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楚策三(2)

①昭雎之秦重張儀:昭雎到秦國去遊說使秦國重用張儀。②收昭雎以取齊:過去,昭雎與張儀有交情,所以楚國想通過昭雎遊說秦國,使秦國重用張儀,以便有利於楚國。如今秦國驅逐張儀,楚王就拘捕了昭雎,以便討好憎恨張儀的齊國。③桓臧:楚國人。④橫親:此指秦、韓、魏三國。⑤復雎:恢復昭雎原來的地位。

[譯文]

楚王派昭雎到秦國去遊說秦惠王,讓他重用張儀。但他還沒到秦國,秦惠王就駕崩了。秦武王即位後又把張儀趕走了。楚王就拘捕了昭雎,拿他去討好齊國。桓臧替昭雎對楚王說:“秦、韓、魏之間的盟約之所以沒有成功,那是因爲張儀在秦惠王面前很得勢,並且又和昭雎來往密切。現現在惠王死了,武王即位。現在張儀逃跑,公孫郝和甘茂得勢。甘茂本來就和魏國關係密切,公孫郝與韓國關係密切。這兩人一向與昭雎要好,所以一定主張秦國親睦韓、魏二國。當初,韓、魏敬重張儀,是因爲張儀掌管秦國的實權,而昭雎又藉助楚國極力推舉張儀。現現在張儀在秦國遭難,昭雎又被我們拘押。如果韓、魏想與秦國交好,兩國必然要親近甘茂和公孫郝。這兩個人也將會拉攏韓、魏兩國,打擊張儀,討伐楚國,那樣方城就必定危險了。大王爲什不恢復昭雎的職位,讓張儀在韓、魏得到重用。張儀藉助楚國的勢力,再挾持魏國的力量就會去和秦國抗衡。一旦魏國不和秦國聯合,韓國也不會跟隨,那麼方城就沒有戰難了。”

張儀逐惠施於魏

[原文]

張儀逐惠施於魏①。惠子之楚,楚王受之。

馮郝謂楚王曰②:“逐惠子者,張儀也。而王親與約,是欺儀也,臣爲王弗取也。惠子爲儀者來,而惡王之交於張儀,惠子必弗行也。且宋王之賢惠子也,天下莫不聞也。今之不善張儀也,天下莫不知也。今爲事之故,棄所貴於讎人,臣以爲大王輕矣。且爲事耶?王不如舉惠子而納之於宋,而謂張儀曰:‘請爲子勿納也。’儀必德王。而惠子窮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爲儀之實,而可以德惠子。”楚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納之宋③。

[註釋]

①惠施:即惠子,宋國人,魏惠王相,名家的代表人物。②馮郝:楚國大臣。③奉:送。

[譯文]

張儀從魏國驅逐了惠施。惠施到了楚國,於是楚懷王收留了他。

馮郝對楚懷王說:“驅逐惠施的人是張儀。可是現在大王卻親自與惠施交好,這是欺騙張儀,我認爲大王這麼做,不對。惠施因爲張儀的緣故來到楚國,這樣一來,就使大王與張儀的關係惡化,惠施一定不會這樣做。況且宋王認爲惠施是賢能的人,這是天下公認的事實。惠施和張儀關係不好,這也是天下公認的事實。現在您爲了接納惠施,卻拋棄了您所尊敬的張儀,我認爲大王這次做的太輕率了。難道真是爲了國事嗎?大王不如送惠施離開,讓宋國接納他,並且對張儀說:‘請讓我爲您驅逐惠施。’張儀一定很感激大王。然而惠施是遭受蒙難的人,大王送他回宋國,他也一定會感激大王,這樣做既不得罪張儀,又可以使惠子感激我們。”楚王說:“好。”於是楚王送惠施離開,並讓宋國接納了他。

五國伐秦

[原文]

五國伐秦①。魏欲和,使惠施之楚。楚將入之秦而使行和②。

杜赫謂昭陽曰:“凡爲伐秦者楚也。今施以魏來,而公入之秦,是明楚之伐③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無聽惠施,而陰使人以請聽秦④。”昭子曰:“善。”因謂惠施曰:“凡爲攻秦者魏也,今子從楚爲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子歸,吾將使人因魏而和。”

惠子反,魏王不說⑤。杜赫謂昭陽曰:“魏爲子先戰,折兵之半,謁病不聽,請和不得,魏折而入齊、秦,子何以救之?東有越累,北無晉⑥,而交未定於齊、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昭子曰:“善。”因令人謁和於魏。

