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考題

這次長安取士,不管外界評論如何,但肯定是最近幾十年裡,最大的一次人才選拔考試,是註定要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事件。

關中四十六個縣,基層縣級官員就有一百三十多個缺口,再加上州郡一級的主官,佐官,吏員,總計要取士兩百一十三人。

而因爲時間的關係,從益州,雍州,荊州,涼州各地,趕赴長安的考生,不過是三百零七人.這錄取率,簡直高的嚇人。

但不管怎麼說吧,三百人蔘加的考試,如果沒有一個有經驗的人來主持,全靠劉備一個人來判斷這些人哪些適合在哪個地方當官,當什麼官類似劉備都做不到。

更別說劉備今年都已經六十四了,身體條件越來越差,來長安後甚至還有點水土不服的症狀真的,要是擱歷史上,這會兒劉備都已經入土了。

因此嘛,這種事兒,不可能全都壓到劉備的身上,就算劉備樂意,張溪,龐統等人也不會樂意的。

在張溪的力薦之下,有過五年開科取士經驗的馬謖,就被劉備加封爲禮部左侍郎,調往長安,協助禮部尚書秦宓一起,處理這次長安取士的事宜。

事實上,誰都知道,禮部尚書秦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祭祖禮儀的事兒要去研究,真正組織這次取士的人,就是馬謖而已。

真的,你只要不讓馬謖去碰軍事,他不管是理民,還是取士,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思路,而且這套思路還能經過實踐的檢驗證明是對的。

而且吧,經過在越巂郡的五年施政鍛鍊,如今的馬謖,也少了不少年輕時的浮誇氣盛,多了一些務實精神.起碼劉備親自見過馬謖後,跟張溪的私下評價,已經不再是“言過其實”了。

“馬幼常才情不缺,多加歷練,成就恐不在其兄之下。”

這是劉備對馬謖的最新評價,認爲馬謖再鍛鍊鍛鍊,大概能達到馬良的高度。

這已經是不低的評價了,要知道馬良如今在荊州的地位,可是僅次於關羽和王基兩人的,尤其在政務方面,說他是實際上的一把手也不爲過。

哪天要是關羽和王基都上調到中央朝廷,那馬良也足以擔任荊州刺史一職。

總而言之,張溪在聽到劉備對馬謖這樣的評價後,也是頗感欣慰.馬謖這人確實是有才能的,就是別讓他趕鴨子上架的去做事,一步一步來,終究不失爲棟樑之才。

張溪頗有種自己改變了馬謖命運的自豪感。

而這次長安取士,馬謖的到來,也確實幫了劉備很大的忙。

雖然馬謖在越巂郡的開科取士,最大規模的一次也就是三十四個人同時參加考試,遠遠無法跟這次長安取士相比。

但馬謖真的是有了經驗,也有了自己一套成熟的做法,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做出一些微調,倒也勉強能把這次取士的框架搭起來,搞的像模像樣。

而有了馬謖的主持,張溪就可以從這些事情裡脫身,去幹其他的事兒了。

張溪的事兒很多,這跟劉備一直留在長安,有着非常直接的關係。

劉備呆在長安,一時間也就沒有着急的去安排雍州刺史這樣的職位,再加上曹魏敗退出關中的時候,把關中的百姓遷走了一半,而主官地方的官吏那是一個不留的全部遷走了。

因此吧,整個雍州的事務,就靠張溪,黃權,龐統三個人撐着。

黃權負責掌軍,龐統負責軍務,而張溪,自然就負責政務了。

誰讓三個人裡面,就張溪曾經在荊州有過主政一方的經驗呢。

但張溪也想喊冤啊當初他在南郡就是管理一個郡而已,如今可是一個州。

而且在荊州的時候,張溪身邊可是有馬良,孫幹,趙累,鄧艾,以及習家兄弟幫忙的,可如今,自己身邊就剩下一個柳隱可用了。

馬謖的長安取士還沒有正式開始,而且就算是真的取士了,這些官員到任前,整個雍州的大小事務,都必須交到張溪這邊做出決斷和安排.這事兒能少才叫怪呢。

沒辦法之下,張溪不得不開始再次搖人。

在上奏劉備同意後,張溪急調李球,趙累,州泰,張翼,句扶,蔣琬,陳祗等人到長安來幫忙,同時又任命柳伸爲右扶風郡太守,胡奮爲左馮翊郡太守,把雍州的行政框架給搭建出來。

等到這些人到位後,張溪的事情纔算稍微少了一些,但依舊少的有限。

底層官吏缺失,一州事務全都壓在了這麼幾個人身上,這幫人忙死都不可能全都幹完。

雍州政務暫時性的陷入了停滯,回家百姓的安置工作進展極其不順利,今年的耕種肯定是完蛋了鬧得張溪一天跑三趟馬謖那邊,詢問他到底什麼時候能把這個考試弄完,好讓官吏下放的地方。

你要是再磨蹭,以關中的氣候條件,連過冬的準備都來不及做了,到時候必然會殃及百姓的。

馬謖也沒辦法啊,時間是天子定死了的,而選拔考試的題目,到目前爲止,劉備只給出了一個基調,就是要以實務爲主,畢竟這些官吏都是要儘快到地方進行治理的,沒有實務能力可不行。

但這麼一搞的話,秦宓那邊就犯難了考試題目到底以什麼爲好呢?!

