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大戰將起

莒城之戰結束後,趙何宣佈了一系列的政策。

齊國已經滅亡,所以什麼五都制自然也就完全取消,改用趙國的郡縣制。

黃河以北和燕趙毗鄰的這一部分爲鉅鹿郡,以鉅鹿城作爲郡治。

黃河以南臨淄以西,包括平原、歷城、漯陰、著城等城池在內的這一部分爲濟北郡,以歷城作爲郡治。

臨淄附近的這一代則爲臨淄郡,以臨淄城作爲郡治。

臨淄以東的膠東半島則爲膠東郡,以即墨城作爲郡治。

最南部包含了莒城和琅琊城在內的地區則爲琅琊郡,以琅琊城作爲郡治。

再加上趙國原有的晉陽郡、九原郡、五原郡、雲中郡、雁門郡、代郡、中山郡以及邯鄲直轄地和半個上郡,趙國如今握有十三個半的郡,面積和秦國不相上下,人口更是超過了七百萬,一躍成爲諸侯之冠。

大量的趙國官員和齊地降臣被任命爲齊地諸郡縣的官員,其中趙國官員作爲主官,齊地降臣則大部分出任副手和吏員,僅有臨淄和鉅鹿兩郡例外。臨淄郡守爲原齊國公族成員田靜,鉅鹿郡郡守爲原齊國相邦呂禮。

軍事方面,所有的郡尉和將軍都由趙國人出任。

全面廢除齊國文字和語言,在齊地諸郡境內推行趙國文字、語言以及度量衡。

在一年的過渡期後,全面廢除舊齊國法律,以趙國法律取而代之。

在宣佈了這些事項之後,趙何就將具體的實施扔給了邯鄲方面,反正那邊有主父和肥義坐鎮,他非常放心。

此刻,趙國大軍正在浩浩蕩蕩的西進,煙塵滾滾,旌旗漫天。

趙何坐在自己的王駕之上,這是一輛十分巨大的馬車,比起後世的中巴車也是不遑多讓,一共由八匹純白色的駿馬所拉,一張巨大的白虎皮鋪在寬得可以睡覺的大座位上,頭頂是一面巨大的紅色傘蓋。

燕軍的主將劇辛剛剛從趙何的面前離開。

劇辛是前來告辭的。

在莒城之戰中,燕軍傷亡過萬。

考慮到只有五萬燕軍南下助戰,超過兩成的傷亡率已經算得上是相當高了。

對於燕國人的離去,趙何倒是相當痛快的就批准了。

對此,一旁的樂毅有着自己不同的意見。

“大王,如今大趙即將和秦國開戰,此刻將燕軍放回去,會不會出什麼問題?”

面對着樂毅的疑惑,趙何笑道:“無妨,燕國……應該不會出現大問題。再說了,這燕軍戰鬥力也一般,與其寡人養着他們,還不如從大趙其他地方再多徵調五萬兵卒呢。”

樂毅想了想,贊同的點了點頭:“大王說的是,燕軍……確實是有些差距。”

樂乘策馬而至:“大王,魏國相邦薛公田文在前方求見。”

趙何咦了一聲,有些驚訝:“這還沒出陶郡呢……讓他過來吧。”

片刻之後,風塵僕僕的孟嘗君田文果然出現在了趙何的王駕上,朝着趙何拱手:“外臣見過大王。”

趙何眨了眨眼睛,有些好奇的說道:“薛公爲何如此匆忙?”

孟嘗君苦笑一聲,道:“大王,不是臣想要在大王面前失態,實在是……秦國人太猖狂了。”

趙何心中跳了一下,道:“難道大梁城已經失守了?”

出於對秦國的擔心,趙何可是在莒城一戰之後就立刻打發魏國大將芒卯帶着參戰的魏軍回國了,難道這都守不下來?

孟嘗君瞪大了眼睛,道:“這怎麼可能?不過,若是大王再晚來幾天,大梁城……說不定就真沒了。”

趙何不置可否的笑了一笑,看着孟嘗君的急切的神情,心中也是悄悄的嘀咕了起來。

看來,秦軍這一次給魏國人的壓力很大啊。

要知道現在趙軍主力還在陶郡境內,距離大梁城還有幾百裡的路程呢,這一路上河流衆多水網密佈,對於大軍的行軍速度也是一種不小的拖累。

中原水鄉啊。

趙何想了想,道:“來人,去把廉頗和趙奢找來吧。”

