔任輔政。張居正力排衆議,進行了清丈田畝運動,對全國土地進行了從頭測量。最終得出的數字是890多萬頃,本來這個數字也有水分,僅僅張居正也不得不做出一些退讓。假如維持下去,工作還有起色。但是在張居正逝世今後,萬曆皇帝立刻開端清算張居正,一切的新政廢棄。明朝犁地的賬面數字敏捷下滑到了400萬以下,這徹底是在玩火。

700萬頃頃。100畝爲一頃,6500萬人,這十幾年下來,就算是7000萬人。人均耕田是100畝,注意,這裡麪包括官田、軍田和屯田--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又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稱鹽屯,是大明鹽商爲了便於在邊境地區納糧換鹽而辦的屯墾。而民屯和軍屯就是狹義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爲目的而建立的一種制度,由曹操建立。

大明朝(1368—1644)年改革元朝軍事制度,創立了獨具特色的衛所制:全國要地設立衛所,軍丁世代相繼,給養仰賴屯田。衛軍實行屯田制度。按規定,邊地軍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個軍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按份徵糧。洪武至永樂年間,全國軍屯約有八九十萬頃。除大量軍屯外,還實行商屯作爲補助手段,即按“開中法”,由商人在邊地募人墾荒繳糧,以補充軍糧。

這樣算下來,人均50畝就是高估了。

咱們可以免除賦稅徭役的只有這個數量,再乘以直系親屬人口數。

可是,憑什麼?”孟歆沒有好氣。

朱棣看了看孟歆,又看了看朱瞻基。

朱瞻基硬着頭皮,說道:“二子,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尤其是那些言官,是可以風聞奏事的。”

孟歆罵道:“GP,剛剛纔說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滾一邊去。皇上,您可知道--水可是能夠離開魚兒水的。”

孟歆在牆上投射了一幅3D世界地圖,指指點點,說道:“這裡,東南亞,我們中國人至少有300萬人;這裡美國有30多萬華裔;這裡加拿大有15萬華裔;這裡英國......”

孟歆又問:“反過來,魚兒能不能離開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個‘民’可不是士紳、更不是幾個言官,是大明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他們纔是這個國家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沒有他們的勞作,GP士紳,都得餓死。大明朝廷怎麼過下去?皇上,孔夫子爲什麼說--苛政猛於虎?那是老百姓寧可面對吃人的老虎,也不願意面對官府。又是怎樣的官府吃人甚於斑斕猛虎?就是那些士紳、那些官僚。只要我們沉浸在老百姓中間,士紳之流何懼之有?我們是魚兒,老百姓是水;魚兒離不開水。士紳就是個渣。”

朱棣想了想,說道:“你小子搞什麼農會、農業合作社,就沒安好心。”

孟歆理直氣壯,說道:“皇上英明,以前是皇權不下縣,咱們這一會要皇權下鄉、下村。用千千萬萬的農民制衡士紳,抑制土地兼併。不如,像那樣--在佰頭溝從一個村落髮展成爲一個小鎮--百信鎮以後。我們家的管事孟達晨--由一個孟家的管事--變成了一個有實銜、沒品級的鎮長。索性,您就讓吏部選拔一批胥吏,到鄉里當上一個鄉長;村裡的里長多數是士紳的爪牙,您讓鄉長們安穩了,再慢慢地選拔村長。最好是讓村民選舉自己的村長。還有,皇上他們會說,我們也可以呀。咱們辦一份《大明晚報》宣傳朝廷的政策,表揚那些清正廉潔的官員,鼓勵鄉村勤勞致富的農民,發佈重要的商業信息。讓我們的聲音佔領輿論陣地。另外必須推廣義務教育,哪怕是從三年開始開始,然後五年,最後是九年。讓農民至少要認800個字,粗通文告;會四則運算,能夠進行售賣和購買。有他們的擁護,皇上,你的江山纔是鐵打的穩固。

事緩則圓,咱們先小範圍地,一點一點地試行,然後,一點一點的推開。”

朱棣想了想,說道:“你寫一個條陳,咱們再看看。”

孟歆說道:“不用什麼條陳。我這裡有沈之毅、關軒他們的工作報告,請看。”孟歆遞上來一個文件夾,裡面密密麻麻寫了幾百頁的濟南府農會、農業合作社發展報告。

朱棣苦笑,說道:“你個臭小子,先斬後奏呀!”

孟歆不依不饒,說道:“天大的冤枉啊!皇上,這裡的關鍵是--土地國有,國民只有使用權;朝廷要實行‘攤丁入畝’政策;士紳與百姓一體按耕種的土地以大明人民幣繳納賦稅徭役--秀才功名以上,可以享受200畝的稅賦徭役的減免,超過200畝的土地實行累進稅每增加100畝的土地,價稅1%;廢除軍戶、匠戶,士農工商一體納稅。”孟歆滔滔不絕。

朱棣來山東就是要看看攤丁入畝是否可行,就限定在濟南府,讓他折騰吧。

朱棣心動了,孟歆的“魚兒與水”關係說服了他,特別打動朱棣的是--洪武帝手上800萬頃的耕地,到了自己手裡剩下700萬頃。10年,100萬頃土地就被這幫子士紳“投獻”進了他們自己的口袋,每年10萬頃、每年1000萬畝土地被士紳兼併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老子也不是瞎子,欺人太甚。

第六十三章 戰火兇猛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三十七章 指點江山(二)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124章 變生肘腋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五十九章 戰略戰術(一)第九十三章 防患於未然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八章 牛刀小試第三十章 痛並快樂着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線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十五章 初戰告捷(五)第四十七 抱大腿第120章 秀美泉城第三十七章 指點江山(二)第112章 潤物無聲第八十九章  孝敬老爸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七十七章 危機四伏(三)第107章 盡忠報國(一)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二章 百靈第九十七章 小心試探第五十五章 養虎遺患第121章 走出第一步第四十一章 開天闢地第119章 漸入佳境第二十章 萬丈高樓平地起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第八十三章 勢在必得(一)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恥(一)第132章 漸入佳境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126章 針鋒相對第五十七章 管中窺豹第五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三十四章 蘿蔔和大棒(一)第八十五章 勢在必得(三)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六十二章 禮下於人第三十八章 千頭萬緒(一)第116章 欺人太甚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三十章 痛並快樂着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五十七章 管中窺豹第十四章 初戰告捷(四)第三十二章 專業......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七十五章 危機四伏(一)第九十六章 千古一帝(三)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十八章 初戰告捷(八)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115章 撥雲見日第105章 盡人事第105章 盡人事第八十三章 勢在必得(一)第八十七章 無恥、囂張、卑鄙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八十章 劍指包頭第四十章 千頭萬緒(三)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四十四章 千里順風耳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恥(二)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四章 萬事開頭難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111章 盡忠報國(五)第五十二章 心驚肉跳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三十二章 專業......第六十九章 靖康之恥(五)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五十五章 養虎遺患第119章 漸入佳境第八十一章 斬首行動第112章 潤物無聲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九十九章 竭盡全力第三十八章 千頭萬緒(一)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135章 兄弟鬩牆第117章 替天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