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方向之爭

因爲曹丕病危這事兒,張溪被諸葛亮一紙密令,召回了成都議事。

這幾年,天下局勢實在是變化的太快,各方勢力都不太穩定,諸葛亮也覺得這事兒處理起來,非常的麻煩。

前腳剛剛跟東吳翻臉,鄧芝出使東吳後,雖然緩和了一些跟東吳的關係,但雙方在荊州的兵力部署依然是對峙狀態,東吳方面並沒有給大漢任何合理的解釋。

孫權很不要臉的再次提起當年劉備入川前和東吳的約定,說如今大漢既然已經奪取了關中,那就該遵照約定,把荊州交給東吳。

因此,這次孫權出兵,不過是尋求用自己的方式來獲得荊州而已。

當場給鄧芝氣的,差點沒忍住直接破口大罵。

合着中間經歷了那麼多的事情,又是湘水劃界,又是背刺不成後重訂盟約的,你全都當不存在是吧?!

真的,如果鄧芝不是爲了緩和跟東吳的關係而來的,他真的就該指着孫權的鼻子開罵了。

好在鄧芝多少知道點自己的責任,一番不失禮節的據理力爭後,孫權多少緩和了一點態度,但對於自己背盟,不宣而戰進攻荊州的事兒,依然不做任何鬆口。

不僅不鬆口,他還繼續往長沙和柴桑屯兵,似乎要做出一副再次進攻的架勢。

這要是一般人,說不定也就被孫權騙了,但鄧芝不僅是口才了得的文官,他也是上過戰場廝殺,制定過軍中謀略的武將,這點小計策豈能看不穿?!

明顯的虛張聲勢而已如今荊州的兵力調整已經到位,各地都加強了兵力部署,甚至陳到的一萬北軍就一直駐紮在武陵,孫權真要增兵對峙,打一場大戰,那他一開始就不該選擇退兵。

說到底,就是孫權如今要在大漢面前展現出強勢的一面,以此來抵消他背盟偷襲不成後,在道理上的弱勢。

鄧芝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畢竟他不是爲了加深兩國矛盾來的,多少得委婉一點。

實話實說,鄧芝也沒想到,這趟東吳之行,會如此的彆扭和難受。

在鄧芝的設想裡,自己來到東吳這裡,一番斥責引起東吳理虧,然後自己稍微轉換一下口風,表達一下大漢對國賊的定義。

國賊爲曹魏,不是東吳,雖然東吳屢次背盟,但大漢可以大度不予計較,只需要巴拉巴拉之類的條件,然後跟東吳討價還價就是了。

可鄧芝是真的沒想到,東吳這邊雖然對自己的態度軟化了不少,也在自己據理力爭後按照正常使節的禮儀招待了自己,但對於這次進攻荊州,東吳咬死了不認錯,非要拿當初只是口頭約定的所謂昭烈帝遺言說事兒,逼得鄧芝一點辦法都沒有。

連個道歉都沒有,還怎麼談後面的各種條件?!

鄧芝也不可能代表大漢默認這事兒的真實性,就算要跟東吳重新維護關係,也不是這麼個讓步法的。

因此,鄧芝在東吳帶了一個月,最終除了受到東吳君臣的以禮相待外,毫無收穫的回到了成都,也因此,荊州之地,如今依然是戰備狀態。

諸葛亮對這事兒,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暫時這麼僵持着。

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荊州方面,荊北要面臨曹魏的宛城,許昌等地的威脅,南面要防備江東對荊南二郡,乃至對江夏,江陵的覬覦,長久戰備,總不是什麼好事兒。

可如今,事情的轉機出現了曹丕病重?!