秦軍確實在猛攻大梁城。

巨石從天空之中呼嘯落下,砸在城牆上,發出了一聲震耳欲聾的響聲。

然而在激烈無比的戰場之中,如此響亮的聲音卻也僅僅如同大海之中一朵稍微大一些的浪花罷了,瞬間就被淹沒在了震天的喊殺聲之中。

秦軍猶如黑色的潮水,一次次的衝擊着高大的大梁城城牆。

護城河已經被填平,高高的箭樓正在緊張的建立之中,魏國軍隊數次出城衝殺想要阻止秦軍在城外製造箭樓,然而卻被秦軍接連打退,甚至有一次還險些被秦銳士咬着敗軍衝入城中。

大梁城之中,一片風聲鶴唳。

自從魏國遷都到大梁以來已經過去了好幾十年的時間,這還是第一次有他國軍隊包圍了大梁,並展開如此大規模的進攻。

即便是事先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是當魏王坐在宮殿之中,聽着城外那近在咫尺的喊殺聲之時,想要讓這位從未親身經歷過戰爭的魏王淡定下來實在是太難了一些。

臨淄不久之前纔剛剛被攻破呢,雖然攻破臨淄的是趙國,可現在圍攻大梁的也是被公認爲唯一一個有能力和趙國對抗的秦國。

魏王拉住負責整個大梁城防衛的魏國將軍芒卯,連聲詢問道:“上將軍,這大梁究竟還能不能守住?”

不僅僅是魏王,其他的幾名大臣也同樣緊張的看着芒卯。

芒卯心中也是有些打鼓,但芒卯畢竟是領過兵的人,臉上卻頗爲沉靜,安慰道:“大王稍安勿躁,秦軍攻勢雖然聲勢浩大,但是臣等早就已經有了準備,秦國人是不可能攻破大梁城防的。等到趙國大軍一至,那就是秦軍的敗亡之日了!”

別的不說,芒卯的這句話在這個時候無疑還是起到了很不錯的作用,頓時就讓大殿之中的氣氛爲之安定了不少。

魏王擦了擦頭上的汗,咬牙切齒的說道:“這些該死的秦國人,先是謀奪了大魏的河西河東,現在又來圖謀大魏中原之地!遲早有一天,寡人要給秦國人一個好看!”

城外。

魏冉站在自己的主帥戰車之上,皺眉看着面前的攻城情形,對着身邊的白起道:“這大梁城……看起來很難打啊。”

如果將魏國的先後兩任都城安邑和大梁來做一個對比的話,在防守方面安邑是佔據了絕對上風的。安邑位於河東盆地之中,東部和北部都被太行山脈圍住,西部和南部則是滔滔黃河作爲天險,地理位置十分的優越。

反觀大梁城則位於華夏中部的平原之中,方圓百里之內都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只有一些小小的丘陵和衆多的河流作爲點綴,但是這些都不足以阻擋進攻者的腳步,正如張儀當年和魏王所言“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繶,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從鄭至樑,不過百里;從陳(齊國)至樑,二百餘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樑。”

在魏國鼎盛時期,大梁城四通八達的交通可以讓魏武卒十分方便的四處征伐,鎮壓天下各種不服。然而當魏國從霸主衰落之後,局面就變成了四處捱打而無還手之力了。

正如現在這般。

但即便如此,大梁城對於秦軍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難啃的硬骨頭。

魏國的君臣或許才能不足,但絕對不至於連這種相當簡單的地理因素都看不出來。

因此,在城防本身,魏國人投入了極大的精力。

首先是大梁城外寬闊的護城河,這條人流在魏惠王遷都之時就已經興建,完全由人工開鑿所成,河面寬達五丈,甚至可以容納樓船在河中通行,平日裡則是船舶密佈,讓船隻運輸成爲了大梁城和中原各地交通運輸的一個極爲重要的方式。

