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遍交韓、趙、魏三國的官員,比如奉陽君、孟嘗君、韓呡、周冣、韓餘爲等人,我曾在他們的手下做過事,他們懷疑討伐秦國的舉動。又因爲他們都遭受秦國的排斥,於是我就做了一件事,請求燒掉天下諸侯所持有的前往秦國的符節。接着我又通知焚燒符節的諸侯,目的是讓五國斷絕和秦國的來往。奉陽君、韓餘爲等都採取同一步驟,而蘇修、朱嬰他們都隱居在邯鄲。我又去遊說齊王,以便前往破壞宋郭的盟約。如果天下諸侯都主張合縱策略,因而讓蘇修談論天下諸侯們的意向,並且準備和齊國結盟,然後再向秦國要求齊軍伐魏,我以死來勸誡。最後果然在西方的蘇修再提出報告,我並非不知秦國權勢大,然而我所以要這樣做,一切都是爲了您。”
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原文]
文子、田需、周宵相善①,欲罪犀首。犀首患之,謂魏王曰②:“今所患者,齊也。嬰子言行於齊王③,王欲得齊,則胡不召文子而相之?彼務以齊事王。”王曰:“善。”因召文子而相之。犀首以倍田需、周宵④。
[註釋]
①文子:田文。周宵:魏國人。②魏王:即魏襄王。③嬰子:田嬰。齊王:即齊宣王。④倍:通“背”。
[譯文]
田文、田需、周宵三人關係很好,他們想要加罪於公孫衍。公孫衍爲此很擔心,對魏王說:“現在我很揪心的,是齊國。田嬰的話,齊王很信任,大王想得到齊國,那麼爲何不召來田文讓他做相國呢?他一定會用齊國來事奉大王。”魏王說:“太好了。”於是召來田文讓他做相國。公孫衍因此讓田文背棄了田需、周宵。
魏王令惠施之楚
[原文]
魏王令惠施之楚①,令犀首之齊。鈞二子者乘數②鈞將測交也③。施因令人先之楚,言曰:“魏王令犀首之齊,惠施之楚,鈞二子者乘數,將測交也。”楚王聞之,因郊迎惠施。
[註釋]
①惠施:宋國人,當時做魏國相國。②鈞:同“均”。③測交:推想交情的深淺。
[譯文]
魏王命惠施去楚國訪問,派公孫衍去齊國。兩人出使的車輛數相等,平均他們出使的車輛數,是要考察兩國與魏國交情的深淺。惠施於是派人先到楚國去,聲言說:“魏王命公孫衍出使齊國,惠施出使楚國,二人隨從的車輛數相等,將要以此來考察兩國與魏國交情的深淺。”楚王聽說後,於是到郊外親自迎接惠施。
魏惠王起境內衆
[原文]
魏惠王起境內衆,將太子申①而攻齊。客謂公子理②之傅曰:“何不令公子泣王太后③,止太子之行事?事成則樹德,不成則爲王矣。太子年少,不習於兵。田朌④宿將也,而孫子⑤善用兵,戰必不勝;不勝必禽。公子爭⑥之於王,王聽公子,公子不封⑦;不聽公子,太子必敗;敗,公子必立;立,必爲王也。”
[註釋]
①將太子申:以太子申爲將。②公子理:太子申之弟,名理。③泣王太后:向王太后泣訴。④田朌:應作田盼。⑤孫子:即孫臏。⑥爭:通諍。⑦公子不封:“不”應作必。
[譯文]
魏惠王調遣國內的兵衆,讓太子申擔任將軍,前去攻打齊國。有個客人對公子理的老師說:“何不讓公子到王太后面前去哭,阻止太子率兵攻打齊國呢?一旦阻止成功就可以樹立威德,假若阻止失敗就可能繼承王位。太子年輕,對兵法不熟悉。齊國田盼是老將,孫臏又善於用兵,太子這次戰役一定不能取勝;一旦敗了,就得被擒。或者讓公子到魏王面前諫諍,如果魏王聽信公子的話,公子必然受到封賞;如果不聽信公子,太子一定得吃敗仗;只要一打敗仗,公子必然立爲太子;只要立了太子就一定能做王了。”
齊、魏戰於馬陵
[原文]
齊、魏戰於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萬之軍。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①:“夫齊,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國雖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對曰:“不可。臣聞之,王者得度②,而霸者知計。今王所以告臣者,疏於度而遠於計。王固先屬怨於趙③,而後與齊戰④。今戰不勝,國無守戰之備,王又欲悉起而攻齊,此非臣之所謂也。王若欲報齊乎,則不如因變服折節而朝齊⑤,楚王必怒矣⑥。王遊人而合其鬥,則楚必伐齊,以休楚而伐罷齊,則必爲楚禽矣,是王以楚毀齊也。”
魏王曰:“善。”乃使人報於齊,願臣畜⑦而朝,田嬰許諾。張醜曰:“不可。戰不勝魏,而得朝禮,與魏和而下楚,此可以大勝也。今戰勝魏,覆十萬之軍,而禽太子申,臣萬乘之魏而卑秦、楚,此其暴戾定矣⑧。且楚王之爲人也,好用兵而甚務名,終爲齊患者,必楚也。”田嬰不昕,遂內魏王,而與之並朝齊侯再三。趙氏醜之⑨。楚王怒,自將而伐齊,趙應之,大敗齊于徐州。
[註釋]
