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趙軍的大營之後,高原也向李牧報告了這一次出擊的成果,李牧得知以後,也是欣喜異常,自從趙秦雙方開戰以來,李牧也是首次真正看到了戰勝秦軍的機會。
儘管高原這一次出擊,消滅的秦軍數量還不足五千人,看起來取得的戰果並不算大,但卻燒毀了秦國大量的糧草物資,這纔是最重要的事情,李牧是精通兵法的人,當然知道後勤供應對戰爭的重要性,沒有糧草,沒有軍械物資的供應,秦軍的數量再多,戰鬥力再強也沒有用。
雖然在開戰之前,李牧就己經根據高原的建議,制定了正面據守,襲擊秦軍的後勤補給線的戰術,但李牧對這一套戰術的效果怎麼樣,還是有一些懷疑,畢竟儘管戰國以來,各國之間一直征戰不斷,但還沒有人使用過這種襲擊敵方補濟線的戰術,而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個時代騎軍的能力還不足,擔當不了這樣的任務。
但高原的到來,加快了這個時代騎軍的發展,關建並不在於他帶來了新式的馬俱,提升了騎軍的戰鬥力,而是帶來了怎樣使用騎軍的新觀念,真正使騎軍能夠完全發揮出了自己的戰鬥力。通過這一次出擊的戰果,趙軍也終找到了戰勝秦軍的辦法。
當然只靠一次出擊,是遠遠不夠的,畢竟這一次打擊,並不能對秦軍造成根本性的傷亡,必須再接再勵,繼續出擊,連續襲擊秦軍的補濟線,不斷的打擊秦軍的後勤供應,這樣連續堅持三四個月,就會讓秦軍覺得難以爲繼了,到了那個時候,秦軍也許就不得不退軍了。
因此高原在大營中修整了三天,士兵、戰馬的體力都恢復了之後,立刻再次率軍出擊。在三天之後,高原率軍再度襲擊了秦軍的一支運輸隊,將二千餘車的軍需物資全部燒毀。
不過這一次秦軍也提高了警惕,得知了趙軍出擊之後,也立刻暫時停止了運輸,王剪調動了五萬騎軍,分成五路出擊,一定要消滅這一支趙軍。
而高原也帶領着趙軍,和這五支秦軍展開一場追逐戰,雙方在仇由到井陘之間的廣大山嶺地區之間互相追逐,但趙軍在高原的指揮下,展轉騰挪,足足經過六天的時間,雙方發生了四次戰鬥,趙軍三勝一平,又殺死秦軍三千餘人,儘管秦軍有三次都準備要包圍趙軍,但都讓趙軍逃脫,由其是最後一次,也十分驚險,當時秦軍己經集中了四支騎軍,將趙軍四面包圍過來,但高原指揮趙軍,趁着黑色,從兩支秦軍的間隙之間插過,脫離了秦軍的包圍圈,相反還從一支秦軍的背後發動了襲擊,結果斬殺了秦軍一千五百餘人,然後在其他各路秦軍趕到之前,脫離了戰鬥,又返回到趙軍的大營中。
儘管這一支趙軍只襲擊了一支運需隊,但卻造成了仇由的秦軍連續十餘天都不敢再向前線運送物資,這對秦軍的影響也很大,畢竟近四十萬秦軍,每天要消耗的各種物資相當驚人,雖然在軍營裡也儲備了大量的物資,但軍營的地方畢竟有限,最多也只支應一個月左右,因此幾乎毎隔四五天,都要補充一批物資,而一連十餘天沒有任何的物資供應,誰心裡都有些慌了。
好在是這一次只停了十二天,隨着新一批物資送到秦軍的大營,所有人也都鬆了一口氣。但幾名秦軍的主將卻都知道,趙軍絕不會就此罷手,一定還會再來的。
不過通過這一次出擊,王剪也找到了一個暫時能夠應對的辦法,就是派遣三萬騎軍,分成十隊,在仇由到井陘之間的道路上來回巡視,同時也加強了對運輸隊伍的保護,而且規定,減小運輸的規模,採用多次運輸的方式,每支運輸隊的車輛不能超過二千輛,保護的秦軍必須達到二人護一車的比例,並且給民役也配上武器,釆用和秦軍進軍時同樣的戰術,一但遇到趙軍的襲擊,立刻就地防守,等待其他秦軍趕來救援,決不許私自逃跑。
王剪的這些措施雖然這樣加重了秦軍的負擔,但卻也頗有成效,趙軍的第三次出擊就遇到了比較大的麻煩,高原連續兩次襲擊秦軍的運輸隊,都遭到了秦軍的頑強抵抗,就連民役也都拿起武器,來抵抗趙軍的攻擊,也讓趙軍難以在短時間內,擊潰守衛運輸物資的秦軍。而時間拖得長了,秦軍的援軍也紛紛趕到,因此趙軍也不得不放棄襲擊而撤退,這兩次襲擊,僅僅只燒毀了幾十輛運需車輛。