魏冉動用了上萬民夫士卒,頂着魏國人的箭雨整整五天的時間,才終於填平了其中的一小段區域,讓秦軍得以展開攻擊。

也正是因爲如此,在這座護城河沒有徹底填平之前,秦軍甚至無法同時對大梁城的四面城牆發動進攻。

過了護城河之後,還有城防之中最爲重要的一個部分——大梁城的城牆在等着秦軍。

大梁城的城牆是魏冉平生所見的最高城牆,粗略估計至少超過了六丈,即便是站在數裡之外的遠處,這樣高大而蔓延開來的城池依舊給人一種十分驚人的壓迫力和厚重感。

這甚至讓秦軍的工匠們產生了誤判,一開始製造的雲梯長度完全不足,搞得魏冉大發雷霆,當場處死了上百人。

除此之外,投石機也是個問題。作爲這個時代最爲重型的攻城武器,投石機由於重量問題無法長途運輸,通常都是由工匠們在抵達戰場之後再行製造。

投石機個子雖大,但製造起來卻也是個精細活,能夠製作投石機的匠人們數量頗爲有限,加上還有其他攻城器械需要製作,導致秦軍到現在也就不過堪堪擁有了五架投石機而已。

從這幾天的攻城來看,五架投石機對大梁城牆造成的傷害幾乎總是很快就被修復,等於是毫無作用。

至於戰爭最關鍵的因素——人,這方面秦軍倒是明顯的佔據了上風,秦國士卒無論是數量、戰鬥力還是士氣上都全面超越了魏軍。

但魏國雖弱,卻也還算得上是六大戰國之中保四爭三的國家,再加上保家衛國本土作戰的加成,魏軍爆發出來的戰鬥力也同樣不可小覷。

“這樣不行。”魏冉對着白起說道:“如果再繼續打下去的話,我們的傷亡太高了。”

攻城方在城池沒有攻破之前往往會付出數倍甚至十倍於守城方的傷亡,直到城破之後攻城方纔會在城中將傷亡比例瞬間改寫過來。

如果是單單打這一座大梁城,魏冉當然不會吝惜兵力,但現在的事實是趙國人就要到了,那纔是秦軍真正需要全力應對的大敵,秦軍不應該白白把力量消耗在這裡。

魏冉看着白起,希望能夠得到白起的解釋。

魏冉原先的計劃是圍而不攻,但白起的建議改變了魏冉的主意。

白起並沒有解釋。

或者說,白起說的話並不是解釋:“君上,是時候停止繼續攻擊大梁城了。”

魏冉頗爲不滿的挑了一下眉頭,道:“所以,我們這些天來就這麼白白的做了這些無用功?”

白起搖了搖頭,道:“君上有所不知,這並非是無用功。通過這些天的進攻,大秦至少已經搞清楚了魏國在大梁的整個城防體系。”

魏冉哼了一聲,道:“這有什麼用?”

白起看着魏冉,十分認真的說道:“這樣的話,只要大秦能夠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擊敗趙國,那麼大梁就指日可下了。”

魏冉愣了一下,看了看面前的大梁高牆:“你確定?”

說實話,即便是真的擊敗了趙國,但只要大梁城之中還有哪怕四五萬的軍隊,魏冉都覺得自己攻克大梁得用年來計數。

白起道:“白起可以向君上擔保,只要擊敗趙軍,無論接下來大梁城之中還有多少守軍,大秦都能在半個月之內拿下大梁城。”

魏冉聞言頓時心情大暢,用力的拍了拍白起的肩膀:“很好,你做得很不錯!那麼,就傳令下去,準備撤軍吧。對了,你打算在哪裡和趙國人決戰?”

白起道:“西方三十里之外的林中地可以作爲戰場。”

魏冉回想着那片地方,那裡是一大片的平原和一小部分的丘陵以及森林,正是附近最爲適合大兵團決戰的地方,當下點了點頭,道:“好,就這麼辦吧。”

秦軍突然退兵撤圍的消息,無疑讓魏王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爲此,魏王特地表彰了一番芒卯。

然而很快魏王就知道了新的消息,那就是秦軍並沒有遠去,而是在三十里之外紮下營來,靜靜等待。

魏王對着周圍的大臣說道:“秦國人,這一次是真的要和寡人分一個生死了啊!”

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魏王的心中多少有着幾分鬱悶。

秦國是衝着什麼來的,魏王心知肚明。

爲什麼秦國和趙國決戰,卻偏偏用寡人魏國的土地來當做戰場?

這讓魏王十分的不爽,但卻又無可奈何。

誰讓魏國更弱呢?弱者,就只能夠對強者言聽計從。

魏王咬牙切齒的下定了決心,將來一定要把大魏復興,不再重演今日這般恥辱!

