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對陳泰能守住許昌是一點都不意外的,以陳泰家在潁川的地位和影響力,再加上有郭淮和賈逵的幫助,守住潁川,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要說陳泰還能揮軍收復襄城.這多少是有些出乎司馬懿的意料了。
其實呢,在諸葛亮收攏兵力進軍洛陽的時候,司馬懿確實也猜到了蜀賊會從潁川郡撤兵,陳泰的壓力會小很多。
但襄城.那是保護蜀賊糧道安全的重要城鎮啊。
襄城失守,蜀賊的補給通道可就直接暴露在陳泰的兵峰之下了。
司馬懿幾乎下意識的懷疑,這是不是諸葛亮故意設下的圈套,引誘陳泰輕兵突進,然後設伏圍殲潁川守軍的。
可隨後,司馬懿從軍報中看到,陳泰抱有同樣的懷疑,駐紮在襄城按兵不動.但十餘日查探下來,卻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處。
蜀賊只是在魯陽和昆陽各安排了三千士卒守衛,其他的什麼陷阱,什麼設伏,完全沒有發現。
甚至於,陳泰還冒險主動出擊,派出小股部隊襲擊了蜀賊的運糧隊,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燒燬了一小部分糧草。
但因爲心有顧慮,陳泰不敢大規模騷擾蜀賊的運糧隊,再加上蜀賊後續的援兵來的很快,陳泰兵少,不得不立刻後撤.否則戰果應該會更大。
看到這裡,連司馬懿都開始有些疑惑了難道諸葛亮真的是因爲急於進攻洛陽,所以收攏兵力太過,對糧道的護衛兵力不足了?!
不應該,就現在諸葛亮表現出來的用兵套路,不像是那種顧頭不顧腚的人啊。
難道是有什麼突發的情況,導致諸葛亮開始用兵急切了?!
至於諸葛亮是不是故意這麼設計的,司馬懿倒是不太相信用糧道當誘餌,這年頭但凡不是沒腦子的蠢貨,都不會用糧道當成誘餌來誘敵。
這可是一個不小心就要大敗虧輸的計策。
再加上傳言諸葛亮用兵頗爲謹慎,跟那個張元長有的一拼,他應該不會採取這種用兵策略。
比起諸葛亮故意設計,司馬懿更加傾向於是有什麼變故,諸葛亮不得不這麼做。
可這個變故,到底是什麼呢?!
繼續往下看陳泰的軍報,那就沒啥營養了。
不過是一些陳泰解釋自己爲什麼不來洛陽救援的原因,什麼兵力不足,什麼威脅蜀賊糧道減輕洛陽壓力之類的藉口。
反正司馬懿也從來沒想過要讓陳泰會領兵過來支援洛陽,陳泰能主動出兵襲擾蜀賊糧道,在司馬懿看來,已經算是他臨陣機變的表現了。
因此,司馬懿給陳泰回了一封信,告訴他,如果可以,嘗試進攻魯陽或者昆陽,切斷蜀賊糧道.但務必用兵小心,不要戀戰,發現情況不對,立刻後撤,保住襄城爲要。
只要襄城還在自己手裡,那麼蜀賊的糧道就永遠談不上安全,始終是對蜀賊的一大威脅。
給陳泰回完信之後,司馬懿這才重新思考了起來這個諸葛亮,到底是怎麼想的?!
司馬懿試圖站在諸葛亮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雖然多少有點頭緒,但.總覺得,好像有哪裡不對。
從表面上看,諸葛亮北伐兵力不足,必須集中兵力進攻洛陽,因此抽調後方士卒到前方支援,導致糧道守衛薄弱.也說的過去。
而且真要說起來,只要魯陽和昆陽不失守,蜀賊也說不上是斷了糧道,雖然在襄城的陳泰威脅下,軍糧肯定會有所損失,但也不是不能繼續維持作戰。
可問題是,司馬懿總覺得這事兒沒那麼簡單,諸葛亮爲什麼要這麼心急的,快速進兵洛陽呢?!
沒有道理啊。
糧草不足了?!
不能夠吧,從荊州運輸糧草到南陽,再從南陽運到洛陽,這個補給線也不算太長吧,荊州那地方,怎麼着也不至於缺糧吧?!
兵力不足?!
這是肯定的,但問題是,諸葛亮在發動戰略進攻的時候,難道會不計算好需要用到的兵力,到現在才突然發現,兵力不足以攻克洛陽麼?!
退一步說,就算諸葛亮真的這麼傻,他現在也可以從長安或者是荊州調兵嘛,尤其是荊州兵,要來洛陽助戰,並不是多麼遠的事情。
所以.難道是荊州出了什麼變故?!