①魏王:指魏惠王。②度:法度。③屬怨於趙:公元前342年魏國同宋國、韓國興兵伐趙,圍困邯鄲。④與齊戰:公元前341年,齊國爲救趙國,派孫臏、田忌領兵敗魏予桂陵。⑤變服:更換君主的服裝。⑥楚王:指楚威王。⑦臣畜:猶稱臣,繆文遠本:“畜,養也。臣畜,猶稱臣也。”一說,臣下如犬馬,鮑本:“自比犬馬也。”⑧此其暴戾定矣:這將使齊王暴戾是一定的了。⑨醜:猶言羞恥。
[譯文]
齊、魏兩國在馬陵交戰,齊國把魏國打得大敗,殺死了魏國的太子申,消滅魏軍十萬人。魏王召來惠施,對他說:“齊國是我國的仇敵,這份仇恨到死也不會忘記,魏國雖然很弱小,我常想調全部兵力攻打它,你覺得怎麼樣?”惠施回答說:“不可以這樣做。我聽說,爲王者要適合法度,稱霸者要懂得謀略。現在大王告訴我的,離法度和計謀太遠了。大王本來先與趙國結仇,而後又同齊國交戰。現在吃了敗仗,國家沒有守衛作戰的後備,大王又要調全部兵力攻打齊國,這不是我認爲好的做法。大王如果想報復齊國,不如就更換君主的服裝卑躬屈節去朝拜齊國,楚王一定會發怒。大王派人到齊、楚兩國遊說,慫恿它們打起來,那麼楚國一定會攻打齊國,以強大的楚國去攻打疲敝的齊國,齊國就一定會被楚國擊敗,這是大王用楚國來毀掉齊國。”
魏王說:“太好了。”於是就派人向齊國報告,魏王甘願稱臣朝拜,田嬰答應了。張醜說:“不行。雖然對魏國作戰失敗了,但能夠讓魏國前來行朝見之禮,與魏國聯合去侵擾楚國,這肯定能大獲全勝。如今我國戰勝了魏國,消滅十萬魏軍,而且擒獲了太子申,使擁有萬輛兵車的魏國臣服,輕視秦國、楚國,齊王肯定驕傲自大而變得暴戾起來。況且楚王的爲人,喜歡用兵而且很圖虛名,最終楚國會成爲齊國禍患。”田嬰沒有采納,於是接納了魏王,並同他多次朝見齊侯。趙國感到羞恥。楚王大怒,自己率兵攻打齊國,趙國響應,在徐州把齊國打得大敗。
惠施爲韓、魏交
[原文]
惠施爲韓、魏交①,令太子鳴爲質於齊②。王欲見之③,朱倉謂王曰④:“何不稱病?臣請說嬰子曰:‘魏王之年長矣,今有疾,公不如歸太子以德之。不然,公子高在楚⑤,楚將內而立之,是齊抱空質而行不義也。’”
[註釋]
①爲韓、魏交:指替韓國、魏國結交齊國。②太子鳴:魏惠王的太子,名鳴。③王:指魏惠王。④朱倉:魏國大臣。⑤公子高:魏國公子,名高。
[譯文]
惠施替韓、魏兩國前去結交齊國,讓太子鳴去齊國做人質。魏王想見太子鳴,朱倉對魏王說:“爲何您不對外宣稱自己有病?請讓我遊說田嬰說:‘魏王年歲大了,現在有病在身,您不如放太子回國,讓魏王感激您的恩德。如果您不這樣做,公子高在楚國,楚國將會送他回國,立他爲太子,這是讓齊國死守着一個沒有利用價值的人質,做不義之事。’”
田需貴於魏王
[原文]
田需貴於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①。今夫楊,橫樹之則生②,倒樹之則生,折而樹之又生。然使十人種楊,一人拔之,則無生楊矣。故以十人之衆,樹易生之物,然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今子雖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衆,則子必危矣。”
[註釋]
①善左右:對魏王左右的人親善。②樹:栽,種植。
[譯文]
田需在魏王得到了尊貴的地位,惠施說:“您對大王身邊的人一定要親善。您看那楊樹,橫着栽能活,倒着栽也能活,折一枝栽上也能活。然而讓十個人來栽楊樹,一個人卻來拔掉它們,那麼楊樹就死了。因此用十個人來栽植容易成活的東西,卻敵不過一個人的毀壞能力,爲什麼呢?栽種難,破壞易啊!如今您雖然在大王那裡得到了重用,而要除掉您的人卻很多,那麼您一定危險了。”
田需死
[原文]
田需死,昭魚①謂蘇代曰:“田需死,吾恐張儀薛公犀首之有一人相魏者。”代曰:“然則相者以誰而君便之也?”昭魚曰:“我欲太子②之自相也。”代曰:“請爲君北見樑王③,必相之矣。”昭魚曰:“奈何?”代曰:“君其爲樑王代請說君。”昭魚曰:“奈何?”對曰:“代也從楚來,昭魚甚憂。代曰:‘君何憂?’曰:‘田需死,吾恐張儀薛公犀首有一人相魏者。’代曰:‘勿憂也。樑王長主也,必不相張儀。張儀相魏,必右秦而左魏④。薛公相魏,必右齊而左魏;犀首相魏,必右韓而左魏。樑王長主也,必不使相也。’代曰:‘莫如太子之自相。是三人皆以太子爲非固⑤相也,皆將務以其國事魏,而欲丞相⑥之璽。以魏之強,而持三萬乘之國⑦輔之,魏必安矣。故:曰不如太子自相也。’”遂北見樑王,以此語告之,太子果自相。
[註釋]
①昭魚:楚相國。②太子;名速,即魏昭王。③樑王:魏哀王。④右秦而左魏:古人以右爲貴,以左爲賤。此句猶謂親秦疏魏。⑥固:長久。⑦丞相:秦官名,相當於相國的地位。⑧三萬乘之國:指秦、韓、齊。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