曹丕要如果只是一般的小病,洛陽細作再怎麼神通廣大,也無法探查到任何消息的.能讓細作直接查探到的消息,肯定不屬於那種機密的消息。

也就是說,曹丕病重這件事,在洛陽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換句話說,曹丕這次的病重,是很有可能拖不過去的那種病重。

一旦曹丕真的死了,那麼至少荊北和關中的壓力能減輕不少,而到了那個時候,東吳的孫權還會不會跟現在這樣嘴硬不認慫,也就不好說了。

萬事未雨綢繆,諸葛亮因此緊急調張溪,趙雲回成都,商議接下來的國政變化。

畢竟,從涼州和雍州回成都,還是要一定的時間的。

等到張溪和趙雲接到消息,做好各自州郡的安排,動身返回成都時,曹丕在洛陽病故,曹魏新君曹叡的消息,也已經通過洛陽的細作通道,傳回了成都。

現在好了,正好趕上,就一起討論一下,接下來該怎麼應對吧。

到底是趁着曹丕新喪,曹魏“無主”的功夫,出兵進攻中原,還是稍微等上一段時間,等自家這邊能緩過氣來,再發動大規模作戰。

這兩種想法,其實如今成都羣臣內部,爭論的也非常的激烈。

以張飛爲首的武將派,是支持立刻出兵,收復中原的。

機會難得啊。

曹丕這老小子吧,雖然比他父親是差的遠了,但本事還是有的,再加上曹魏的大體量,雖然連遭敗績,但國內搞的還算穩定,對外也能守住底線,如今依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方。

這老小子如今死了,他兒子今年不過二十出頭,黃毛小兒一個,沒有經驗又沒有威望的,這時候出兵討伐曹魏,說不定還能引發曹魏內部的動盪,簡直是天賜良機。

當然,如果不討伐曹魏,轉頭討伐孫權也行.早看那個背信棄義的混蛋不順眼了,暫時擱置曹魏,進攻江東也可以。

這就是武將派們的想法。

而以秦宓爲首的文官派,則是主張藉着難得的壓力空窗期,暫時休養生息,積蓄實力。

畢竟這些年,幾乎每隔兩三年就對外征戰,不管是百姓還是世家大族的負擔都非常的重,誰也不想再打仗了。

三國時期,跟普通的亂世還有些不太一樣。

別的王朝亂世,一般是經歷個十幾二十年混戰,基本也就差不多該結束了,如果不能結束,基本就變成了各勢力對峙的局面,經過百餘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後,纔會有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出現,重新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但三國亂世,已經從中平元年的黃巾之亂到現在,已經是打了三十多年的仗了,各大勢力一直在內鬥,最後三足鼎立了也依然沒有消停。

因此,文官都比較傾向於暫時休養生息.再不休養,不僅百姓吃不消,他們這些世家都要受不了了。

從百姓生存的角度講,秦宓其實說的沒錯,如今的大漢,雖然比歷史上的日子要過的好的多,但依然禁不起太大的折騰。

可站在張飛的角度看,也可以理解。

天下大亂三十餘年了,大家都有些精疲力盡了,如果不趁着敵人現在虛弱的時候,發動一場決定性的戰爭,再繼續拖下去,讓曹魏緩過勁來,大漢復興的大業,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再辛苦天下百姓三五年,還是持續性再辛苦百姓三五十年,這個選擇題放在眼前,聰明人都知道該怎麼選吧?!

然後張飛就被秦宓給噴了。

打仗的事情,誰有能提前知道結果,你這次出兵,如果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那不還是得讓百姓(世家)更加受苦嘛。

再說了,之前東吳雖然不可靠,但好歹是個名義上盟友,兩次北伐時期,雖然東吳更多是爲了自己拓展戰略空間,但實際上,確實幫大漢拖住了一部分曹魏精銳可如今,大漢跟東吳翻臉了,萬一咱們跟曹魏血拼的時候,人東吳趁人之危呢?!

這種事兒,以江東那幫人的尿性,你敢說他們不會這麼做?!

而張飛卻不以爲然的認爲,東吳背刺兩次都沒有得逞,如今雖然嘴硬死不認錯,有他二哥在荊州呆着,東吳必然不敢輕舉妄動。

只要大漢開始攻打中原地區,曹魏支撐不住,以東吳的德行,必然會趁機出兵搶地盤,佔便宜,不見得非要跟大漢過不去。

兩邊吵來吵去,鬧得沸沸揚揚的,誰也說服不了誰。

而諸葛亮,這時候雖然是丞相了,但因爲當初託孤時諸葛亮給出的承諾,他並沒有用手裡的權利去強行壓下這些爭端,而是選擇了召集各地刺史回成都,共同商議國策。

而且吧,諸葛亮要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是戰是和的問題,甚至還有對東吳的外交政策問題大漢內部,其實也不是沒有趁着北方曹魏自顧不暇的時機,出兵征討東吳的說法。