[註釋]

①五國伐秦:指楚、趙、魏、韓、燕聯合進攻秦國。②入之秦:即使之入秦。③明楚之伐:猶言表明楚國主戰。④請聽秦:請求講和聽從秦國的命令。⑤魏王:指魏襄王。⑥北無晉:此晉指魏。

[譯文]

楚、趙、魏、韓、燕五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魏國打算講和,於是派惠施到楚國去辦這件事。楚國打算讓惠施到秦國去,讓他主持講和。

杜赫對昭陽說:“凡是參與討伐秦國的國家都是以楚國馬首是瞻的。現在惠施藉着魏國的名義來到楚國,可是您讓他卻讓他到秦國去講和,這是向秦國表明楚國主戰而魏國主和。您不如不聽惠施的話,而私下裡卻派人去請求講和,並表示聽從秦國的調遣。”昭陽說:“好。”於是對惠施說:“凡是參與討伐秦國的國家是以魏國馬首是瞻的,現在您跟隨我們去講和,楚國就會得到秦國的好處,魏國就會受到秦國的怨恨。您先回去,我會派人通過魏國去講和。”

惠施返回了國內,魏襄王爲此很不高興。杜赫對昭陽說:“魏國替你衝鋒陷陣,兵力損失過半,魏國向你告急,你卻不加以援手,求和又沒有成功,魏國轉而倒向齊、秦,你用什麼辦法來挽救呢?越人在東邊製造禍患,北邊又失去魏國的支持,和齊、秦的邦交也不穩定,楚國將受到孤立,不如趁早講和。”昭陽說:“好。”就派人告訴魏國,請求與秦國講和。

陳軫告楚之魏

[原文]

陳軫告楚之魏。張儀惡之於魏王,曰:“軫猶①善楚,爲求地甚力。”左爽謂陳軫曰:“儀善於魏王,魏王甚信②之,公雖百說之,猶不聽也。公不如以儀之言爲資③,而得復楚。”陳軫曰:“善。”因使人以儀之言聞於楚。楚王喜,欲復之。

[註釋]

①猶:還是。②信:信任。③資:藉口。

[譯文]

陳軫離開楚國去了魏國,張儀在魏王面前誹謗陳軫說:“陳軫對楚國可是忠心耿耿啊,他費盡心力地爲楚國爭取地盤。”左爽便對陳軫說:“張儀得到魏王的重用,魏王對他很信任,即便是您費盡了脣舌,魏王也不會採納您的話的。您爲什麼不將張儀誹謗您的那些話作爲藉口,還可以再重新回楚國去。”陳軫說:“您說的很對。”於是派人將張儀誹謗自己的那些話告訴給了楚王。楚王聽說此事之後,爲陳軫的忠心感到非常高興,便打算再度起用陳軫,恢復他的地位。

秦伐宜陽

[原文]

秦伐宜陽。楚王謂陳軫曰:“寡人聞韓侈巧士也①,習諸侯事,殆能自免也。爲其必免,吾欲先據之以加德焉。”陳軫對曰:“舍之,王勿據也。以韓侈之知,於此困矣。今山澤之獸,無黠於麋②。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③。獵者知其詐,僞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今諸侯明知此多詐,僞舉罔而進者必衆矣。舍之,王勿據也。韓侈之知,於此困矣。”楚王聽之,宜陽果拔。陳軫先知之也。

[註釋]

①韓侈(chǐ尺):即公仲侈,韓國相國。②黠(xiá俠):聰慧,此指狡猾。麋(mí迷):即麇鹿。③罔:同“網”。冒人:犯人,猶言頂撞人。

[譯文]

秦軍派兵攻打韓國的宜陽。楚懷王對陳軫說;“我聽說韓侈是個聰明能幹的人,熟習諸侯間的事情,大概能夠挽救宜陽。因爲他肯定能挽救宜陽,所以我想先替他據守宜陽,以此讓他們更加感激我們。”陳軫回答說:“放棄這種想法,大王不認爲據守宜陽是好事。憑韓侈的智慧,在宜陽問題上,都陷入了困境。現在山澤中的野獸,沒有比麋鹿更加狡猾的。麋鹿知道獵人鋪開大網,想把自己逮住,於是它調過頭迎面頂向獵人,這樣經過許多次。獵人瞭解了它的狡詐習性,舉着網假裝前進,麋鹿因此被捕獲了。現在諸候明知道這裡有許多狡詐的伎倆,舉着網僞裝前進的人一定很多。放棄這種打算,大王不要據守宜陽了。憑藉韓侈的聰明才智,宜陽肯定危急了。”楚懷王採納了他的建議,宜陽果然被秦軍佔領。陳軫預先已經預料到此種結局了。

