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二零九

十二皇子被刺身亡,種種蛛絲馬跡指向公孫家,最終蕭太后下旨軟禁十六皇子,而公孫家以及親近的人家則被關押在昭獄,等皇帝醒來再處置。而皇帝能否醒來,成爲誰都不敢明說的恐懼。

這段日子京城以及全國甚至周邊國家的動作,叫人膽戰心驚,京城的氣氛壓抑的讓人膽戰心驚。

恪親王、誠親王、林晉海、李忠義等人聚在乾清宮的偏殿之中,蕭太后端坐於上首,目光沉靜的看着衆人。

今天這些人聚在一起是要商量一直以來諱莫如深的新君問題,再沒有一個領頭羊站出來,這個國家就要出大事了。

皇帝不缺兒子,但是要找一個各方各面都令人滿意的兒子卻難如登天,作爲大臣,當然只能心裡吐吐槽,面上還得一幅皇帝的兒子實在是太優秀了,優秀的大家都猜不出皇帝中意哪一個啊!

作爲帝王心腹的李忠義和蘇洵被其他人用眼神詢問,你倆知道皇帝選誰做繼承人嗎?

李忠義和蘇洵都是低眉斂目,依舊是太后不問,絕不主動開口的架勢。不久之前他們旗幟鮮明的支持十二皇子,如今十二皇子死了,證據指向十六皇子,但是二人的追查沒有到此結束。十二皇子死了,得利的是其他有意儲位的皇子,十六皇子動機明確,也有這個能力安排這樣種刺殺,但是李忠義比其他人知道的事情更多,比方說,林家根本不想把女兒嫁給十二皇子,在他看來,林家也從中得益頗豐。還有那身手詭異的黑衣人,公孫大人並不承認是他派的人。就他們追查到的,後面還牽扯到好幾位皇子。

蕭太后目光在衆人身上逡巡一圈,開口道,“有一件事,哀家一直不知道該不該說,哀家思來想去,覺得實在是茲事體大,遂想着還是與衆位卿家商量一二,畢竟你們都是國之棟樑,肯定比哀家這個婦道人家明白。”

衆人心道,您老人家帶着蕭家連先帝都鬥倒了,誰敢把您當無知婦孺,那是找死。口中異口同聲,“微臣惶恐!”

蕭太后嘆了一口氣,說道,“把……”

“皇上醒了。”外面傳來又驚又喜的聲音,高興的狠了,連宮中不可大聲喧譁的規矩都拋在了腦後。

殿內安靜了幾秒,然後蕭太后猛地從位置上站起來,擡腳就往正殿走。

衆人心思各異,李忠義、蘇洵作爲純粹的帝黨,滿心歡喜。

林晉海神色複雜,往好的想,有皇帝親自出面,林延恩更加名正言順,往壞的地方想,林晉海神色一凜,收斂情緒跟上。

蕭太后進去之後就見皇帝躺在牀上,眼神直勾勾的看着衆人。

“皇帝。”蕭太后放緩了聲音,上前幾步。

皇帝眼睛慢慢的動了動,一張口,聲音嘶啞道,“母后!”視線劃過跟在後面的大臣,皇帝醒來已經有小一刻鐘的功夫,已經從侍候的太監口中知道自己昏睡了將近三個月,不用別人告訴他,他就能猜到這段日子的混亂以及朝中的變化。

蕭太后心下一沉,偏頭問白太醫,“皇帝身體如何?”

“太后娘娘放心,皇上洪福齊天,已經轉危爲安。。”

蕭太后臉上的喜悅毫不作假,她送走了長女和幺兒,絕對不想再一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只是這喜悅的背後還夾雜着隱憂,皇帝昏迷的太久了,而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也太多了。

“兒子這麼多日子不露面,也該先召見諸位皇子和大臣,以安他們的心。”這一句話,皇帝說的磕磕絆絆。

蕭太后神色一頓,勸道,“皇帝剛醒來,還是好好休息。”

皇帝神色堅決,“朕要見!”

見皇帝態度,蕭太后也不再勸,只望一眼白太醫道,“你們都退下!”

蕭太后不想告訴皇帝真相,起碼不是現在,但是蕭太后瞭解自己的兒子,只要他想知道,今晚就能查清楚,遂決定還是從自己來說更妥當。

等林晉海幾人離開,躺在牀上,神色還憔悴的皇帝道,“兒子不孝,這段日子讓母后操心了。”

蕭太后坐在對面的雕花紅椅上,道,“那你就好好把身子養好,別讓哀家牽腸掛肚!”

皇帝笑了一笑,然後收斂笑容,道,“母后想跟兒子說什麼。”

蕭太后便把大皇子參與圍場刺殺的事情說了,倒也不往大皇子身上潑髒水,沒說他蓄意刺殺皇帝,目標只是十二皇子。

皇帝眼中的怒氣一閃而過,對於蕭太后只將人關在昭獄的結果不置可否。

再然後,就是十六皇子刺殺十二皇子,並且刺殺成功的噩耗。

任是蕭太后說的再委婉,皇帝還是眼前一黑,把喉嚨口的腥甜硬生生的嚥了回去,蓄勢以待的白太醫忙上前扎針。

蕭太后目光復雜的看着二人,她何嘗不知道真相會讓皇帝傷心,但是她只能說,等一下皇帝召見皇子和大臣,什麼都瞞不住,由他人的口說出來,她怕變了味。

在白太醫的秒手下,皇帝恢復過來,只是臉色更爲憔悴,皇帝啞聲道,“還有什麼?”

