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司馬懿的焦慮

粗略的定下北伐的規劃後,諸葛亮藉口留置秦州安撫羌人,平定地方,滯留地方不歸。

而張溪和龐統,各有各的任務,沒過幾天,兩人便奉命離開秦州,一個返回雍州地方,一個返回成都。

龐統要趕回成都去,諸葛亮手寫了一封疏奏上奏天子,講述自己不歸的真實原因,而北伐這麼大的事情,也需要有人在朝廷中來回協調,準備好各種軍事物資。

光靠法正一個人在成都調度恐怕是不夠的,龐統必須回去主持這個事情。

至於張溪,他也需要趕回雍州去。

北伐大軍,不能只靠大漢北軍和剛剛經歷了羌亂,不剩下多少的秦州郡兵,最大的兵源地,還得是雍州的郡兵。

因此,張溪必須儘快返回雍州,擴充雍州郡卒,爭取在半年內,訓練出一批能用的郡兵出來,爲北伐做好準備。

順帶的,也得讓費禕想辦法,往關內傳播謠言,實施離間計,把司馬懿調離宛城。

這事兒吧,其實挺難的至少費禕覺得難度很大。

根據費禕掌握的情報,曹魏太和元年,身爲輔政大臣的司馬懿,被新君曹叡由撫軍將軍加封爲驃騎將軍,總督荊,豫二州事。

簡單來說,就是把司馬懿提到了武將前三的地位,同時確立了司馬懿在南陽和豫州的領導權,名義上來說,許昌的王凌,汝南的曹休,都要聽從司馬懿的節制。

從這個任命上看,可見曹叡對司馬懿,還是頗爲重用的,連曹休這個宗室將領都要聽從司馬懿的調遣。

想要離間這樣一位重臣,難度可不是普通的大啊。

這事兒吧,張溪也知道,但沒辦法啊,如今的局勢如此,如果能用離間計調離司馬懿,那當然是最好,如果不行,等到正式開始北伐了,再想其他辦法就是了。

盡人事,聽天命就是了。

費禕也是無奈,只能按照張溪提供的思路,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開始鋪開對司馬懿的離間工作。

還是得從“浮華”風的方向入手,費禕派出細作,在關內各郡縣,大肆製造輿論吹捧司馬懿的二子,司馬師,司馬昭。

又通過關中走私的幾個世家,聯絡關內的一些世家們,通過他們幫忙,吹捧司馬懿的兩個兒子。

從民間到世家,雙管齊下,無限捧高司馬氏的兩個小子,吹捧他們有不下於“五子良將”的能力,只可惜時運不濟,不得爲朝廷所用。

緊接着呢,費禕又讓張溪出面,求諸葛亮親自寫一封信給司馬懿,表達對司馬懿能力的讚賞,同時又表達了對司馬懿效忠曹氏逆賊的惋惜,隱隱流露出一絲勸降之意。

沒指望靠這一封信就離間了司馬懿和曹叡之間的關係,但只要有這封信在,這就是一個懷疑的種子,最終能不能成長起來,就看司馬懿和曹叡之間的信任度,有多少了。

也許現在沒有任何作用,但等到一定的時機,說不得就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就這樣,張溪回到雍州後,各種北伐的準備工作,開始有序的展開了。

時間就這樣慢慢的過去,一直到兩個月後。

在宛城鎮守的司馬懿,突然接到了洛陽的急招,要他趕赴洛陽議事。

這個詔令,讓司馬懿感到十分的焦躁不安。

最近兩個月,司隸,南陽,豫州等地,相繼出現了不少的言論,對司馬氏一族極盡吹捧,甚至有好事者,提出了“司馬八達”的說法。

這個說法,已經讓司馬懿很不安了。

這個“司馬八達”,說的是司馬懿這一代的八兄弟,字裡都有一個“達”字。

字面意思呢,倒是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是事實。

但這麼一聯合起來稱呼,很容易就能讓人聯想到昔日潁川荀氏的“荀氏八龍”。

這個對標,司馬懿表示自家承受不起啊。

潁川荀氏,那是經過了百餘年的輝煌積澱,精心培養出了一代人才,這纔有資格被人吹捧爲“荀氏八龍”.自家不過是河內普通一世家而已,在河東世家內部都排不上前五的位置,何德何能,能和潁川荀氏相比。