唐雎見春申君

[原文]

唐雎見春申君曰:“齊人飾身修行得爲益,然臣羞而不學也。不避絕江河,行千餘里來,竊慕大君之義,而善君之業。臣聞之,賁、諸①懷錐刃而天下爲勇,西施衣褐而天下稱美。今君相萬乘之楚,御中國之難,所欲者不成,所求者不得,臣等少也。夫梟②棋之所以能爲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梟之不如不勝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爲天下梟,而令臣等爲散乎?”

[註釋]

①賁、諸:一指孟賁、專諸。勇士。②梟:古時六博中以梟爲首。梟,骰頭上刻梟鳥之形。

[譯文]

唐雎見到春申君,說:“齊國人裝扮自己,修練言行是爲了獲得金錢和地位,然而我認爲這樣做很羞恥,不學他們。現在我不避涉江渡河的艱險,步行千餘里來到這裡,是因爲心裡仰慕您的高尚情操,並且一心想輔佐大王。我聽說,孟賁和專諸即使懷揣着錐子和短刀,世人也稱他們爲勇士;西施即使穿着粗布衣服,世人也稱她爲美女。現在您做萬乘之楚的相國,駕馭中原各諸侯國的戰事,想做的事情也做不成,追求的目標又不能實現,原因就在於幫助您的大臣太少了。打個比方,梟子之所以能吃掉對方的棋子,因爲有五個棋子的幫助。然而一個梟子也不能戰勝對方五個棋子,那也是顯而易見的。現在您何不做天下之梟呢?而讓其他大臣做那五個棋子呢?”

第81章 韓策三(1)第26章 齊策三(1)第30章 齊策四(3)第12章 秦策二(1)第75章 韓策一(1)第64章 魏策一(2)第34章 齊策六(2)第32章 齊策五(2)第43章 楚策三(2)第78章 韓策二(1)第69章 魏策三(1)第48章 趙策一(2)第4章 西周策(1)第8章 秦策(3)第83章 韓策三(3)第80章 韓策二(3)第59章 趙策三(5)第71章 魏策三(3)第69章 魏策三(1)第44章 楚策四(1)第14章 秦策二(3)第96章 中山策(1)第3章 東周策(3)第79章 韓策二(2)第29章 齊策四(2)第46章 楚策四(3)第38章 楚策一(3)第41章 楚策二(2)第33章 齊策六(1)第13章 秦策二(2)第50章 趙策一(4)第90章 燕策二(3)第8章 秦策(3)第1章 東周策(1)第96章 中山策(1)第34章 齊策六(2)第2章 東周策(2)第18章 秦策三(2)第7章 秦策(2)第51章 趙策二(1)第55章 趙策三(1)第61章 趙策三(7)第60章 趙策三(6)第87章 燕策一(4)第91章 燕策三(1)第71章 魏策三(3)第11章 秦策(6)第92章 燕策三(2)第65章 魏策一(3)第46章 楚策四(3)第68章 魏策二(3)第39章 楚策一(4)第56章 趙策三(2)第8章 秦策(3)第78章 韓策二(1)第27章 齊策三(2)第85章 燕策一(2)第30章 齊策四(3)第75章 韓策一(1)第33章 齊策六(1)第90章 燕策二(3)第6章 秦策(1)第34章 齊策六(2)第11章 秦策(6)第93章 燕策三(3)第50章 趙策一(4)第70章 魏策三(2)第48章 趙策一(2)第61章 趙策三(7)第74章 魏策四(3)第54章 趙策二(4)第30章 齊策四(3)第74章 魏策四(3)第6章 秦策(1)第83章 韓策三(3)第60章 趙策三(6)第57章 趙策三(3)第65章 魏策一(3)第34章 齊策六(2)第38章 楚策一(3)第26章 齊策三(1)第52章 趙策二(2)第77章 韓策一(3)第44章 楚策四(1)第43章 楚策三(2)第59章 趙策三(5)第52章 趙策二(2)第70章 魏策三(2)第31章 齊策五(1)第82章 韓策三(2)第2章 東周策(2)第86章 燕策一(3)第9章 秦策(4)第38章 楚策一(3)第77章 韓策一(3)第76章 韓策一(2)第9章 秦策(4)第42章 楚策三(1)第20章 秦策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