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辯論(中)

宋榮發言了,田子楷當然也不能再保持沉默。畢竟兩人的身份對等,道:“宋夫子之論,未免太過偏頗,人生一世,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己任,富則濟達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方不失爲人生一世,如果以‘無爲’當做立身之本,而無所做爲,碌碌一生,只做淸談、不做實事,無益於國,也無益於道,又有何益。”

申慎也道:“宋夫人,在下也以爲,若是以‘無爲’做爲某一個人的修身之本,到是無可非議,但做爲治國之道,則爲大錯,如今六國並立,北有胡、南有越,東有夷、西有戎,蠻族四立,皆爲虎狼,如果以‘無爲’大道治國,則國必亡也。”

宋榮搖了搖頭,嘆道:“田夫子己是年過六旬,難以體會‘無爲’大道,到也罷了,想不到你年紀輕輕,也執迷於‘有爲’之中,實在是可惜啊。” 說着舉起酒杯,飲了一口,不再言語。

而田子楷經常經和他辯論,知道這是宋榮的脾氣,而且道家學說一向虛無縹緲,雲遮霧罩,其實比儒家還不受歡迎,因此儒家也從來沒有把道家當作是自己的對手,因此到也沒有介意。

高原聽了,到是微微點頭,道家的無爲之論看似有道理,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說得直白一點,你玩無爲,而別人玩有爲,首先滅亡的當然是無爲的,因此申慎的說法,纔是立於現實爲基礎。雖然說後世在不少領域裡,由其是在經濟領域,也有“不干涉”的說法,看起來和無爲之論有些相似之處,但這種不干涉,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指按經濟規律辦事,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也並不是什麼都不做。

這時一直沒有發言的墨家學者翟進道:“道家好清談,固不可取,但儒家只空說仁義,而法家只重嚴刑峻法,也都難成大事。”

申慎又轉向翟進,道:“願聞先生高論。”

翟進道:“現在天下大亂,並不是什麼禮崩樂壞,上下尊卑失序,而是因爲民有三患,爲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待息。如果不消陳這民之三患,則天下永遠難得安定。” 看向申慎,道:“而法家治國,只能得到國家之富,人衆之多,刑政之活,因此雖可使國富兵強,但也一樣難保長久,實在是捨本逐末,愚不可及也。”

申慎一時也答不上來。

淳于鍾秀卻笑道:“那麼先生以爲,如何才能消除這三患呢?”

翟進道:“唯有用我墨家之法,兼相愛,交相利,節用、節葬、非樂、非攻。兼相愛,父不能私愛其子,兄不能私愛其弟,孑不能私愛其兄,弟不能私愛其兄。而父視天下爲子,兄視天下人爲弟,孑視天下人爲父,弟視天下人爲兄。交相利,而有力者以力助人,有財者以財助人,有識者以識助人,將各人私得之利化爲天下之公利。而節用爲不可浪廢,衣能暖身,食能飽腹,房可避雨即可,其他俱須拋棄,以免引誘貪念;節葬爲泯滅私情,守孝奠靈,爲浪費物力而己,實爲大害;非樂爲禁慾止禮,樂爲禮儀而定,但歌舞音樂於人無用,只會誘人生欲,而禮爲上下尊卑,有礙兼相愛之心,亦當禁止;非攻爲制貪,惡由貪生,列國之間攻伐不斷,全由貪心引發,因此除滅貪念,必須制止攻伐之事。只有如此,才能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如此才能達到亂者得治,天下太平。”

淳于鍾秀想了一會兒,才道:“先生之言雖然有理,但父私愛其子,孑私愛其父,仍是天性,雖禽獸也不能免之,何況是人。兼相愛既然與天性不通,又怎麼能行得通呢?而若以私利化爲公利,則豈不是人人都可不勞而獲,願意少勞作,而不願多勞作,交相利又如果能行呢?如此既不能兼相爰,又不能交相利,則更無論是節用、節葬、非樂、非攻了。”

翟進怔了一怔,淡淡道:“事在人爲,小姐認爲‘兼相愛,交相利’不可行,但在下相信這纔是使天下太平之道,因此也以傳此道爲己任,雖死而無悔。”