要知道,潁川世家和河東世家雖然都屬於中原世家陣營,但那也只是面對河北世家而言的.在內部,潁川世家和河東世家,一直也不怎麼對付的。

現在突然把司馬家和荀氏相提並論.這是要把司馬家給架到火上烤啊。

司馬家祖輩可沒出過三公級別的大人物,也就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早年有投資眼光,提拔推薦了曹操這個梟雄,而司馬家這一輩,也趁勢沾光,在曹魏集團內有了一席之地。

但不管怎麼樣,也無法跟荀彧,荀攸這倆叔侄在曹魏集團內部的地位相比,也無法跟以荀氏爲首的潁川世家們對抗。

如今,荀彧,荀攸兩位尚書令都相繼過世了,潁川荀氏確實在朝中的勢力有所衰弱,而司馬氏,隨着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三人在朝中的地位水漲船高,確實有些司馬氏蓋過荀氏的感覺。

但.底蘊啊,底蘊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所謂“司馬八達”,也就這哥仨是有真材實料的,其他人都是湊數的而已人“荀氏八龍”,那是各個有真材實料的。

要爲了一個稱呼,導致司馬氏得罪了荀氏.以後司馬懿在朝中的日子,可不見得能有多好過。

這本來就已經讓司馬懿相當的難受了,偏偏屋漏還逢連夜雨不知道哪個坑貨,非要把自己的兒子也算進來,說什麼“司馬八達”不足語,應該加上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合稱爲“司馬十傑”。

特麼要我司馬家全家老小的命,你就直說。

九爲極數,十則圓滿.潁川荀氏百餘年,幾代人的積累,難道連十個優秀人才都湊不出來麼,爲什麼人家也只敢吹捧爲“荀氏八龍”?!

你吹捧我們司馬家,說什麼“司馬八達”,司馬懿還不好說什麼.“司馬十傑”?!真不怕皇帝小心眼是吧?!

因此,當這個說法一出現的時候,司馬懿第一反應就是派人偵查細作,抓捕流傳這些謠言的人,同時親自上書給天子曹叡請罪。

這個流言,最終是在司馬懿的強行鎮壓下,沒有流傳開來,僅僅限於南陽郡有些風聲而已。

而曹叡對司馬懿的態度也很滿意,專門下旨寬慰了一下司馬懿,讓他不用放在心上,大魏天子還不至於被一個謠言左右對輔政大臣的態度。

但實際如何,司馬懿不知道,只有曹叡自己知道。

可不管怎麼說吧,這個謠言終究是被鎮壓了下來,流傳不廣。

但之後,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的,吹捧司馬懿二子的言論,就讓司馬懿焦躁不已。

司馬懿當下就意識到了,這不是什麼世家之間的互相吹捧,這是有人,在有目的的傳播流言但司馬懿不明白,爲什麼針對的對象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兩個兒子。

一直到某天,司馬懿接到了諸葛亮親筆給自己寫的信件,司馬懿才洞察到,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

離間計!!!

那個諸葛村夫,堂堂一國丞相,居然行如此下作之事。

先讓人散播流言,擡高司馬氏的名聲和地位,挑撥司馬氏和荀氏的關係,讓司馬氏在朝中世家內部,成爲針對對象。

接着又讓人吹捧自己的二子,吹噓他們的能力,迎合當下朝中的“浮華”之風,進而引起天子的反感。

最後,給自己寫了一封類似勸降信的書信,一面繼續吹噓司馬懿的能力,另一面則是用這種方式,引發天子對自己的猜忌。

這事兒,叫捧殺,同是老狐狸的司馬懿,不可能看不穿。

可問題是,司馬懿來回踱步想了很久,他也依然想不到合適的破局辦法。

蜀賊的離間計,很平淡,沒啥出奇的地方,但偏偏配合當今天子對世家的忌憚,對“浮華”之風的反感,這個離間計就顯得恰到好處。

而且如今司馬懿的地位,真不算多高。

雖然名列四大輔政大臣,但實際上,軍權方面,他遠不如曹真,朝政方面,他遠不如坐鎮洛陽的陳羣,親近方面,他也不如身爲曹魏宗室將領的夏侯尚。

四大輔政大臣,司馬懿的地位是墊底的,同時,也並非是不可取代的。

別的不說,身居汝南的曹休,就已經不止一次的上書彈劾過司馬懿,指責司馬懿對荊州蜀賊消極避戰,五年時間,愣是連個鄧縣都沒有奪回來。

如果不是曹休做事過於急躁,五年上書四次彈劾司馬懿,讓曹叡看清了自家的這位族叔彈劾的真正目的,說不得如今司馬懿就該上書請辭,滾回洛陽去了。

也就是說,如今司馬懿的地位,依然還是依仗天子對自己的信任程度,並不到可以左右朝政的地步.天子如果對自己不信任了,那麼司馬懿即使身爲輔政大臣,也隨時可能被召回洛陽養老,從此不再擁有實權。