而就在第三次襲擊運輸隊的時候,高原也有些焦急起來,因此撤退的時機沒有掌握好,當然也是希望能夠毀掉這一支運輸隊,結果趙軍還沒有擊潰秦軍的防守,就遭遇到了四支秦軍騎軍的圍攻。幸好是趙軍後二千新騎軍的戰鬥力極強,一舉殺出了秦軍的包圍,脫身而去,但自身也損失了近五百人,其中新騎軍陣亡了近一百五十人,這也是趙軍出擊以來,遭遇到的最大損失。
趙軍第三次出擊,也沒有取得多少戰果,這個結果也讓王剪大爲放心,認爲自己己經找到了應對趙軍的襲擊戰術的辦法。
退回到了趙軍大營之後,高原和李牧也針對這一次出擊的結果進行了詳細的商議。儘管趙軍的第三次出擊基本算是失敗了,但襲擊戰術本身並沒有錯,而且仍然是目前趙軍應該主要使用的戰術,不過在俱體的運用上面,也應該做出一些改變,畢竟秦軍己經找到找了針對的應對辦法。
經過了商議之後,趙軍也找到了應對的辦法,就是隻用一路出擊,襲擊秦軍的運輸隊伍是不行的,必須要多路分頭出擊,讓秦軍左右難顧,這樣才能打破秦軍的這種應對方式。而且經過了三次出擊之後,這一支趙軍的騎軍也有了比較豐富的襲擊經驗,對地形也比較熟悉了,因此以這些騎軍爲主體,分爲四支趙軍,每路趙軍仍然是三千騎軍,輪流出擊。再次向秦軍發動了攻擊。
儘管分兵四路出擊,兩千新騎軍分成了四個五百人隊,戰鬥力確實是被削弱了不少,但騎軍靈活快速多變的戰術特點仍然保留了下來。同時經過了前三次出擊之後,高原也發現,把兩千騎軍全部都集中在一起使用,也確實有一些浪廢了。因此分散來使用,反到是更好一些。
而且在俱體的襲擊戰術上,高原也根據前三次出擊,制定了三條俱體的規定:一是趙軍的襲擊隊伍,以兩支爲一組,輪流出擊,每組的間隔時間是五天,每一次的出擊時間是以十天爲限,十天之內,必須返回趙軍的大營修整補充,五天之後,再度出擊。
二是趙軍襲擊運輸隊伍,最好能選擇夜間出擊的方式,如果找不到夜間出擊的機會,那麼就一定要在運輸隊伍的中途設伏,攔腰打擊運輸隊伍,或是讓過了運輸隊之後,從背後攻擊,絕對禁止從正面進攻運輸隊伍。而每一次出擊,是以銷燬物資爲主,而不是殺傷秦軍的士兵和民役,並且不要求一次就銷燬一整支運輸隊伍的所有物賃,能夠銷毀其中一部份物資,也算是勝利。然後再尋找其他的時機,或者對這支運輸隊伍進行多次攻擊,或者另外尋找其他的攻擊目標。
三是一但發現秦軍的巡邏騎軍,無論戰果怎樣,都要立刻撤退,躲過秦軍,不得戀戰,由其不許和秦軍的巡邏騎軍交戰。只有在集中了二支以上的趙軍隊伍時,才允許和秦軍的巡邏騎軍交戰,但必須是使用伏擊戰術,絕對禁止和秦軍的巡邏騎軍進行正面交戰。
四是趙軍的井陘大營也派出小股兵力,向秦軍的大營發動攻擊,牽制秦軍的注意力,讓正面戰場和側面戰場相結合,策應襲擊隊伍。
李牧對高原制定的這四點規定也十分贊同,由其是高原提出的第四點建議,猶爲讚賞,因爲這就表示高原並不是打襲擊秦軍運輸隊的行動當作一個單一的戰術,而是從整個戰役的整體方面來考慮,特別是對高原那一句“正面戰場和側面戰場相結合” 李牧認爲十分精妙,可以說是掌握了用兵之道的精髄。只要是堅持慣側這四點規定,那麼趙軍的第四次出擊就能夠取得成功。
於是高原再次率軍出擊,襲擊秦軍的運輸隊伍。而李牧也下令井陘大營的趙軍出擊,向秦軍發動進攻。雖然每一次出擊的趙軍人數並不多,但出擊的次數卻很多,秦軍也不得不迎戰,結果再四五天的時間裡,雙方一連進行了十餘場戰鬥,基本都是互有勝負,誰也沒有佔到多少便易。
但就在這時,趙軍己經發動了第四次裘擊秦軍補濟線的軍事行動,而這一次行動,無論是時間還是強度,都要比前三次大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