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房玄齡隨駕幸洛陽李淳風問道在青院

當我第一次看到雪山日出的時候,心情是無比激動的。就在此時,我聽到了遠處的歌聲,這歌聲極爲動聽。尋着歌聲走過去,看到一位妙齡女子,約莫在十五歲上下。我拱手說:“請問邏些城怎麼走?”對方用手一指說:“你是要去那兒朝聖嗎?”我趕緊說:“我是來觀光的。”一聽這話對方似乎聽到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趕緊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她的這個舉動把我嚇了一跳,我只好走了。走了沒多遠,又回頭看了看,發現她揹着我。後來我遇到了一位前往邏些朝聖的人。此人看上去三十歲出頭,我說:“在這裡朝聖是一種風俗嗎?”對方說:“在我們突破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道光,都是有神靈護佑的。人在世上的日子是短暫的,當人離開之後要去哪裡呢?如果每天虔誠的祈禱,就可以免受很多的苦難,如果能夠前往邏些朝聖,離開人世之後就可以前往天堂。”我說:“天堂在哪裡呢?怎麼去呢?”

對方說:“天堂在雪山上,天堂在陽光裡。只有有德行的靈魂才能夠去天堂,而德行是日行一善,慢慢積攢下來的。朝聖不僅可以洗刷罪惡,還可以爲自己黑暗的前程點亮一盞燈。”他說的時候一臉虔誠,讓人不知不覺之間爲他的熱情所感動。我說:“我小的時候也在寺廟裡生活過,長大之後到處遊蕩,見到了很多殺戮,也見識了人間的繁華。我們的皇帝陛下勵精圖治,現在中原風俗淳樸,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樣的情形是很難遇到的,卻讓我給趕上了。”當我說到這些的時候,對方一臉羨慕,說:“我們的贊普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他就像是太陽一樣點亮了黑暗的天空,溫暖了寒冷的大地,讓每一個在痛苦中掙扎的人看到了希望。贊普選擇與大唐結交,我覺得這是非常對的事情,相信他會給吐蕃的百姓帶來很多福祉?”我說:“以後的事情很難說,我覺得最終的結果應該是不錯的。”

對於我這樣說,對方是不能理解的,我說:“在遙遠的洪荒時代,那個時候內地散落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凡是有聖人降臨的部落,就會有其他的許多部落依附於他,從而讓這個部落成爲當時天下的中心。在後來,隨着產出的東西越來越多,來自自然界的壓力越來越小,而人與人之間圍繞利益爭奪而產生的衝突越來越大,於是天下紛爭不斷。在戰爭的時候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從敵營當中擄掠大批的婦女,而這些婦女會被用來爲本族增加人口,於是戰場上的人在互相殺戮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在戰場上砍死了自己的表弟,有的人在戰場上殺死了自己的舅舅。當大家發現彼此是在骨肉相殘之後,殺戮就沒有辦法進行下去了,在這個時候,天下融爲一家,而那個把天下人的人心凝聚在一起的人,就被稱爲天子。所謂天子,就是對天極爲了解之人。”

對方聽得目瞪口呆,我說:“之前大唐與吐蕃發生了衝突,現在雖然和親了,但不表示以後不再發生衝突,但我相信當衝突在不斷髮生的時候,總有一天人們會發現,在戰場上遇見的不是自己的表弟,就是自己的舅舅,甚至有可能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對方說:“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有想到過。”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到達了邏些城,這果然是一座非常壯麗的城市。它與長安有着顯著的不同,散發着獨特的魅力。在這裡我聽到了很多關於文成公主的傳言,大致意思就是這裡的人並沒有把她當做是一個外人。而是把她當做當地人的保護神。她的作用不過是把利益從唐朝帶到了吐蕃,在這一點上,內地人與吐蕃當地人的想法可能會有不同。不過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就在於彼此都非常的尊重文成公主。只不過大唐把她當做爲國犧牲的人,而吐蕃的百姓也習慣於把自己對幸福的期待寄託在她的身上。

在當地我有這樣一種感受,就是每個人看上去都非常的暴躁,一言不合就要跟你動手。同時要注意到當地的狗,一個比一個溫順。雖然這些狗個頭很大,可是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爲了儘可能的讓自己不至於被騙,我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及時亮出佛門居士的身份,而那些人很願意跟我討論佛法。這一天我在城郊看到了一處經房,我也沒怎麼想,直接就走了過去,門竟然沒有關。當我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一臉驚愕手下意識的按住了刀柄。我不慌不忙的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我是佛門的居士,聽到各位的誦經之聲特意來向各位致敬!”這個時候坐在正當間的一個老者說:“你到這裡來做什麼呢?”我說:“一來是向各位致敬,二來希望向各位請教,我長期以來參悟佛法而不得藥靈,希望在於各位的談論當中得到啓發。”

於是有人給我讓出了一個座位,我也沒多想,就坐了上去。衆人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我說:“我聽說貴國的贊普是觀音菩薩轉世,也有人說貴國的贊普是轉輪聖王,所以我不遠千里來到吐蕃,就是要親眼看一看在佛國生活的百姓。”老者說:“其實在吐蕃生活的百姓,長期以來過得非常的痛苦,佛法讓大家看到了希望,幫大家驅散痛苦,我們這些人修行是爲了從無盡的痛苦當中解脫出來。”我能夠從他的目光當中看得出來,他的回答非常的虔誠,我說:“我之所以修佛法,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與佛法有緣,同時我又感覺自己與佛法的緣分很淺,比如說我曾經幾次在廟裡修行,卻又離開了,因爲我與比丘們相處的不是很和睦。”那位老者斜眼看着我說:“比丘可都是大德,你大德們處不來,看來你這個人有很大的問題。”我說:“這世上有誰沒有問題嗎?要不然大家怎麼還沒有得道呢?”