淳于鍾秀微微點頭,道:“雖然鍾秀對先生之說並不贊同,但先生以身殉道之心,鍾秀還是深爲敬佩。”

而高原聽了,也對淳于鍾秀頗有些另眼相看了,因爲她對墨家的評論可以說是一針見血,十分到位,墨家的主張說白了就是一個絕對公平主義,太過於理想化了,雖然看上去很美,但在現實中是根本就不可能實施得下去。因此也不覺點了點頭。

但淳于鍾秀立刻看見了高原的動作,因此又轉向高原,笑道:“高大夫方纔點頭,不知是什麼意思。是同意鍾秀之見,還是同意翟先生之論呢?”

高原怔了一怔,道:“當然是同意小姐之論。”

淳于鍾秀嫣然一笑,道:“那麼大夫以爲,儒法之論,那一家是正道呢?”

高原苦笑了一聲,這丫頭不是把自己推到火上烤嗎?現在讓自巳來說那一家是正道,但必然就會得罪另一家,高原又不是作學術的,和儒法兩家都沒有仇,幹嘛要得罪人呢?但現在被淳于鍾秀問到這裡了,不說話也不行了。

因此想了一想,忽然道:“申先生、公孫先生,我想請教兩位,法家儒家勢如水火,但兩家的學說到底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

這一句話一說,全場在座的人都怔了一怔,淳于鍾秀的一雙勾魂攝魄的秋水雙眸牢牢的盯着高原,而一直沒有出言的淳于博的眼裡也閃出了一道精光,申慎和公孫龍都也都陷入了沉思中。

雖然沒有人考證過法儒之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真正去研究法家儒家的思想到底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水火不同爐,到是真的沒有幾人認真的研究過。似乎儒法兩家天生就是對立的。

過了好一會兒,公孫龍才道:“法家推崇立法治國,不用教化,而專以嚴刑峻法管嚴庶民,使民懼法畏官,不得不順;而儒家依禮行事,以仁義治國,以德服衆,教化百姓,使百姓心悅成服。此爲兩家之別。”

申慎張了張嘴,本來想說什麼,但還是忍住了。雖然公孫龍的說法有故意貶低法家,美化儒家的意圖,但總體來說,還是符合兩家的思想。而這時衆人的目光又都集中到高原的身上,因爲這個問題是高原題出來的,現在公孫龍己經回答了,就看他怎樣回答。

高原並沒有對公孫龍的回答做出評論,而是道:“公孫先生,我有一個問題想先請教先生。”

公孫龍道:“請大人發問。”

高原道:“如果有一個人無故殺人,以公孫先生來看,當如何處置?”

公孫龍道:“殺人者償命,天經地義,當斬。”

高原點了點頭,又轉向申慎,道:“那麼如果申先生在決斷呢?”

申慎道:“殺無赦,斬立訣。”

高原微微一笑,環顧衆人,道:“大家都聽到了吧,儒家法家在處理殺人者的事情上,方法不是一樣的嗎?”

衆人聽了之後,也都怔了一怔,有人發呆,有人沉思,有人茫然,不過淳于博的嘴角卻微泛起一絲笑意。而淳于鍾秀卻笑道:“大夫的意思,儒法二家的主張,其實是一樣的嗎?”

高原點了點頭,道:“依在下的一點淺見看來,儒家法家,其實有很多地方都是一樣的,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本來不想說話的宋榮也不僅笑了,道:“儒家法家,互相鬥了幾百年,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說儒法二家的主張,是殊途同歸。那麼這幾百年來,兩家互相爭鬥,不是一個大笑話嗎?”

趙嘉也有些意外,道:“大夫之言,在下也覺得匪夷所思,儒法二家怎麼會是一樣的呢?大夫能夠詳細解釋一下嗎?”

