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諸葛出征

作爲左馮翊防衛戰的實際主帥,張溪是有臨陣決斷的權利的,並不需要事事都向坐鎮長安的諸葛亮彙報。

因此,在張溪和趙雲決定採用魏延的“異道會潼關”的戰略,並且開始執行後,張溪也只是按照慣例,給諸葛亮去了一封戰報文書,大致講述了一下事情的經過。

然後諸葛亮就坐不住了。

第一個原因,是諸葛亮不管怎麼看,都覺得這個“異道會潼關”的策略十分的冒險。

誠然,一旦成功的話,收益會非常大,可以徹底圍死曹魏司隸軍主力,但失敗的話,魏延和去偷襲的三千士卒,將必死無疑。

在這方面,其實諸葛亮和張溪差不多,都是比較喜歡那種穩紮穩打的戰法,儘量不要冒太大的風險。

因此,在諸葛亮看來,這不是損失大小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必要冒險造成損失的問題.再一個,要是真的因此折了魏延,怎麼也不算是小損失。

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盤算,即使魏延能偷襲潼關成功,以張溪目前手裡的兵力,即使加上趙雲帶來的涼州軍,恐怕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突破曹真的攔截,及時支援到潼關。

所以,在諸葛亮看來,這依然是一個有些想當然,不太實際的計劃。

可問題是,張溪是前線主將,趙雲哪怕是以衛將軍之尊,到了前線也需要聽從張溪這個前將軍,雍州刺史的指揮,他決定採用的謀略,諸葛亮坐鎮長安,想反對都已經來不及了。

諸葛亮只能是盡力想辦法彌補。

爲此,諸葛亮先是下令給右扶風的陳祗和柳隱,讓柳隱分兵三千給陳祗,讓他儘快趕回長安坐鎮。

至於那幫運糧隊組成的烏合之衆,諸葛亮的意思是交給柳隱看管,只要不鬧事,就由着他們去,但絕對不能立刻放回長安。

等到陳祗領兵抵達長安後,諸葛亮交代了一些鎮守的事情後,自己只帶着十個親衛離開長安,先去長陵,從駐守在這裡的左馮翊太守胡遵手裡調兵,帶着向寵和從胡遵手裡要來的三千兵馬趕到了重泉縣。

匯合了在重泉縣駐守的張翼後,諸葛亮帶張翼,向寵二人,以及總計八千雍州郡兵,急速趕往潼關。

諸葛亮的目的,是儘快的給張溪帶去最需要的兵力如果張溪現在進攻順利的話,那諸葛亮帶去的兵力也能幫張溪圍堵曹真的主力大軍,如果張溪進攻不順的話,諸葛亮至少可以領兵接應張溪撤退。

然後諸葛亮就在行軍至華陰縣的時候,發現了一支數千人的漢軍,正在奇葩的圍攻數千魏軍鎮守的縣城

諸葛亮實在不明白,自家軍隊哪裡來的膽子,敢在兵力對比一比一的情況下主動攻城,而魏軍守將又是何等的廢物,居然在兵力對比一比一的情況下,被漢軍打的不敢出城應戰。

但不管如何,諸葛亮肯定不能看着這支自家軍隊不管。

一面從側翼製造聲勢,震懾華陰縣內的魏軍,一邊收攏攻城漢軍的部隊,同時接見漢軍攻城將領,詢問前方戰況。

然後諸葛亮就見到了這位改名攻城的涼州軍氐族裨將,也明白了這場稀裡糊塗的攻城戰到底是怎麼回事。

諸葛亮又不是傻子,對於這種臨時改名搶功的行爲怎麼會看不透。

但諸葛亮卻最終默認了這位裨將的做法,並沒有給出任何懲罰。

不爲別的,只因爲諸葛亮知道這個裨將.這是一個氐族小部落的首領,這本不足爲奇,這樣的部落,在涼州可以說是遍地都是。

但這位裨將,在大漢收復涼州後,直接向趙雲請求舉族內遷,並且願意主動放棄首領地位,要求大漢對他們部落編戶齊民,成爲漢民。

也正是因爲這位氐人裨將的做法,讓諸葛亮看到了在涼州收編異族部落,擴充丁口的可能.雖然一直到現在都進行不算太順利,但諸葛亮至少是知道這個人的。

爲了給自己的政策樹立標杆,諸葛亮當然不會輕易處罰這位裨將,甚至還把他從裨將提升爲偏將。

至於華陰縣內的魏軍.諸葛亮也琢磨着,這麼重要的關節點被魏軍卡住終究不合適,正琢磨着是不是自己領兵,進攻華陰縣。

但就在這時候,諸葛亮再次接到了從潼關發往後方的戰報,得知潼關之戰已經結束,曹真最終還是帶着兩萬五千餘士卒撤回了關內。

這樣的話,諸葛亮倒是不着急去潼關了,相反,他派出使者,帶着這封戰報,去勸降還在華陰縣城內堅守的魏軍將領。

你家主帥都跑了,你丫都被放棄了.再堅守有什麼意義呢?!

不如降了吧。

勸降使者去了華陰縣不過半天就回轉了,帶來了魏軍主將的條件——邀請諸葛亮陣前一敘。

諸葛亮本來還納悶呢,啥人吶,都已經深陷絕境了還擺這麼大的譜.結果一聽說是王朗,諸葛亮立刻起身沐浴更衣,親自坐着自己的車架,去華陰縣城下和王朗見面。

倒不是諸葛丞相遇到了王司徒必然會觸發什麼奇怪的被動效果主要是因爲王朗是天下名士,又已經七十多了,諸葛亮作爲後輩,必須要給王朗這個面子。

再一個,現在的立場,跟《三國演義》裡已經徹底倒過來了,不是王司徒要勸降諸葛亮,而是諸葛亮要勸降王司徒.咱們的王司徒可不是諸葛丞相那種忠心不二的人,這人是有勸降的可能的。

而一旦能勸降王朗的話,不管是政治影響力還是在天下世家中的影響力,都非常的大.諸葛亮不得不慎重以待。

事實上,王朗雖然已經七十多了,但他真沒有要爲大魏盡忠全節的意思.你曹真跑的時候都不通知老頭子一聲,還指望老頭子爲你自裁全節?!