這時候張溪出了一個主意,就以“如何治理關中”爲題算了。

秦宓被張溪這話給氣的,直翻白眼!!!

虧你張元長還好意思說自己的治學之書是《禮記》.你聽聽你說的話,它合“禮”麼?!

建議是好建議,但如果他秦宓真的用“如何治理關中”當考題,那等着他的就不是青史留名,而是貽笑大方了。

這題目取的,太沒文化了。

這年月,其實還沒有徹底形成四書五經的說法,主流的儒家經典,不過是《論語》,《禮記》,《尚書》這幾本。

《中庸》是脫胎於禮記裡的,這時代還沒人把《中庸》從《禮記》裡單獨剝離出來,而《大學》雖然相傳是春秋時期曾子所做,但實際上應該是秦漢時期的儒者假名而寫,這時候的影響力有限,流傳不廣,根本不爲人知。

至於《尚書》.這裡說的是古文《尚書》,就是晁錯奉命向伏生求教的《尚書》,也不是後世的今文《尚書》,今文《尚書》這玩意兒,據考證,其實是王朗的兒子王肅託名所寫,而這個時候,王肅還在家讀書呢。

因此,秦宓要想出題,就必須從《論語》,《禮記》,《尚書》中尋找題目。

本來也不是什麼難事兒,這些典籍裡,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的道理都有,找出一篇作爲實務考題,也不算什麼難事兒。

但問題是,這個時代對於經典的解讀也不像後世明清時期那樣,各種集註滿天飛,大街上都能隨便買到,從古人到當朝權貴的解讀都有。

這年代,就是秦宓的《論語》的解讀,都未必會讓中原其他世家的人感到滿意。

這要是自己出的考題讓其他地方的世家認爲不對,甚至由此嘲笑.那秦宓的天下大儒夢想,還能實現麼?!

因此啊,爲了防止自己貽笑大方,同時也爲了更好的出題考察應試學子的能力,秦宓早就在三月份的時候,派人前往北海鄭家,求取鄭玄做注的《禮記》,《論語》,《尚書》本篇,以作參考。

天下人就是反對他秦宓對經典的理解,也不會有人去質疑鄭玄對經典的理解吧?!

這從長安到北海,路途遙遠,中間還要經過曹魏的領地.就算這種事兒曹魏官方不一定會管吧,但總是要時間的,到現在秦宓還沒有得到鄭家的回覆,實在不敢輕易出題啊。

秦宓這邊一天出不來題目,這個考試就一天無法進行,馬謖自然沒有任何辦法。

而馬謖這邊沒辦法,張溪就只能坐等抓瞎,然後被柳隱給勸了回去.有這個功夫一天找馬侍郎三趟,還不如在府衙呆着,多看幾篇文書來的實際一些。

張溪對此能說啥.能說老子就是看文書看的頭暈,藉故出來偷懶摸魚的麼?!

面子還要不要了!!!

沒辦法,只好跟着柳隱回去,繼續在書山牘海里煎熬着。

第759章 曹魏議事第428章 分兵還是不分兵第192章 沼澤改田第307章 江東的決定第176章 誤解第792章 命中註定的待遇第433章 巧遇第980章 張昭的態度第705章 女兒事第1190章 意外的先見之明第455章 張郃摸魚第273章 開山第1227章 對外用兵第1209章 變數第1234章 悲歡不定第1086章 搶攻第939章 相持第481章 孫權在準備第1104章 鬱悶的曹肇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1007章 襄陽情勢第43章 輸了第179章 準備第1059章 偏師出兵第159章 聯姻第9章 寇封第1068章 朱然突圍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1226章 對內妥協第221章 直百錢第993章 真正的目的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693章 擱置爭議第454章 關羽的調整第435章 石亭之戰第1章 求職第784章 調整第222章 《蜀科》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1097章 壞消息第499章 關中變化第768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第621章 跑了第698章 坦白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37章 一顧茅廬第411章 冀縣平定第1210章 劉放的打算第788章 襄陽北伐第499章 關中變化第126章 絕北道第227章 和談第309章 江東在行動第1129章 有心無力的蔣濟第531章 衝陣對決第185章 應對第137章 中箭第779章 舌辯結束第843章 郭淮撤軍第332章 江陵城的鏖戰第123章 聯軍第222章 《蜀科》第641章 練將第943章 心累的辛毗第122章 夏口軍議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663章 潼關的差異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1237章 解釋和問策第999章 水戰決勝第519章 攻略西營第1081章 情報可靠性第463章 曹仁退兵第1218章 陸遜離淮南第201章 拖延時間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97章 襄陽的反應第34章 榨油第415章 抄襲狗的計策第90章 聲東擊西第87章 失敗的夜襲第97章 襄陽的反應第1203章 代郡危急第137章 中箭第178章 前因後果第735章 決議第866章 諸葛出征第914章 壓力第365章 點兵點將第1044章 議罪錢第1208章 投降?!第811章 前後夾擊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1192章 中計了第226章 馳援荊南第219章 劉璋投降第598章 要命的巧合第1188章 兵出幷州第1218章 陸遜離淮南第266章 江東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