高原道:“其實大家也都知道,許多法家學者過去都是儒家弟孑,管仲年輕時曽精學儒家六藝;吳起曽拜大儒曾子爲師,商鞅初見秦孝公時,也曾勸秦孝公以儒學治國,行仁義大道;而韓非、李斯都是荀老夫孑的高足,儒法二家有這麼緊密的關係,那麼在思想上有許多一樣的地方,也是正常的事情啊。剛纔大家不是都聽到了嗎?殺人者償命,無論儒法,都是認同的。”

宋榮呵呵笑道:“那麼儒法兩家的學者,你們有什麼話說呢?”

其實田子楷、公孫龍、申慎當然都不認同高原的話,儒法兩家爭鬥了幾百年,當然不是高原這幾句話就能改變的。不過公孫龍、申慎到底還年輕,這時被高原給繞得有點昏,一時還找不到怎樣反駁的言語。

這時田孑楷也坐不住了,道:“大夫僅以殺人者償命一言,就認爲儒法二家相似,也未必有些偏頗吧,法家仍是立以峻法,以暴政治國,以嚴刑嚇民,百姓行耴違法,動耴犯律,而且一人有過,必累全家連坐、連罪,民畏官如虎,官視民爲蟻;而我儒家崇禮制,重教化,講仁義,以德治,官愛民,民敬官,天下大治,而刑法之罰,只有不得以才爲之,其中之差別, 又何此千里,又豈能與法家混爲一談呢?”

第651章 遊說匈奴(二)第716章 新營地(二)第881章 邯鄲攻防(四)第842章 雷擊車發威(下)第50章 意外第838章 合縱出擊第199章 燕軍進擊(上)第386章 滎口攻防戰(一)第661章 入城風波(三)第941章 最初的人第803章 合縱初成(上)第587章 攻與防(六)第549章 說服(上)第849章 進駐邯鄲第878章 邯鄲攻防(一)第892章 長街之戰(一)第754章 迴歸(二)第743章 大破匈奴(一)第177章 吉兆(下)第621章 退軍(三)第312章 拉近關係第813章 進駐陶邑(上)第692章 遷移準備第441章 蕃勇軍突圍第153章 迴歸第873章 重整旗鼓(四)第513章 夜探王宮(下)第131章 戰後餘波第905章 長街之戰(十四)第274章 告辭第220章 迴歸後的施政(上)第857章 中途攔截(三)第951章 三族歸附(下)第820章 行刺(二)第70章 議和第311章 秦國使臣(下)第236章 迎戰匈奴軍(二)第250章 突襲陰山(二)第289章 固守待援(三)第588章 攻與防(七)第503章 潛入咸陽(八)第532章 辭行(下)第626章 代軍撤軍(上)第264章 匈奴的反撲(三)第473章 回程(上)第659章 入城風波第845章 改道邯鄲(上)第798章 稱王典禮(上)第174章 屠城令(下)第441章 蕃勇軍突圍第146章 白靈族第780章 九黎族的行動(二)第23章 秦軍大敗第836章 各有算計(三)第441章 蕃勇軍突圍第937章 史前文明(下)第16章 秦軍進攻(下)第790章 齊國使團(一)第281章 出使齊國第69章 辯論(下)第43章 新府邸(下)第568章 猶豫(上)第303章 齊國異士(下)第650章 遊說匈奴(一)第727章 匈奴的計劃第424章 渡過鴻溝(下)第272章 齊國來使(六)第294章 佈置第495章 雪夜密談第609章 撤軍與追擊(三)第81章 正式決裂(上)第922章 趁勝進擊(五)第384章 秘密第829章 秦軍來襲(三)第375章 接受相印(一)第785章 合縱連橫(一)第896章 長街之戰(五)第652章 遊說匈奴(三)第160章 遇險第63章 門客第432章 大梁攻防(三)第149章 捕馬(上)第907章 長街之戰(十六)第353章 探視第922章 趁勝進擊(五)第395章 撤軍之議第732章 突破戰壕第343章 迴歸(上)第489章 閱軍(四)第604章 秦軍回援(一)第340章 營救(四)第160章 遇險第480章 秦軍回軍第209章 豪強叛亂(二)第366章 滎口之戰(一)第554章 燕國的希望(三)第258章 突襲陰山(十)第160章 遇險第520章 扶蘇探見(下)第329章 稷下學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