而最要命的是,秉持着這樣想法的人中,代表人物,是龐統。

比起秦宓,龐統的意見,纔是諸葛亮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而龐統之所以支持進攻東吳的理由在於——必須想辦法解除後患。

不然的話,無論大漢將來什麼時候選擇再次北伐曹魏,進攻中原,始終都要考慮到東吳是否會拖後腿,而以荊州的地理位置而言,只要東吳水軍保持如今的戰力,他們一旦進攻荊州,荊州就無力再北上策應北伐,大漢就只能是一條腿走路了。

再一個,如今的雍州,秦州,涼州,乃至荊州,都不具備立刻出兵進攻中原的可能。

雍州還在民生恢復期,人口數量雖然經過了兩年的遷徙,但依然沒有恢復到三年前的狀態,郡兵訓練程度也不高,戰力不足。

秦州刺史馬超,終於是沒挺到建興三年,他在去年年底就病故了。

秦州長史姜敘接任了秦州刺史,但姜敘的威望不足,周邊羌人也有些蠢蠢欲動,實在不適合抽調郡兵東進。

涼州地區,趙雲和龐德經過好幾年的努力,終於是訓練出了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並且經過了治元多一戰後,騎兵部隊有了實戰經驗,但數量依然不足,尤其在中原地區,必然會對上曹魏的騎兵大部隊,這點兵力顯然不夠幫助漢軍在中原戰場上佔據騎兵優勢。

至於荊州從去年關羽收兵回到襄陽後,關羽的身體狀況就開始有些惡化了,建興二年的冬天,關羽雖然是挺過來了,但過的很辛苦,身體素質越來越差,稍不留意就會引發傷寒症狀,誰也不知道關羽還能在荊州堅持多久。

因此,龐統的想法就很直接了——趁着如今荊州軍團的心氣和戰力還在,也有水戰的能力,不如直接往東吳進兵,至少把長沙和桂陽兩郡搶回來。

這樣,不僅可以全據荊州,壓制東吳的發展,同時,也可以通過長沙和桂陽,掌握通往豫章郡的陸上通道,威脅江東不敢造次。

第452章 火攻略陽第38章 《隆中對》第1225章 貿易戰(二)第308章 呂蒙的計劃第624章 好消息和壞消息第255章 鄧艾的親事第764章 周瑜的計謀第1072章 丁口第1085章 曹叡的決策第351章 漢中之戰落幕第674章 世家之議第37章 一顧茅廬第5章 上任第320章 呂蒙的決斷第521章 陰差陽錯第28章 兵法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666章 敗退第726章 曹魏反應第414章 劉備的決斷第487章 佔便宜第340章 陸遜攻宜都第1204章 猶豫第746章 救援天水郡第606章 回軍第65章 攻擊和防守第1190章 意外的先見之明第257章 成本第757章 離間計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35章 酒之事第958章 試探第994章 猶豫不決的張溪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13章 吹牛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865章 戰後第506章 等第586章 險計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430章 任免第589章 試探第514章 魏延的執念第182章 容後再議第373章 花鬘和關索第95章 議戰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1142章 魏延的判斷第961章 鄴城的決斷第665章 突圍第899章 曹魏的盤算第275章 成都來信第270章 江東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912章 圍點打援第865章 戰後第95章 議戰第936章 蒲阪津之戰第1184章 急襲第121章 勸降文聘第669章 宛城戰事(二)第1200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一)第910章 水戰第808章 添油第1084章 司馬懿和曹爽第206章 涪城之戰第533章 善後第194章 示範區第959章 中計第156章 曲轅犁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368章 分兵第215章 劉循第234章 蔣琬第938章 求戰第740章 諸葛的苦衷第609章 到來第1079章 要將與調兵第568章 應對方案第930章 黃河水軍第444章 守城第六天第645章 議事(二)第986章 洛陽隱患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9章 寇封第208章 雒城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770章 曹魏動向第1218章 陸遜離淮南第455章 張郃摸魚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206章 涪城之戰第898章 東吳的盤算第291章 失敗的誘敵第134章 江陵決戰(一)第678章 君臣一心第644章 議事(一)第125章 借將第648章 遷民入關第1116章 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