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與原本的歷史一樣,宋金兩國終於達成協議,結盟共同攻遼。
宋徽宗趙佶聽取護國天師傲長風的建議:任命樞密使童貫爲主帥,太尉宗澤及西北禁軍都指揮使种師道爲副帥,新任太傅李綱爲監軍,宣武將軍韓世忠爲前軍主將,楊威將軍岳飛爲前軍副將,共領大軍二十餘萬,於五日後出兵伐遼。
對於這次北伐,朝廷中的大部分官員都持悲觀態度。因爲近百年來,大宋不管是抵禦遼國,還是對西夏用兵,雖然也有幾次小勝,但大多都以失敗告終。
別人沒有信心,傲長風其實也沒有把握。但他知道時不我待,他要借這次北伐的機會,好好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在中原王朝的歷史上,漢朝曾經北逐匈奴、南定百越,唐朝也曾東征高麗、西滅突厥。可爲何到了宋朝,就不一樣了呢?大宋先是被遼國打得俯首稱臣,接着又在西夏面前屢屢受挫,將來甚至會被金國攻破都城,直到最後覆滅於蒙古鐵蹄之下。
是大宋的軍隊不堪一擊嗎?
就這個問題,傲長風小的時候便請教過傅經綸,傅經綸也詳細地向他說明過:
宋朝的軍隊人數堪稱歷朝之最,宋神宗的時候,達到了空前的一百二十五萬,幾乎佔據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可這麼多的軍隊,卻仍然是屢戰屢敗,其中原因就關係到了“流民”問題。那些因爲土地被霸佔,或者因爲天災人禍而流離失所的農民,他們無法生存,只能成爲乞丐、盜賊和流浪漢。朝廷爲了避免他們暴動,便出錢僱他們當兵,即宋朝歷來貫徹的“募兵制”。
這種制度使宋朝成爲歷史上除西晉外,唯一沒有發生過全國性農民起義的王朝。梁山宋江和浙江方臘的起義,其實範圍很小,都沒超出一個省。宋江後來歸附朝廷,即所謂的“招安”,便是這種制度造成的。
“募兵制”雖然解決了社會問題,卻嚴重腐蝕了軍隊力量,是導致宋朝在軍事上一敗塗地的主要原因。因爲“募兵制”所招收的士兵都是終身制,年年招兵,又無人退役,遇到災年,災民們更是通通當兵。所以軍隊人數不斷膨脹,朝廷的軍費開支也越來越大。可偏偏宋朝又是歷代最富裕的王朝,儘管軍隊人數衆多,但待遇卻絲毫不差。於是久而久之,那些遊手好閒的混混與無力謀生的老弱病殘也充滿於軍隊之中。
對這些“混飯吃”的士兵來說,當兵不是爲了保家衛國,就只是爲了掙錢。每當打仗的時候,將軍們要是不許諾豐厚的賞賜,他們根本不會奮勇殺敵,而是敷衍了事。如果戰況稍微不利,他們更是會掉頭就跑、一潰千里。
士兵的素質每況愈下,戰鬥力當然就越來越差,但還有更糟糕的:宋朝嚴格控制武將權利,各支軍隊中的主將都由文官兼任,而且調動頻繁,往往一名將軍在所屬部隊待不了半年,就被調往他處。長此以往,各支軍隊都“將不知兵、兵不識將”,打起仗來就不用多說了。
傲長風爲了解決軍隊的問題,已經想過了很多辦法,但又都被他一一否決。他明白,軍隊已經“病入膏肓”,想要徹底治癒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
天師府中,傲長風、趙澈、宗澤、李正浩、李綱、韓世忠、岳飛齊聚一堂。
堂中牆上掛着一副巨大的地圖。圖中宋、金、遼、西夏各國的山川河流、大小城鎮都標註得十分清楚。
“今日請大家前來,是想問問各位對這次北伐的看法。”
傲長風知道,在場衆人都還不明白他爲何贊同北伐,所以特地搞了個會議。
剛從四川調回京城的李綱首先道:“恕李某直言,此次北伐實乃費力不討好之舉!”
“願聞其詳。”傲長風並不生氣。
李綱侃侃而談:“我大宋與遼人相鬥近百年,勝少負多,而且都爲防守。雖此次有金國夾擊,但按盟約,我大軍必須深入遼國腹地,攻其城鎮。我軍守且力不從心,何況攻乎?即便能僥倖取勝,也必然損失慘重,得不償失啊!……而且大遼若滅,則金國獨大。金人善戰,其性貪婪,滅遼後定會視我大宋如待宰羔羊,脣亡齒寒也!”
“李太傅所言極是,長風深以爲然!”傲長風點頭。
“那你爲何還贊同陛下出兵?”李綱一頭霧水。
傲長風微笑不答,而是看向岳飛:“小飛,你有什麼想法?”
岳飛心中早有想法,可還是謙虛道:“弟子雖然才疏學淺,但也有一點愚見,說出來還望師尊和各位大人勿笑。”
“但說無妨,不必過謙。”傲長風向岳飛投去一個鼓勵的眼神。
“是。”
岳飛向衆人拱了拱手,緩緩道:“晚輩以爲,金國如今兵強馬壯,而大遼卻已日落西山,即使我大宋不出一兵一卒,用不了幾年,金國鐵騎也可橫掃大遼。到時,金國再乘勝南下,我大宋一樣難以自保……兵者,養不如練,練不如戰。我大宋之兵疲怠已久,戰力甚弱,只有以戰代練,纔可成就鐵血之師。此次北伐,其實旨在練兵,而不在滅遼。”
“原來如此!”
“有道理啊,我大宋是該趁這個機會好好練兵。”
“怪不得被天師看重,這小子還真有些見識。”
岳飛說完,其他幾人紛紛點頭,對他的話表示讚賞。
傲長風也很滿意,伸手拍了拍岳飛的肩膀:“說得不錯,但還不是爲師全部的用意。”
“哦!師尊還有其他打算?”岳飛有些詫異。
傲長風也不賣關子,直接向衆人道:“此次出兵,其一當然是爲了練兵,其次則是藉機除掉童貫和樑師成,這其三嘛……”
他走到地圖前,將手指向圖中一處:“攻打西夏!”
“什麼!?”
在場衆人齊聲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