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

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

來到了德州吳橋縣大第九村。

德州的從五品知州、從六品五品同知屁顛屁顛地來了。

孟歆讓範之理從德州的最大飯店叫了二桌子好吃好喝的:德州扒雞、椒鹽肘子、糟溜魚片、德州羊腸子、蔥燒蹄筋、砂鍋三味、保店驢肉、肉沫海蔘、炒芙蓉蟹黃、泡炒香螺片、清蒸加吉魚、瑪瑙銀杏、老醋蜇頭、灌湯包。

劉榮、孟瑛和範之理出面,在大第九村的駐營地的軍營帳篷裡客客氣氣地接待了兩位地方官。範之理以後還要在德州開採石油,先仗着劉榮、孟瑛的面子,混一個臉熟再說。

孟歆拉着朱瞻基躲回了自己的帳篷。偷偷摸摸地吃起了德州扒雞、椒鹽肘子、糟溜魚片......

吃完了晚飯,孟歆對朱瞻基說道:“太孫殿下,請您鄭重其事地給皇帝陛下回信。用朝廷的昭命昭告天下--不但稅收要收大明人民幣。今後市場交易、買賣也要使用大明人民幣。必須加快大明人民幣的推廣。”

朱瞻基有一些猶猶豫豫,拿出一張寶鈔遞給孟歆。

孟歆看了又看,說道:“咱們這大明寶鈔還真是以桑皮紙爲印鈔材料。”

孟歆看着這枚一貫鈔--長一尺,闊六寸中國票幅最大的紙幣--36.4 χ 22 釐米。票面上端爲"大明通行寶鈔"六個漢字,中部頂端爲"壹貫"鈔額,其下爲十串銅錢圖案,兩側分別爲篆書--大明寶鈔、天下通行的字樣。再下端註文曰"戶部奏準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僞造者斬,告捕者賞銀貳佰伍拾兩,仍給犯人財產。洪武 × 年× 月× 日"。寶鈔四周飾以龍紋及海水圖案。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建立紙幣本位制度,設寶鈔提舉司,立鈔法。發行的"大明通行寶鈔"是不兌換紙幣。

孟歆知道:交子"可謂我國最早的紙幣,宋元更迭,元朝時期也曾有紙幣的出現過,但終歸是命數難逃,被時光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朱元璋在稱帝之前鑄造了“大中通寶”銅錢,稱帝之後又鑄造了“洪武通寶”。到了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卻又突然改行鈔法,推行了"大明通行寶鈔",此事可追溯到明洪武九年

(洪武)八年春三月立鈔法,時中外各置局鑄錢,有司責民出銅,毀器物輸官,頗以爲苦…乃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

《明太祖實錄》對此解釋說, 一方面是因爲朱元璋看到老百姓爲了完成繳納鑄錢銅料的配額任務,“皆毀器物以輸官”。他認爲鑄錢不但增加民衆的負擔,還給奸民以盜鑄的機會; 另一方面是銅錢本身的原因,因爲銅錢重而不便進行大額的交易或長距離的運輸。因此,朱元璋想到了宋元時期曾經使用過的紙幣,他認爲紙幣“其法省便,易於流轉”。並且還“可以去鼓鑄之害”。因此決定模仿元朝的做法,繼續使用紙幣。

明朝寶鈔發行之後,爲了保證能夠暢通使用,政府嚴令禁止民間不得以金銀交易,但是准許銅錢與寶鈔兼行流通。規定百文以下的交易只能使用銅錢,但是政府的收支則全部用寶鈔來支付。

明代發行寶鈔因爲沒有儲備金,數量不受限制。因此,寶鈔自發行之後價格就持續跌落,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十月,兩浙地區寶鈔一貫只能折銅錢250文,鈔值比官方規定的已經下降了75%。四年之後,浙江、江西、閩廣一帶,寶鈔一貫僅值銅錢160文,貶值達到了84%。沿海地區已經普遍使用白銀,到洪武三十年(1397),杭州一帶的商人,不論貨物貴賤,都一律以金銀定價。這說明 在洪武末年寶鈔的流通就已經發生了停滯。

到永樂年間(1403-1424),因爲朱棣五次北伐蒙古、營建並遷都北京,以及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這些活動都浩費巨大,財政的虧空全靠印鈔來彌補,這就更加速了寶鈔的貶值,《明史》中說“由是鈔法益滯不行”。明政府就以政權的力量強力推行寶鈔的流通,規定百姓買鹽、贖罪、商人繳納攤稅、商稅等,都要用寶鈔繳納,但是收效甚微。洪熙、宣德年間還有百文的小鈔流通,到成化、弘治年間就只有一貫的大鈔了。實際上,正統以後,寶鈔在社會上已經不流通了,只有官吏以及軍士的俸餉,還有一部分折鈔發放。

朱元璋爲了把大明寶鈔推上高位,還專門把其作爲賞賜,分發給有功之臣。在以往的記錄中,如果有大臣獲得軍功或者賑災有功,都會被賞一些金銀和古董,但朱元璋卻把寶鈔大量的賞賜給他們,以此來擡高大明寶鈔的地位和流通度。甚至,在一些外國使臣前來朝拜的時候,他也會賞賜給這些人大明寶鈔。