終於,趙何帶着十五萬趙軍抵達了大梁城。

第359章 趙氏祖孫同出遊(第二更)第283章 雙線開戰,授計樂毅(第三更,一萬三爆發完畢求訂閱)第59章 主父被震天雷給驚到了第337章 大追擊,懊悔的芒卯和熊子蘭(第三更!萬更求訂閱)第519章 東北都護府(第二更)第520章 箕子朝鮮(第一更)第63章 孟嘗君的怒火,趙何的糾結第374章 殺田文,振薛國(第三更,萬更完畢求訂閱)第125章 大王,主父打義渠,行不行啊第515章 開戰(第二更)第468章 今夜註定無眠(第二更)第30章 安陽君來下跪道歉了第175章 秦王見韓聶(第一更)第229章 田單今日死於此地(6K,第一更)第161章 藺相如,寡人的和氏璧呢第404章 關中郿縣白氏(第四更)第251章 鄒衍說蘇秦,趙何見無忌(第一更)第368章 再見昭齊(今天一更)第341章 咸陽危情(第二更)第266章 啓封破(第二更)第57章 固陽城破第225章 蘇代說燕王(5.5K章節,第一更)第174章 趙何主父共定計(四章萬更完畢,求訂閱)第223章 田單救危,廉頗斬將(6.8k章節,第二更)第320章 廉頗要搞事?(第一更)第189章 聊城破(四更一萬兩千完畢,求訂閱)第190章 可飛馬躍城(第一更)第262章 白起覺得有些不對(第二更)第518章 東胡亡(第一更)第428章 謀算楚國(第一更)第8章 如此,趙國中原霸主之位成矣第428章 荀況趕考記(第三更)第12章 安陽君第497章 陽翟破,擒韓王(第二更)第103章 激戰陽周,廉頗發威第354章 趙國好強,選擇好多,趙何好難(第二更)第462章 白起溫聲安楚地,景陽獻計破壽春(第四更)第180章 白起得勝(第二更)第92章 樂毅,不過如此第379章 廉頗南下,楚韓爲難(第二更)第437章 寡人要磨礪一下荀況(第二更)第238章 割讓河東?(第二更)第10章 寡人有一言第19章 寡父欲分封二子於趙、代第330章 屈原奪宛城(第二更)第260章 白起又如何(第一更)第8章 如此,趙國中原霸主之位成矣第460章 出漢中,下南洋(第二更)第153章 果然是天下第一寶玉第461章 戰魯關(第三更)第104章 巫術破趙人邪術!第357章 昭雎亡(第二更)第471章 白起不找寡人,寡人就去找他(第一更)第442章 霸王之論(第一更)第444章 魏冉口中的好機會(第三更)第144章 神藥人蔘。和齊國全面開戰?第130章 主父,給大秦一個面子第24章 安陽君,給寡人退下第176章 趙何得子,蘇秦使燕(第二更)第477章 韓王的異動(第三更)第30章 安陽君來下跪道歉了第489章 秦王之死(今天就三更了)第400章 炮轟大梁城(第三更)第324章 蒙驁入隴西(第二更)第34章 趙何,你也該死得心甘了吧?第468章 今夜註定無眠(第二更)第447 昭齊回師,白起復土(第二更)第240章 二十萬軍民(第二更)第213章 密謀破城(4.5K章節,第一更)第447 昭齊回師,白起復土(第二更)第453章 賭上大秦國運的冒險(第三更)第33章 殺了趙何第462章 白起溫聲安楚地,景陽獻計破壽春(第四更)第532章 班師凱旋(第一更)第337章 大追擊,懊悔的芒卯和熊子蘭(第三更!萬更求訂閱)第477章 韓王的異動(第三更)第345章 各有選擇,無分對錯(第三更,萬更完畢求訂閱)第193章 蘇秦計(第二更)第157章 各懷心思第44章 韓魏聯軍,勝算八成第213章 密謀破城(4.5K章節,第一更)第383章 廉頗渡河,開門紅(第一更)第263章 魏冉竭盡全力,趙何未雨綢繆(第一更)第317章 不會連區區河東都拿不下吧(第一更)第198章 決戰日第527章 平定漠北(第二更)第326章 趙國人還敢主動進攻?(第二更)第279章 新舊更替,蘇秦使趙(第一更)第441章 少年荀況的掙扎(第二更)第348章 新年趙國的第一次廷議(今天就一更了)第273章 魏冉怒於前(今天就一更了)第142章 人蔘是什麼東西,能管用嗎?第128章 秦王門下一忠僕第306章 主父教子,四國合縱(第三更,萬字更新完畢求訂閱)第310章 宜陽見韓王(第二更)第33章 殺了趙何第269章 戰白起(第一更)第224章 尷尬的蘇秦(一萬五更新完畢,求訂閱)第9章 臣,敢不爲大王效死!第459章 破新鄭(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