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根據軍師的計謀,決定:徐達率郭英、楊璟、繆永忠等部,乘機拿下陳友諒的重要門戶宜城,攻克宜城後,向蘄州、黃州等地進擊,控制陳友諒的江北道,然後渡江拿下潯陽、德安、鄱口等地;
常遇春率繆永安、馮勝、俞通海等部將,向湖口、彭澤、都昌等地進攻,佔領鄱陽湖東、北;
考慮到陳友諒不會放過洪都,派趙德勝所部迅速支援洪都,同時攻佔豐城、高安、永修、安義,控制鄱陽湖東、南;
湯和、張德勝鎮守長江的涇江口,在江面設置一條長長的障礙帶,防止陳友諒再次順江而下,偷襲應天城。
趙猛與張興武,率部,拿下道都、撫州,鞏固了洪都東南防線,防止方國珍的侵犯。
朱元璋與軍師劉伯溫,親自坐鎮宜城,指揮各部圍剿鄱陽湖周邊地區,沐英所部與繆大亨將軍一起,共同鎮守應天城。
朱元璋在大軍出發前,與沐英有過一次長談,朱元璋說:“沐兒,我知道你有點失望,你喜歡征戰,你也有能力戰勝任何對手,但這次你必須留在應天城。其原因是,陳友諒手下能幹的大將很多,只有我親自率兵征戰,纔有機會收服他們,才能讓他們爲我所用,我不親自出戰,陳友諒的那些大將們,就會感覺我們輕視了他們,其結果就是拼死一戰。我親自率兵,即便投降,他們也會倍感有面子,明白嗎?
要知道我手下的將軍還是太少,就拿這次來說,這次征戰就不得不出動了、我手下九成的將軍們,以至於連應天城還得讓你來守。以後我們的地盤會越來越大,需要的統兵的將領會越來越多,所以,最好的勝利不是消滅他們,而是征服他們的心,讓他們爲我所用。”
“你打仗是把好手,謀略也是很不錯的,但你畢竟出道太遲,戰功不多,我身邊的將軍們,那個不是在血水裡滾過幾遍的,所以你的分量還是太輕,不說陳友諒的將軍們瞧不起你,就連我們自己的那些大將們,心裡也是很難認可你的,因爲你是我的義子,他們才表面上對你予以尊重。”
“你要想得到他們的認可,是需要一個漫長的征戰過程,還要你的表現特別的顯眼。應天城是我的老巢,別人來留守我不放心,我把你義母和你的幾個兄弟都託付給你了,希望你給我守好這個家。這次我帶走了大部分的將軍和士兵,你將你的軍隊重新部署一下,做到我不在時,能威懾到那些,心裡總想着蠢蠢欲動的人。”
朱元璋的一席話,讓沐英感覺身上的壓力倍增,無論多大的壓力,他必須得扛下來,他立刻表態說:“請義父放心,孩兒定會保護好這座城,絕不讓義父有後顧之憂。”
朱元璋說:“你辦事,我還是很放心的,需要什麼物資,你直接到李善長先生要就是。”
朱元璋帶領衆將和大軍,按照預定的計劃,開始向陳友諒的防區推進了,僅僅十天,徐達元帥就攻下了宜城,大軍繼續向蘄州、黃州推進。
常遇春將軍率部攻下了彭澤,正在向湖口推進;趙德勝將軍感到洪都時,鄧愈將軍已經攻下了永修、安義;趙猛守着饒州,張興武帶兵拿下了撫州。
整個局勢對朱元璋是一片大好,對陳友諒來說,就是很不好了,朱元璋的大軍,已經對陳友諒形成了圍困之勢,陳友諒已經感到壓力倍增了,內部已經在爲何去何從爭論不休了。
一部分人認爲:朱元璋乘着初戰告捷之勢,氣勢兇猛,應該避其鋒芒,退守潯陽、黃州一線,待其氣勢告罄,再起反擊。
另一部分人則認爲:朱元璋攜重兵而來,應派人聯絡張士誠,請張士誠派兵偷襲應天城,我方避開朱元璋的主力,直接再次沿長江而下,與張士誠一道合力攻下朱元璋的老巢。
還別說,這第二條要是能採用,局勢就不是後來的那樣了,第一條建議,是老成持重的做法,收縮兵力守住潯陽和黃州,朱元璋則會頭痛不已,一時半會兒拿陳友諒沒辦法。
第二條建議,則更是絕了,一旦實施,則應天城危在旦夕了,可想而知,陳友諒手下大將中,能人還是很多的。
陳友諒對上兩條意見都未予採納,他認爲,自己的幾十萬大軍,每天的糧草消耗,都是一個很大的消費,鄱陽湖地區,土地廣大,是糧草徵收的最佳之地,一定要保住這片地區,他的想法是,在鄱陽湖的東、南岸邊,與朱元璋決戰,保住自己的糧草供應之地。
