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7章 東吳內政

攤上這麼一個上司,桓範能說啥呢?!

如果不是桓範還念着一點舊情,還對曹爽有一些知遇之恩的感激,他早就想辦法拖家帶口的離開北地,南下去投奔大漢了.甚至來說,去投奔司馬懿都比繼續呆在薊縣強。

這真不能怪桓範,畢竟曹爽可是曾經把他“開除”過的人,嚴格意義上來說,桓範和曹爽之間,已經不存在所謂的“君臣之義”了。

在這種情況下桓範依然答應了曹爽去出使東吳,桓範對曹爽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

甚至於,連桓範自己都想好了,這次促成魏吳合盟後,完成自己的使命後,自己就不會再回幽州,而是選擇棄官而去,不管是留在吳地還是去投奔季漢,都比繼續仕魏要好得多。

只是,這次的使命,並不是那麼好完成的。

曹爽給出的出使目標,是希望用三千匹戰馬,換取東吳同樣在明年春天的時候,再次發動對兗州或者是荊州的進攻,吸引蜀賊陳兵東境。

有一說一,這個條件,哪怕桓範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去看,也覺得吸引力不夠。

是,東吳方面確實嚴重缺乏戰馬,一旦到了兗州等平原之地作戰的話,沒有騎兵,確實不如蜀漢的戰鬥力更強。

但問題是,人家東吳不是傻子啊。

三千匹戰馬固然吸引力很大,可明年開春進攻兗州,這兩件事情之間,誰的價值很大,人家算的明白的。

今年初冬纔剛剛結束了兩國戰事,雙方的士卒戰損雖然都不算太多吧,但是糧草消耗巨大.十幾萬規模的大軍,激戰半年,糧草消耗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你讓東吳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再次出兵,這個糧草消耗的程度,可遠比三千匹戰馬的價值要高的多。

這筆賬,東吳從上到下,哪個算不過來?!

再說了,真當東吳是什麼善茬啊,人家在盟約這方面,可是出了名的信譽不高的.人家就是當場答應了下來,可轉頭匿了你的三千匹戰馬,派個幾千人去樑國溜達一圈,你又能拿人家怎麼辦呢?!

如今的曹魏,跟東吳遠隔千里不說,國力,勢力都不如人,就算要跟東吳翻臉,也拿人家沒有任何辦法。

所以啊,按照桓範的想法,其實這次出使根本沒有必要,但.算了,上命如此,他照做便是。

在海上漂泊了大約兩個月的事件,桓範終於在冬季最後一次大朝會之前,前往建業,見到了孫權,奉上了曹爽的條件。

之後,不管東吳的答覆任何,桓範都會在東吳過年,一直呆到明年開春。

只是,如今的孫權,真沒太多的功夫來搭理桓範和曹魏的請求。

一方面,是曹魏如今徹底成了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甚至跟東吳還遠隔千里,連基本的互通有無都做不到,只剩下了一個名義上的同盟,對東吳的幫助並不大。

最直接的一個證明就是,上次兗州之戰時,東吳初夏出兵進攻兗州,一直到九月深秋,曹魏才陳兵幽州和益州的邊境,做出一副要反攻的架勢.這個時間差太大了,有啥好戰機都會被浪費掉的。

再一個,曹魏方面真的是過的一年不如一年,不僅勢力大損,連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小.曹訓領兵抵達了范陽郡邊界,最後卻只是聽說諸葛亮要來幽州,就嚇得立刻退兵自守。

就這個膽子,能頂個屁用。

另一方面,東吳內部,如今也有不小的麻煩。

孫權在冊立太子的問題上,有些無法下定決心。

是的,兩宮之爭的問題,最後還是在東吳內部,爆發了出來。

這事兒吧,說到底還是得怪孫權自己。

兩宮之爭這事兒,其實是孫權故意爲之的,這是孫權在儘可能的篩選和平衡朝政,掌握權利的一個過程。

只是吧,這事兒發展到現在,連孫權自己都有些控制不住了。

這個時空的東吳政權,跟歷史上的那個還不太一樣。歷史上的東吳,對淮南的掌控力始終很弱,因此越是到了後期,隨着淮泗軍功集團人才凋零,孫權爲了保證政權的穩定性,延續東吳的孫氏基業,不得不打壓淮泗集團,拉攏江東世家,實現東吳政權逐漸本土化的過程。

這個過程,就是通過兩宮之爭這個事件來推動的。

孫權利用淮泗集團和江東本土集團的矛盾,從中調和,逐漸削弱了淮泗集團在東吳內部的影響力,同時也通過兩宮之爭,解決了一些江東本土世家大族中的有影響力的角色,比如說顧雍,陸遜等人,實現了政權掌控在孫氏宗族內部的目標。

因此,歷史上的兩宮之爭,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脫離出孫權的掌控,都是孫權有意爲之的。