蕭太后看着皇帝的眼睛道,“局勢險要,哀家和衆位大臣無力應對,方纔正決定選一位皇子暫時監國。哀家選的是老三,論資排輩,他最合適。”大皇子被關,二皇子早夭,三皇子就是實際上的長子。

皇帝的神情有一瞬間的怔愣,又覺得這的確是蕭太后的作風。

蕭太后便這樣將這幾個月的大事挑着說了幾件,在宮人稟報諸皇子與重臣都已在外等候時,蕭太后叮囑皇帝身體要緊便起身告辭,皇帝醒了,她這個太后就該退居幕後。

皇子重臣來了,皇子重臣又走了。

皇帝終於出現了,哪怕還臥病在牀,一幅隨時都要駕崩的模樣,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彷佛吃了定心丸一樣,終於不覺得飄在空中不着地。

最後乾清宮中留下的都是皇帝心腹中的心腹,白太醫、李忠義、蘇洵、趙志祥等。

白太醫跪在皇帝牀前,“微臣罪該萬死!”

皇帝淡淡道,“你說吧。”

白太醫稍微猶豫了下,便把真相和盤托出,皇帝這次醒來是以將來的壽數爲代價。

“朕若不用那藥,也許就這麼在睡夢中駕崩,最好也要三五六年才能醒是嗎?”

“是!”

皇帝一笑,“那你何罪之有,你立了大功。”白太醫一跪,皇帝就有不祥的預感。

“用藥之後還有一個可能,陛下許是熬不過今晚。”白太醫直言道。

這次,皇帝笑出聲來,雖然長時間不開口,笑聲略微古怪,但是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其中的愉悅,搖了搖頭道,“你啊你,還是這副性子。”皇帝忽然收斂了笑意,“再過一年,朕就送你出宮。”皇帝還剩下不到一年的壽命,而他死了,以白太醫的性子,在宮裡怕是過不好。

白太醫沒出聲,只磕了三個頭。

皇帝望着明黃色的帳頂,被中的手不由的攥緊。一年,能做什麼!居然只有一年!

“璉兒被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聲音平穩,語氣肅殺。蕭太后只講了大概,其中細節並不提及。

蘇洵也是沉默寡言的,不過跟李忠義一比那就是能說會道了,當下說道,“公孫達得知十二皇子愛慕楊婉月,便使計讓楊婉月感染猩紅熱,性命危在旦夕,十二皇子知道後,喬裝打扮出宮,在路上遭遇兩股刺客,一股是公孫家的死士,另一股臣等還在追查,線索指向大皇子、三皇子、八皇子、十四皇子。”

皇帝險些一口氣上不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想不到他一語成鑑,他的兒子文成武就,遇上那個女人就完全變了,這樣明顯的圈套居然都猜不到,還是猜到了依舊義無反顧的往裡跳。

好容易緩和過來,皇帝的聲音很疲憊,“不必再追查。”突然語調森冷道,“公孫達勾結大宛太子試圖謀殺朕,通敵叛國,凌遲處死,念在往日功勞,朕只誅他三族。”刺殺之事,公孫家的姻親哪一個都脫不了關係,哪怕冤枉又如何,他兒子還未及冠便英年早逝,他就要這些人陪葬。

那張他留給兒子作爲保命符的聖旨,最終居然成了兒子的催命符,此時皇帝的後悔自責無法用言語描述。若是他讓十二皇子如願以償,是不是悲劇就不會發生,他還可以想其他辦法保護兒子,當初爲什麼要執意用聯姻這個法子。

皇帝眼角酸澀,難受的闔上眼,一切都晚了!

寢殿內溫度驟然下降了幾度,不過沒有一個人爲公孫家求情。

皇帝回過神來問道,“她猩紅熱好了嗎?”

蘇洵一愣纔回道,“四日前剛好轉。”

皇帝嗤笑,“璉兒因她喪命,她居然還能撐過來,可真是好福氣!”神色一冷道,“朕不能讓璉兒帶着遺憾孤零零的上路。”

蘇洵毫不猶豫的回道,“喏。”

皇帝繼續撐着身子詢問了一些事情同時下了一連串命令,在白太醫再三的要求下才不得不休息。

他只有一年的時間,還有那麼多的事情沒有完成沒來得及做,他怎麼能安心休息。

林家幾乎掌了半壁江山,又有多少暗地裡的勢力是他不知道的,輕易不能撼動,而他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打壓。皇帝在這一刻切切實實的體會到什麼叫養虎爲患!

人心易變,誰敢擔保林家沒有二心。

林延恩顧念養育之恩,對林家難免束手束腳。

而眼下除了林延恩之外,又有哪一個皇子對內能壓制宗室大臣,對外能震懾番邦敵國。

作者有話要說:而眼下除了林延恩之外,又有哪一個皇子對內能壓制宗室大臣,對外能震懾番邦敵國。

關於子彈傷人這個問題,好吧,很不好意思的說我真的不瞭解,電影看多了覺得穿膛而過?so?easy

現在做個修改,不用火槍刺殺,是用弓箭,不影響全文的哈啊,在此說聲謝謝,感謝提醒的親,再說聲不好意思,今天才改,我太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