司馬懿不能確定,但荊州方面.還真的是有可能出現變故的。
畢竟,荊南和江夏都在東吳手裡,就東吳君主的那個氣量,典型見不得人好的性格,還真有可能在荊州軍北上進攻洛陽的時候,出兵進攻荊州。
如果荊州方面告急的話,那諸葛亮冒險選擇抽調兵力,在洛陽速戰速決,然後回援荊州,也是有可能的。
嗯.這樣的話,自己好像一下子壓力會小很多啊。
當然,司馬懿也不是缺心眼,不會憑藉自己的腦補就決定下一步的作戰方案,因此,他立刻派人去聯絡在淮南,東吳方面的細作,尋求更加直接的證據支持。
於此同時,已經進軍到伊闕關的諸葛亮,也收到了後方張嶷發來的軍報。 一切似乎都在按照諸葛亮的計劃進行中,陳泰果然派兵出來收復了襄城,並且往大軍糧道的方向進行了襲擾。
但,根據張嶷發來的軍報看,陳泰的襲擾從規模到撤軍速度,都非常的快,很顯然,陳泰對漢軍主動後撤防線是心有顧慮的。
一個陳泰都這麼小心謹慎,有此可見,自己的策略,是否能瞞過司馬懿,還真的不好說。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諸葛亮覺得,自己有必要再給司馬懿一點“信心”,讓他有足夠的底氣主動出戰才行。
可問題是,如何才能讓司馬懿“察覺”到,自己開始出現“急躁”情緒,甚至是“陣腳大亂”了呢?!
一時間,諸葛亮還真的想不到什麼好方法或者說,是有辦法,但絕對稱不上是一個好方法。
如果不是實在萬不得已,諸葛亮覺得,還是暫時不要用這個“下下之策”的好。
所以,諸葛亮只是命人傳令給張嶷,讓他加大運輸糧草的頻率,並且加強對糧草運輸隊的護衛,以此來放鬆陳泰的警惕心。
正常來說,糧草遇襲後,肯定是要加強對糧草隊的護衛的,如果不這麼做,反而會引起陳泰的疑心。
而加大運輸糧草的頻率,就是要給陳泰造成一個前方缺糧的假象,一方面可以通過陳泰給司馬懿錯誤的判斷,另一方面也能引誘陳泰主動對魯陽或者是昆陽發動襲擊,意圖切斷北伐大軍糧草。
只有到了那一步,司馬懿纔有可能真的上當,主動出城尋求擊破自己這一路大軍,這樣諸葛亮纔有一戰破敵的機會。
但,這還需要時間。
從陳泰之前的反應看,要麼陳泰本人軍略能力不俗,要麼他有高人相助,想要引誘他主動出兵攻擊,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行。
就這樣,在給張嶷下達了下一步命令之後,諸葛亮傳令給張溪,讓他暫時在大谷關按兵不動,等待合適的時機。
順帶的,諸葛亮也在張溪的軍令中,夾雜了自己那個“下下之策”的想法,徵求張溪的意見。
說實話,諸葛亮不想用這樣的計謀,但如果真的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的話嗯,還是先徵求一下元長的意見吧。
而張溪呢,在領兵佔據了大谷關後,也就算是跟諸葛亮分兵行動了。
雖然大致的策略張溪是知道的,但是不是能成,張溪也不確定。
畢竟,對手是司馬懿這個老烏龜加老狐狸。
他要是真的憋定了主意,堅守不出,採用以守退敵這樣的消極戰法,恐怕一時間還真的拿他沒什麼辦法。
所以,其實張溪也在想,有沒有合適的辦法,逼迫司馬懿主動出兵。
而在張溪看來,要想讓司馬懿主動出兵進攻,只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官面上的命令。
比如說,曹叡親自下旨,要司馬懿主動出戰,尋求擊破漢軍。
可這種事兒吧,張溪就是想瞎了心,曹叡也不可能聽張溪的不管是歷史上的那個曹叡還是這個時空的曹叡,都是腦子非常清醒的那種君主,不可能下這種缺心眼的命令的。
剩下的一種,那就是給司馬懿製造足夠的壓力,讓司馬懿在頂不住壓力的情況下,不得不出兵。
而這個壓力.其實是有的。
司馬懿是世家大族出身,在河洛地區這個世家大族扎堆的地方,司馬家雖然也算是有話語權的存在,但,跟那些頂級世家還是有差距的。
如果整個河洛地區的世家大族都聯合起來給司馬懿施壓,那司馬懿即使不想出戰,恐怕,也不得不戰。
只是,這種讓世家大族都聯合起來要求司馬懿出戰的辦法,張溪還沒有想到。
而就在這個時候,諸葛亮的軍令,以及他的書信,到了。
軍令方面,沒什麼特殊的,張溪遵照而行既可。
但諸葛亮的書信,尤其是諸葛亮書信中提到的“下下策”,卻讓張溪眼前一亮,但也同樣,陷入了沉思。
辦法,有了,但代價,確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