所以,要破局,必須想辦法獲取天子曹叡的信任.但有些事情,真不在司馬懿的控制之內。

天子討厭“浮華”風,司馬懿也會命令自己的兩個兒子儘量少參與世家子弟之間的聚會.但問題是,嘴長在別人身上,你讓不讓自己兒子參加聚會,也不會影響別人的吹捧。

這是一時之風氣,是世家們爲了各自利益需要,衍生出來的默契,不是你司馬懿不想參加就能不參加的。

更別說司馬師和司馬昭,一個二十,一個十七,正是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肯定的時候,不是你司馬懿的一個命令,兩人就會跟朋友斷絕來往的。

至於這封諸葛亮的親筆信,就更是燙手山芋了。

留在手上不是事兒。

確實,這年月,哪怕分處敵國,彼此故交之間有書信來往,也是常有的事情,天子再蠻橫,這種事兒他還是管不到的。

但諸葛亮和司馬懿不是故交,而且雙方都是身居高位,這封信還有濃重的勸降色彩.你敢不給天子知道?!

留在手裡,回頭哪天不知道什麼原因,就出現在了天子的案頭上,到了那個時候,就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的清的了。

因此,司馬懿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親自給諸葛亮回一封書信,義正言辭的拒絕諸葛亮的勸降,並且把兩封信,全都上交給天子曹叡過目。

但這麼一來.自己的家族,不管是自己還是自己的兒子,恐怕都要捲入“浮華”風裡面,天子到底會怎麼想自己,真的就只有天子能知道了。

司馬懿爲此惴惴不安,送出兩封書信後,一直只等待着朝中的消息。

結果,沒過幾天,司馬懿就接到了讓他速去洛陽議事的消息.司馬懿能不緊張嘛!!!

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152章 魚鱗圖冊第650章 大雪第594章 輪班制第1025章 變數第788章 襄陽北伐第789章 領兵出征第444章 守城第六天第783章 拖延時間第1158章 背鍋第767章 安撫第525章 散關戰事第41章 應對第341章 強攻江陵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34章 榨油第449章 吳王第46章 家內瑣事第454章 關羽的調整第1049章 東吳的反應第919章 大婚第1239章 進攻方略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582章 各方變化第301章 收降第350章 樊城保衛戰(三)第20章 被搶了第415章 抄襲狗的計策第923章 水軍統帥第212章 投石車第51章 亂世人心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1098章 河心州之戰第1039章 周瑜亡故第1108章 曹叡的困境第501章 戰略討論第122章 夏口軍議第766章 人選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49章 大勝第983章 洛陽的威脅第600章 包抄後路第1203章 代郡危急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45章 初成第345章 周瑜出馬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1141章 濮陽失守第871章 滲透戰第221章 直百錢第1080章 世家變化第413章 冀縣城內第853章 潼關之戰(八)第56章 學藝第909章 談崩第1100章 撤軍第1074章 屯田和鑄幣第63章 火箭第1132章 秦朗進軍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第416章 騎虎難下第1134章 賈充的謀略第644章 議事(一)第744章 掛帥第1117章 孟達的決心第9章 寇封第228章 戰與和第1188章 兵出幷州第906章 安撫第406章 樑緒在行動第950章 諸葛亮的冒險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248章 私宴交談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107章 魯肅第239章 巴東郡保衛戰(三)第783章 拖延時間第568章 應對方案第27章 論將第661章 潼關路第656章 槐裡圍城第301章 收降第43章 輸了第71章 博弈第301章 收降第1035章 攪混水第1054章 水戰(二)第870章 夜襲第1000章 公安撤軍第169章 抵達油江口第433章 巧遇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845章 特殊兵種的作用第1176章 郭淮的盤算第135章 江陵決戰(二)第1013章 交鋒第231章 治理地方第340章 陸遜攻宜都第619章 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