此外,朝廷還會用大明寶鈔購買糧食,用於賑災救援,爲了推動寶鈔流通,官方還規定紙幣要交稅,成年人按月繳一斤鹽,一貫納紗,小孩子減半,地方在進行糧食交易的時候也規定用寶鈔,違反者重罰,至此,整個市場上的大明寶鈔流通量巨大。到了1377年的時候,朝廷又開始令各布政司寶泉局重新開始恢復小錢的鑄造,此後市面上出現了兩種形式貨幣共存的局面。

一般情況下,如果朝廷把紙幣作爲市面上唯一的貨幣形式進行流通,是不會出現紙幣貶值的情況的,尤其是官方指定紙幣作爲民間買賣的唯一貨幣,即便是老百姓對於紙質貨幣的價值有一定的顧慮和憂心,這也無法撼動官方貨幣的根基和地位。

可問題就出在了它不具備唯一性的。在大明寶鈔流通的同時,小錢再次發行,這還不算完,還有其他貨幣形式在市場上也搶佔了一杯羹,它就是白銀。

白銀作爲貨幣古來有之,不足爲奇,但在宋朝的時候,白銀並非貨幣,它是以一種金屬製品在市面上存在的,也是在底層那些民間區域,纔有拿白銀買賣的行爲存在。因爲老百姓始終覺得白銀的價值就在眼前,就算社會動盪,外加各種因素,也不會對這種金屬貨幣造成過大的衝擊,所以,當它搖身變作紙幣的競爭對手後,紙幣被瞬間擊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相比於不可控的紙幣,白銀除了重量沉沒有任何缺點,所以結果很明顯,紙幣敗北。

大明寶鈔"一瞬"即逝的背後有何玄機?雖然說紙幣的優勢在於便捷,方便攜帶,但是在那樣一個統計數據滯後的歷史時期,官方也很難做到市面上發行的紙幣跟國家的真實財富合理匹配,一不小心發行數量過多,就會出現大明寶鈔滑鐵盧式的貶值。

在發行之初,一貫寶鈔跟一兩白銀的價值是相等的,可以是到了朱元璋駕崩之前,三五貫寶鈔才能兌換出一兩白銀。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一直到永樂中期的時候,一千貫寶鈔才能換來十二兩的白銀,這種貶值速度已經讓老百姓有些惶恐,之後的正統元年,一千貫寶鈔的價值跟一兩白銀是一樣的。

結果呢?大明寶鈔基本上就跟廢紙沒有太多的差別了,官方也抵擋不住貶值的紙幣推行政策失敗的態勢,於是下令回收大明寶鈔。景泰元年,也就是1450年,官方明令禁止寶鈔的印製,僅僅持續五年,令人不解的是隨後又啓用了大明寶鈔。雖說是再次迴歸市場,但大明寶鈔的價值可是天壤之別,在成化初年的時候,一貫寶鈔跟二文錢的價值是劃等號的,這個換購比跟最初設定的能換一千文沒有任何可比性,所以老百姓對大明寶鈔置之不理。

朝廷當然不想看着自己印製出來的大明寶鈔毀於一旦,於是在其處於競爭劣勢的檔口,朝廷下令:限制白銀流入市面。朝廷以爲這樣一來就能緩解紙幣不被重視不被認可的尷尬局面,可真真應了那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大明寶鈔一路下滑的價值讓人看了心驚肉跳,在經過了垂死掙扎之後,最終大明寶鈔功虧一簣,最終被趕出了市場。

第二十五章 各有盤算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101章 各得其所第十三章 初戰告捷(三)第四十八章 柳暗花明第101章 各得其所第七十六章 危機四伏(二)第九十九章 竭盡全力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135章 兄弟鬩牆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七十六章 危機四伏(二)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123章 勉爲其難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九十二章 深謀遠慮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四十七 抱大腿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十四章 初戰告捷(四)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二十二章 培養隊伍第三十六章 指點江山(一)第七十五章 危機四伏(一)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129章 循序漸進第十四章 初戰告捷(四)第132章 漸入佳境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二十九章 開始編練新軍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七十一章 坑蒙拐騙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四十一章 開天闢地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30章 跨越時代第五十四章 文明之光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六十三章 戰火兇猛第四十九章 殫精竭慮第五十三章 竭盡所能第四十九章 殫精竭慮第135章 兄弟鬩牆第122章 紮實推進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112章 潤物無聲第111章 盡忠報國(五)第九十五章 千古一帝(二)第四十四章 千里順風耳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六十九章 靖康之恥(五)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三十八章 千頭萬緒(一)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133章 小康之家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恥(二)第四十四章 千里順風耳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五十八章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第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130章 跨越時代第五十五章 養虎遺患第八章 牛刀小試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三十四章 蘿蔔和大棒(一)第105章 盡人事第七十七章 危機四伏(三)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五十四章 文明之光第112章 潤物無聲第四十三章 痛徹心扉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六十章 戰略戰術(二)第六十九章 靖康之恥(五)第六十九章 靖康之恥(五)第121章 走出第一步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恥(一)第九十九章 竭盡全力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七十六章 危機四伏(二)第129章 循序漸進第八十六章 不對稱作戰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