但如今,因爲東吳一直控制着淮南地區,甚至還有青徐之地,再加上週瑜活的太久,長期把持着東吳軍權,導致淮泗集團的力量遠比歷史上要強大的多。

因此,這個時空的孫權,挑起兩宮之爭,要實現自己集權的目的,難度就大了很多。

淮泗軍功集團雖然人才凋零,但還不到青黃不接的時候,不管是朱然,還是步騭,諸葛瑾等人,都在朝中佔據不小的權利。

江東本土世家門,在經過這些年不斷地發展,以及孫權的有意扶持下,也出現了以顧雍,陸遜,全琮爲首的人,佔據了東吳的半壁江山。

兩大集團的實力其實相差不大,孫權貿然挑起兩宮之爭,就是挑起兩個不同政治集團的對立一個玩不好的話,孫權自己恐怕都無法置身事外。

孫權本來以爲,以自己的制衡能力,完全不用擔心這兩個政治利益集團會失去控制但事實上,當孫權實際操作起來才發現,這事兒,遠比自己想象的要複雜。

歷史上應該淪爲工具人的呂壹,到現在孫權都不敢輕易棄用,因爲這是孫權手裡最重要的一把刀,如果放棄呂壹,孫權實在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平衡兩個集團之間的勢力。

現在連孫權自己都隱隱有些察覺,事情可能出現不可控的情況,想要收手控火,但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辦法。

甚至於,上次反攻兗州的戰事,其實也是孫權主動挑起的,試圖利用外部壓力,轉嫁內部矛盾的手段。

但可惜,陸遜進攻兗州遲遲不下,江夏那邊又遭遇到了挫敗,導致孫權自己也頂不住了壓力,不得不下令撤軍,草草的結束了這場戰事。

對外戰事沒有獲得勝利,甚至還因此丟掉了半個汝南郡不僅淮泗集團對這場戰事的結果不滿,就是江東世家,也對這樣的戰事不滿意。

江東集團認爲進攻兗州完全是爲淮泗集團在謀取福利,跟江東集團關係不大,因此從戰事一開始,以顧雍,全琮爲首的江東集團大佬就極力反對這場戰爭,最後也說動了孫權,選擇撤兵休戰。

而淮泗集團卻認爲,如果不是江東集團在關鍵時刻拖後腿,不從江東本土發兵去支援江夏,而是要從淮南撤兵回援的話,兗州之地就算攻不下來,至少也能攻下一兩個郡,總比現在的結果好。

戰事結束後,反而加劇了兩個利益集團之間的分裂,兩家利益集團的代表,就戰事責任該由誰負責的問題,一連吵了好幾個月,甚至再次牽扯回到底該立誰爲太子的問題上.讓孫權實在頭大。

再這麼下去的話,孫權有預感,自己恐怕也很難再控制住這個兩宮之爭的局勢和規模了。

甚至,孫權現在也開始琢磨,是不是到了該結束這些爭議的時候了索性冊立太子吧。

只是,這個事兒,顯然也沒有孫權想象的那麼簡單。

挑起黨爭這事兒容易,但是要結束黨爭,可就沒有那麼輕鬆了.誰也不想自己的投資和利益,因爲某個人的一句話而打水漂。

哪怕這個人是皇帝。

所以啊,這事兒,現在已經不是孫權想立誰當太子,誰就是太子的問題了,而是孫權只能在兩宮之間,選擇一個人成爲太子。

想要一拍兩散,選擇第三人成爲太子.孫權答應,兩大利益集團也不答應。

第379章 經濟作物第384章 巡視地方第835章 截斷後路第611章 戰術之爭第340章 陸遜攻宜都第70章 江夏太守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1074章 屯田和鑄幣第795章 涼州軍團入關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650章 大雪第808章 添油第452章 火攻略陽第499章 關中變化第957章 天意第136章 江陵決戰(三)第265章 蝗災第1172章 河東世家第942章 守關第1058章 過江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719章 諸葛到來第788章 襄陽北伐第236章 造紙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261章 成都議事第720章 雍州防務第1243章 三大變故第655章 背鍋俠滿寵第943章 心累的辛毗第470章 關羽的決斷第499章 關中變化第1234章 悲歡不定第599章 突破第76章 鄧艾去留第1138章 更改戰略第83章 議策第1087章 應對第564章 錯失機會第78章 開始練兵第1048章 戰備第929章 四伐方略第1027章 一箭第6章 這個世界不太對勁第962章 出乎意料第738章 青儲第1110章 東吳的小心思第1121章 各有準備第234章 蔣琬第562章 撤退和追擊第1043章 升官第291章 失敗的誘敵第1137章 司馬懿的後手第864章 亂戰第609章 到來第340章 陸遜攻宜都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84章 沉船截江第1110章 東吳的小心思第1033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125章 借將第45章 初成第164章 不太一樣第137章 中箭第70章 江夏太守第1108章 曹叡的困境第441章 退守街亭第56章 學藝第1216章 兗州攻防戰第164章 不太一樣第1092章 共議第2章 面試第282章 變化第1246章 大殺四方的文鴦第454章 關羽的調整第554章 南陽僵持第477章 改制第1049章 東吳的反應第592章 變小心的馮習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189章 置地第606章 回軍第321章 石苞第926章 羞愧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246章 去成都第47章 曹仁第436章 合肥失守第927章 收徒第152章 魚鱗圖冊第166章 暴露第924章 人才問題第1222章 經濟戰第665章 突圍第200章 涪城相會第1063章 局勢明朗第587章 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