王朗沒想白白的送死,但現在的問題是,王朗即使想投降,礙於他身爲天下名士的身份,他也不能主動表達出這種意思。

所以嘛,跟諸葛亮見個面,其實就是王朗希望從諸葛亮這邊得到一個臺階,一個能讓他名聲不受損害的理由.像許靖那樣翻牆出降的事兒,王朗是做不出來的。

諸葛亮當然也知道王朗的意思,所以嘛,諸葛亮是做足了全套,給足了王朗面子。

諸葛亮着重強調了王朗身爲漢臣的一面,對王朗出仕曹魏的事情一言帶過,春秋筆法玩的賊溜。

最後,諸葛亮壓根沒有提到“勸降”二字,只說了大漢天子久慕王朗大名,蜀中學子也渴求向王朗求教學問,但一直不得緣法。

現在諸葛亮有幸遇到了王朗,當然要替天子和蜀中學子們邀請王朗往成都一行.當然,主要目的是講學,不過如果王朗願意出仕大漢的話,大漢也願以司徒之位,虛席以待。

條件提出來了,面子也給到了,王朗雖然還有點顧慮,但考慮到現在這個情況,自己再矯情搞不好就真的交代了嗯,老頭子都七十多了,當然不會貪圖榮華富貴,主要是蜀中學子盛情難卻,故而往蜀中一行,講授學問。

就這樣,華陰縣縣令,開城投降.真的跟王朗無關的哦。

而諸葛亮在進城之後,更是對王朗恭敬有禮,時時刻刻行弟子禮,給足了王朗面子,甚至王朗啓程前往成都的時候,諸葛亮還親自引馬牽繩的替王朗引路普天之下,能讓諸葛亮這麼做的人,只有王朗一個人。

就這樣,王朗開開心心的往成都去了。

至於王朗的家人.王朗並不擔心。

幹啥,老頭子又沒投降,不過是大漢天子聽說我的學問好,請我去成都講學而已學問人的事兒,能叫投降麼?!

好吧,就算退一步,老頭子就是投降了七十多歲的老頭子還要親自上陣殺敵,最後沒戰死在敵軍手裡,反而被自己人給賣了,丟在孤城死守.都這樣了,你曹叡還好意思追究一個老頭子是不是降敵了?!

連最後的體面也不願意給,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這事兒,說破大天去,千錯萬錯,都應該是他曹真的錯,你難道還指望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子替你力挽狂瀾不成?!

曹叡再無情,也不可能在這個事情對王朗有什麼刁難,最多有點不滿,甚至礙於王朗的聲望,以及王朗兒子王肅的名聲和才能,還必須幫王朗維持這個體面,善待王朗留在洛陽的家人,否則很容易讓天下世家“寒心”的。

送走王朗後,諸葛亮解散了收降的魏軍,帶走了攻城的涼州軍,一路跟集卡牌似的集齊了一萬餘大軍,浩浩蕩蕩的往潼關方向出發。

並且在潼關之戰結束的第四天,抵達了潼關前線,在張溪,趙雲等人的迎接下,進入中軍帳,主持北伐大計。

而諸葛亮到了軍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擊鼓聚將,商議接下來的作戰計劃。

潼關,到底怎麼打!!!

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284章 三路出擊第830章 曹叡的魄力第84章 沉船截江第805章 奇怪的北軍第913章 戰略微調第481章 孫權在準備第270章 江東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948章 各地局勢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473章 退兵第116章 草船借箭第92章 疲兵之計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172章 兄弟見面第1056章 水戰(四)第437章 街亭第307章 江東的決定第840章 潰逃第910章 水戰第661章 潼關路第662章 張溪罵陣第418章 疲兵計第750章 兵敗如山倒第8章 年底酒宴第776章 詭異的魏軍動向第341章 強攻江陵第304章 攻破樊城第395章 曹丕親征第219章 劉璋投降第1235章 諸葛請辭第1129章 有心無力的蔣濟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1250章 攪局者(三)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1011章 司馬遲疑第835章 截斷後路第864章 亂戰第132章 攻取荊南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285章 馬鳴閣道第889章 孫權的顧慮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戰第1103章 調整部署第315章 退敵第683章 影響第953章 司馬懿的心態第654章 奇怪的三輔第928章 授徒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321章 石苞第518章 二將第44章 二顧茅廬第1072章 丁口第37章 一顧茅廬第273章 開山第680章 成都應對第767章 安撫第1125章 主力進軍第288章 胡修與呂常第536章 夏侯楙的想法第931章 勸說第1035章 攪混水第27章 論將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965章 洛陽戰事(二)第1166章 戰略制定第139章 變故第838章 試探性進攻第240章 合肥之戰第572章 破寨第622章 謀士和武將第1018章 陸凱第446章 街亭混戰(一)第589章 試探第769章 遲滯不前的魏軍第209章 山間小道第137章 中箭第844章 張飛用計第814章 雙方誤判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1186章 河內變化第15章 兄長第1121章 各有準備第415章 抄襲狗的計策第940章 大變故第1091章 孟津渡第762章 反攻關中第768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第540章 散關之戰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212章 投石車第713章 地獄笑話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371章 孟獲的反應第1239章 進攻方略第157章 鹽鐵和制度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