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小心試探

第九十七章 小心試探

朱瞻基沉吟許久,說道:“對太爺爺,我還真的不是特別瞭解。不過,二子,我相信你。”

孟歆說道:“相信我有個屁用。你也知道黃冊、魚鱗冊,都是用來管理戶籍,抑制土地兼併。可是,從洪武年間開始,這才實施幾十年,竟然會糜爛如此。山東就是典型,我想了恆久了,我想請殿下懇請皇爺爺實行--攤丁入畝。爲了穩妥,先不要大範圍推廣,,就先在我們要去的松江府的上海縣試點。

你也知道:“明洪武年間,全國範圍內普遍推行始於明洪武二年(1369),洪武帝命各州縣千辛萬苦地分區編造了黃冊--黃冊制度是洪武帝建立的人口登記制度。

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帝命令在全國範圍內普查人口。在此基礎上,對全國人口按所從事職業,主要分爲民、軍、匠三類,進行造冊登記。以戶爲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逐一登記在冊。因送給戶部的一冊,封面用黃紙,故稱黃冊。按規定,黃冊10年一造,每冊一式4份,分別上報中央戶部及省、府、縣有關機構。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立黃冊制度並推行裡甲制度

推行裡甲制度基礎上,對全國人口按所從事職業,主要分爲民、軍、匠三類,進行造冊登記。軍戶提供兵役、民戶提供賦役,匠戶的包涵名目繁多,有匠戶(手工業)、竈戶(煮鹽業)、甚至樂戶(娛樂業)等等。各種戶籍世襲固定,嚴禁私自逃亡換籍。明朝法律還將貶斥戶籍作爲懲罰的手段。

明朝時,各種戶籍居民都有固定的住所,沒有"路引",也即是基層政府開具的介紹信,任何人不得離開住所百里之外。對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民戶,"十戶爲保,百一十戶爲裡"。設立保長、里長作爲基層組織形態,負責貫徹政府的法令、征斂稅賦。民戶的一切情況變更都要登記在冊。

保甲行政系統之外,洪武帝還特別重視道德教化,每個村子都設有"申明亭"、"旌善亭",作爲村民解決日常糾紛、表彰善行的地方。道德化的基層控制也是《大明律》刑法能夠在有明一代能夠達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原因之一。

這種以戶爲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逐一登記在冊的"賦役黃冊",因封面用黃紙,故稱"黃冊"。明代的黃冊10年一造,每冊一式4份。分別上報中央戶部及省、府、縣有關機構。黃冊與魚鱗圖冊一起,是明代各級政府徵稅派役的基本依據。

洪武帝從建國初,即着手土地清丈、覈定天下田賦,其數額列入《黃冊》即戶口冊,詳細登記各地居民的丁口和產業情況,每年審查一次。

魚鱗冊--又稱魚鱗圖冊、魚鱗圖、魚鱗圖籍、魚鱗簿、丈量冊,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土地登記簿冊,將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連接地繪製,表明相應的名稱,是民間田地之總冊。魚鱗圖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建立的科學的土地賦稅管理辦法,圖冊中詳細登記了每塊土地的編號、土地擁有者的姓名、土地畝數、四至、以及土地等級。還把每塊土地形狀繪製成圖,每冊前面又有土地的綜圖,彷彿魚鱗一般,因此稱"魚鱗圖冊"。

