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雲終於點頭了:
“好,十萬金銅太少,我可以分一半給你,我要再加三十萬斤鐵,以及五萬金。我與大河君的姐夫交情不錯,他可以幫我在咸陽再準備一些。”
廉頗將禮單塞進了鄔雲的懷中:“剛纔得罪了,少族長怎麼知道咸陽還有物資?”
“我的人去運物資的時候見過,只知道那是爲韓國準備的,只是韓王還沒有拿出足夠的錢幣給大河君。所以扣下了。”
廉頗明白了,爲什麼韓王要借白暉的大河衛。
韓王顯然就是準備讓大河衛收集戰利品,然後來衝抵需要付給秦國的錢幣,原來如此。
柯守此時立即說道:“能再買一些嗎,我趙國願意加價。”
“這個,我只能說,我買來的那些路上丟了一部分,或是說匈奴來搶走了,若是太多,很爲難。”
柯守又拿出一份禮單,這份更厚重。
鄔雲伸手一推禮單:“我真沒辦法,不過我可以介紹翟奇和你們認識,眼睛他是義渠人的大將軍,他手上擁有大量的物資。秦軍西進,不但要軍用,還準備了大批的物資與西域各小國交換牛馬。”
廉頗一擺手,搶過禮單塞給了鄔雲:“少族長代勞了,這是勞煩少族長辛苦的一點心意。十萬條秋褲,不二十萬條秋褲,鞋四十萬,秦軍鋼刀五萬刀,箭三十萬支。只要少族長能夠幫趙國得到這些物資,照這份禮單,再準備一份給少族長。”
鄔雲看了一眼第二份禮單。
雖然有些東西他估算不出價值來,但大概也有萬金上下的價值,可以說相當有誠意了。
“好,我試試,幫你們問一問需要多少物資來換。最好是趙國再提供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豬鬃。”
“豬鬃!”廉頗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鄔雲解釋之後,廉頗表示這東西可以有,而且趙國會有很多。
洛邑。
文熹逃了,一路逃,一路被人追殺。
絕望是什麼感覺?
此時文熹後悔了,她怕的要死,她不想逃了,她想要投降,她相信白暉還有可能不殺她。
可就在此時,一支兵馬突然停下,然後向秦軍射出一排箭雨。
一將暴喝:“何人敢在我韓國作亂!”
玟夏上前數步,距離那韓將只有不到一百的距離,在這個距離上手持鋼弓的玟夏讓文熹嚇的幾乎無法呼吸。
救文熹的人只有三人還活着,人人身上帶傷。
玟夏很自信,這三人只有一個人能活着,其餘兩個人活不過今夜。
文熹嚇的幾乎要窒息的時候,玟夏輕輕一揮手,然後帶着部下轉身離開,很快就消失在山林之中。
“姑娘,是何在追你?”
“是,是,是……”文熹連說了三個是字都沒說出什麼話來。倒是來救她的人說道:“是盜匪,他們是盜匪。我們的商隊被打劫,所有人幾乎全部死光。救我們,必有厚謝。”
韓軍小將高呼一聲:“救人!”
文熹被擡走,受傷的三人也被擡上擔架。讓文熹萬萬沒想到的是,那殿後的韓軍將領就站在玟夏面前。
“請上報大河君,在我韓國野王城,一個小小的舞姬沒機會逃走,一切依大河君之計。”
“恩。”玟夏點了點頭,帶人離開。
消息傳到洛邑總要有一點時間,這時間差都在白暉的計算之中。
話說兩邊,此時韓國上黨。
大河衛的旗幟出現在上黨,然後是數以萬計的舉着秦字旗的農夫。
上黨郡守擋下了大河衛前進的道路。
“秦來助韓!”一位秦軍小吏雙手送上有韓王親筆的詔書。
韓上黨郡守對着詔書施禮後接過詔書,卻沒有打開,只說道:“秦軍助韓,韓國感激涕零。本郡只想問,運輸用的民夫夠嗎?既然在上黨,可否給上黨秋收之後閒在家中的民夫一個掙腳力的機會。”
“有多少,要多少。”
“好!”
一夜之間,上黨郡如果從空中去看,如螞蟻搬家之勢,無數的人流開始往遼邑匯聚。
僅僅兩天之後,遼邑。
整個遼邑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
“拆……”
遼邑將會成爲韓與趙對峙的重要後勤要塞,遼邑城中所有一切無用的建築全部推平。
一隊普通的韓民站在有弓弩手護衛的高牆外不敢前進。
大河衛的旗幟也停下了。
很快,一隊重甲秦軍殺到,憑着身上刀箭無傷的鎧甲殺到高牆門前,撞擊錘僅一擊就毀了那道門。
“秦軍大河衛辦事,跪地者免死。”
對付這種高宅大戶的防禦,秦軍早就有一套完美的流程,就憑秦軍大河衛之名,大半連門都沒有砸開就降了。
普通的護衛那裡願意陪僱主去死。
一名文吏這才上前,拿出一副圖紙看了一眼後大聲吩咐:“這處宅子不留,拆了院牆,磚石木料運到城東建韓軍倉庫,韓民夫列隊準備運磚石……”
遼邑城守府。
一份份的賬單送到了陪同的韓國官員手中。
“這是軍營的建造賬單,這是四處倉庫的建造賬單,這是整修道路的賬單……”
秦軍定陽超專業的施工隊接到了大活,改造一個前線的要塞後勤城,這工程費足夠讓定陽一個縣富足兩年。
遼邑城外,一排又一排的臨時帳篷區。
拿着搬運與勞力紅籤的韓國上黨民夫排隊領着錢幣,自然是清一色的秦國鑄壓銅錢。然後距離這裡不足二百步,秦國商人。
這些秦國商人,全是秦軍的特別商人。
“來看看,過冬的秋褲、鞋子。還有針、線、毛織。還有細鹽、茶、陶器。今個還有珍貴的瓷器,數量不多先到先得,這瓷器買一套,無論是誰家娶妻或是嫁女,這纔是倍有面子的珍貴物品,今天秦韓交好,市價七折,七折……”
遼邑變成了一個大工地。
貴族,無論男女,只要是活着的都被串成了長串,然後有專人押往秦國河東,這都是屬於秦國的戰利品。
然後,秦軍派出數以百計的小吏,在遼邑周邊各村支起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