第一條建議是穩妥的做法;第二天建議則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做法;第三條方法,是陳友諒自己的決定,則是寸土必爭的兩敗俱傷的打法。
陳友諒的決定,正中朱元璋下懷,朱元璋正想通過拉鋸戰,在陸地上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因爲在陸地上,朱元璋纔有優勢,而陳友諒的優勢是在水戰上,現在陳友諒主動放棄了水上的優勢,打起了陸地戰,朱元璋正好求之不得。
半月後,徐達將軍佔領了鄂黃的梅城,梅城對岸就是潯陽城,這一來,切斷了陳友諒與他的老巢武昌之間的通道,這一步實在是太狠了,陳友諒只能老老實實的待在鄱陽湖了,後續的物資供應全部被切斷了。
陳友諒的軍隊分成了三部,一部分在江北阻止徐達西征黃州的步伐;一部分則在洪都一帶,與朱文正、趙德勝、鄧愈他們進行拉鋸戰;第三部分則在鄱陽湖東,正在阻擊常遇春大軍的南下。
正在吳國公朱元璋的捷報連傳的時候,北方的劉福通、小明王韓林兒,快馬送來了一封緊急求援信。
韓山童死後,其兒子韓林兒被劉福通等將領們擁立爲小明王,經過幾年與元軍的征戰,佔領了淮河以北地區、河南東部、及彭城一線後,就開始分兵插入元軍的後方。
大刀敖和白不信領兵繞道桐柏山區,準備進入秦嶺,被元軍圍在了桐柏山一帶,正在激戰;破頭潘與關夫子率兵由彭城,向太行山進軍,也被元軍纏住了,劉福通身邊就只有毛貴和自己兩支人馬。
元軍統帥得知了劉福通部分兵,朱元璋與陳友諒正在宜城一帶激戰,機會難得,於是派人說服了東邊的張士誠,許以重酬,與張士誠一起兩面夾擊劉福通、毛貴部。
劉福通左右受敵,且兵力單薄,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後撤至淮南一帶,丟掉淮北一線,這樣一來,關夫子與大刀敖的兩路大軍就沒有退路了不說,淮北一線經營了十來年的地盤盡皆失守。
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只有向朱元璋求救,因爲當年朱元璋在郭子儀手下,也屬於義軍之列,只是尷尬的是,朱元璋與郭子儀是被他們聯手逼走淮南的。
淮南目前是朱元璋的地盤,與其退到淮南,還不如請朱元璋派兵來救。
朱元璋接到來信後,找劉伯溫先生商量,軍師劉伯溫堅決反對北上增援,軍師的意思是,先解決陳友諒,再北上增援。徐達、郭英兄弟、常遇春、湯和等部將,心裡對以前的事一直耿耿入懷,都不同意前往救援。
朱元璋確實是頭痛了,淮南淮北是大多數將士們的家,他們的親人、父老鄉親都在那裡啊,一旦失守,恐軍心渙散。
從大局上來說,劉福通與手下的五大帥,這麼多年來,牽制了北方的數十萬元軍,一旦他們敗了,大批的援軍南下,即使陳友諒與自己聯手,恐怕是以卵擊石啊!
只有保住了北方的這支義軍隊伍,讓自己在南方再喘息幾年,平定了南方後,揮軍北上,那時候局面就明朗了。
這時候,見死不救會讓所有的江淮子弟們寒心,失去了民心不說,將來平定了江南,再北上時就不會有人響應自己了。
朱元璋的眼光是犀利的,人心比什麼都重要,有了人心,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兵員、糧草、輜重。
軍師劉伯溫是僅憑戰略上考慮的,這一點就奠定了兩人的未來,朱元璋是以定鼎天下的眼光在考慮問題,劉軍師則是以局部戰略的眼光來考慮的,所以後來一個人成了皇帝,另一個人只能做幕僚。
這個時候去北上增援,表面上看,對江南的局勢不利,實際上讓小明王、劉福通的手下將軍們,都欠下了一個天大的人情。
後來朱元璋平定了江南,北上征伐時,劉福通手下的許多將軍們紛紛前來來投效,這是後話了,足以可見的朱元璋的謀略是相當的獨道、老成。
北上增援是確定了,現在還有兩步棋必須要安排好,第一、帶多上兵力北上?需要哪些將軍隨吳國公北上增援?第二、留下來的將士們,如何佈局,才能守住陳友諒的攻勢。這很關鍵,別到時候走了,自己的老巢被人一鍋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