明代洪武帝的魚鱗圖冊,就其所登記的項目而言,已是相當完備的土地登記冊。它的編制,使賦役的徵收具備了確實根據,多少防止了產去稅存或有產無稅的弊端,使政府稅收有了保證,耕地及稅額也有所增長。據洪武十四年統計,全國土地面積是三百六十六萬七千七百多頃。到二十四年,增至三百八十七萬四千七百多頃;賦稅收入僅米麥一項,也由洪武十四年的兩千六百一十萬餘石,增至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萬餘石。魚鱗圖冊的編制,對於鞏固高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曾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洪武元年春,明太祖朱元璋針對兩浙富民詭寄田產、逃避賦稅之弊,派遣周鑄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覈實田畝。並在松江編制魚鱗圖冊。二年,又派國子生武淳等分別巡行州縣,全面清丈土地,查實田畝,編造土地清冊,即魚鱗圖冊。具體辦法是:根據各縣稅糧多少,將一縣分爲若干區,每區又按土地的自然形態分爲若干地段,由糧長率里長、甲首進行丈量,以田地爲主,編排字號,詳列土地面積地形、四至、土質優劣及上中下等稅則。有的圖冊還有"分莊"一欄,以備土地買賣時糧差過戶或父子兄弟析產之用。各州、縣、都、裡將所轄境內的田地圖編在一起,櫛比排列,製成魚鱗總圖冊。各州縣年終統一造冊解府彙編成一府總冊。圖冊一式四份,分存於縣、府、布政使司、戶部。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在丈量土地的基礎上編制《魚鱗圖冊》,分魚鱗分圖及魚鱗總圖。魚鱗分圖以田塊爲單元編制,每張分圖上繪有田塊形狀草圖,旁註坐落、面積、四至、地形及土質(平原、山地、水邊、下窪、開地、沃壤、瘠貧、沙荒、鹽鹼)等級,按照《千字文》順序編號,詳細登記每戶土地畝數和方圓四至,並繪有田產地形圖,以及所在都(相當於今鄉鎮)、圖(相當於今行政村)。另外圖上還設"分莊"一欄,用於土地買賣分割及父子兄弟分家時填寫。魚鱗總圖由各分圖田塊組成,田塊內注有田塊編號、面積及水陸山川橋樑道路情況,總圖上各田塊櫛比排列,看似魚鱗,故稱《魚鱗圖冊》。各圖的《魚鱗圖冊》經過彙總,形成以鄉爲單位的總圖,再"合各鄉之圖,而成一縣之圖"。縣圖彙總之後,逐級上報到戶部,戶部則以各地彙總上報之圖,管理全國土地徵收田賦。

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國共覈查出土地8507623頃。到明代中葉,由於賦稅苛重,人民紛紛逃亡,圖冊已紊亂失實。至弘治十五年(1502),全國登記在冊的土地只有4228058頃,109年間竟減少了一半,而官府原掌握的大量國有官田,此時只佔民田的七分之一。

明代中期以後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農業、手工業中,商品經濟的因素日益增加。僱傭勞動開始向規模化、組織化發展。黃冊制度被破壞,明初推行的魚鱗圖冊與實際逐漸不相符合,流爲具文。

中國明代徭役原有裡甲正役、均徭和雜泛差役。其中以裡甲爲主幹,以戶爲基本單位,戶又按丁糧多寡分爲三等九則,作爲編徵差徭的依據。丁指十六至六十歲的合齡男丁,糧指田賦。糧之多寡取決於地畝,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畝稅。這種徭役制的實行,以自耕農小土地所有制廣泛存在及地權相對穩定爲條件。但隨着時間的變遷,尤其是到了明朝後期,明初所制定的徭役賦稅制度已然被破壞殆盡。”

第九十三章 防患於未然第七十七章 危機四伏(三)第135章 兄弟鬩牆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七十章 120度射擊第九十三章 防患於未然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119章 漸入佳境第125章 膽大包天第五十章 潛移默化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第119章 漸入佳境第115章 撥雲見日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十八章 初戰告捷(八)第四十七 抱大腿第九十二章 深謀遠慮第102章 欲說還休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114章 蓋棺未定論第二十二章 培養隊伍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114章 蓋棺未定論第五十二章 心驚肉跳第四十一章 開天闢地第116章 欺人太甚第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114章 蓋棺未定論第二章 百靈第118章 毫末累土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四十五章 羣策羣力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四十二章 依依惜別第二十九章 開始編練新軍第十六章 初戰告捷(六)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第十三章 初戰告捷(三)第七十章 120度射擊第十三章 初戰告捷(三)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頭第六十九章 靖康之恥(五)第126章 針鋒相對第五十四章 文明之光第六十二章 禮下於人第六十三章 戰火兇猛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六十章 戰略戰術(二)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頭第五十九章 戰略戰術(一)第101章 各得其所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五十九章 戰略戰術(一)第二十章 萬丈高樓平地起第十六章 初戰告捷(六)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十七章 初戰告捷(七)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121章 走出第一步第五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七十六章 危機四伏(二)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105章 盡人事第一章穿越第二十一章 小有斬獲第二十五章 各有盤算第十章 前進一小步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二十九章 開始編練新軍第十九章 初戰告捷(九)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恥(一)第四十三章 痛徹心扉第四十五章 羣策羣力第105章 盡人事第二章 百靈第六十三章 戰火兇猛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八十一章 斬首行動第八十七章 無恥、囂張、卑鄙第125章 膽大包天第124章 變生肘腋第八十三章 勢在必得(一)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108章 盡忠報國(二)第八章 牛刀小試第110章 盡忠報國(四)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第132章 漸入佳境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