當我從經房離開的時候,身後又響起了誦經的聲音。這聲音像是洪流,又像是從頭頂傾瀉而下的瀑布。在吐蕃,凡是有身份的人,你都能注意到他們手裡有一串佛珠。這些人在走路的時候,往往一邊誦經一邊走路。如果看到有比丘走過來,他們會主動繞道,他們甚至不敢用眼睛直視比丘。而我卻沒有這樣的習慣,這樣我就在吐蕃顯得非常的顯眼。終於有一次我被一羣人圍住了,有一個人揮舞着明晃晃的刀說:“你是哪裡來的狂徒?竟敢用眼睛直視我們這裡的比丘。”我說:“我來自大唐,與吐蕃關係很好的盟邦。”那個人一臉不屑的說:“我管你是哪裡來的,只要你敢對比丘不敬,我今天就剁了你。”

我說:“我對比丘不敬罪過,在我的身上,我怎麼忍心連累你呢?佛佗是怎麼教導你的,難道你都忘了嗎?身爲佛弟子是不許殺生的。”對方說:“解決你這樣的狂徒不算是殺生。”我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佛陀更是非常的慈悲,他就像是冬天裡的太陽,給所有的人帶去溫暖和希望,比丘連螻蟻都不忍心殺害,你既然那麼尊敬,比丘爲什麼不願意接受他們的教導呢?”看見我振振有詞,那些人有些不明所以。我說:“大家生活不易,都散了吧!”這個時候那人用刀尖頂住了我的喉嚨說:“我爲什麼要聽你的?”我說:“我的話自然你是不用聽的,佛陀的教導你要不要聽呢?佛陀在快要圓寂的時候,告誡弟子要以戒律爲師,而一旦進入佛門,第一條戒律就是不許殺生。我是佛門居士,如果死在你們的刀下,有一天你們到了地獄,一定會有人向你們提起今天所犯的罪行。”我的話讓這些人倍感沮喪,最後竟然一鬨而散。

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這件事就這麼傳開了。又過了一段時間,竟然有人跑來向我請教佛法。當時我坐在一塊大青石上,告訴他在佛門之中存在三寶,佛就是覺悟,法乃是宇宙萬物運行之法,僧是代替佛陀傳播佛法之人。法沒有形狀沒有顏色,卻時時刻刻左右着人的想法和生活。人只有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斷的去證悟法,只要堅持不懈,總有一天會大扯大悟成爲佛。如果你學佛只是爲了祈福消災,這也不是什麼大錯,只是有些遺憾。對方說:“遺憾什麼呢?”我說:“佛門廣大,佛法宏深,不求覺悟,只想祈福消災,就好比有一鍋肉放在自己的面前,不想吃肉也不想喝湯,只想聞一聞味道就算了,難道這不可惜嗎?來到圖波之後我也觀察了,雖然喜好佛法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想要覺悟的人卻很少。”這個人聽了我的開示之後,就把我的這些說法告訴了很多人。

很快,這些說法就在邏些城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一些高僧甚至點名要跟我進行辨經,不久之後,就有衙門裡的人找到了我,說:“如果你能接受他們的挑戰,我們將會幫忙安排。”我說:“對方很多都是修行多年的大德,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應該與他們辯論,但如果他們已經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我也不能退縮。”不久之後,這些大德們在一座很大的寺院裡舉行了會議,他們覺得與我這樣一個不知名的居士進行辯論確實跌份,可話已經放出去了,突然收回實在說不過去。於是他們給辯經增加了條件,如果他們輸了,願意割掉自己的舌頭。如果我輸了,希望我能留下自己的頭顱。如果這樣的賭注能夠把我嚇走,他們的目的就算是達到了。我平靜的說:“我願意與他們辯論,就意味着我也願意壓上他們要求的賭注。”

這麼一來事情就沒有辦法挽回了,我們約定在三天後進行辯論辯論的地點,在布宮門口的廣場上。清晨這裡就聚集了很多人,等到太陽升起之時。這裡到處飄揚着彩色的經幡,當參加辯論的幾位大德出現在現場的時候,心中開始歡呼。我不慌不忙的坐到他們的對面,在這之前我已經瞭解過當地人辯經的習慣,就是他們在辯論的時候總是不停的拍着巴掌。因爲要入鄉隨俗我也開始練習因爲要入鄉隨俗,我也練習了一段時間,雖說不是很熟練,但也覺得可以湊合了。好在這些僧人大多不會說漢話,雙方進行翻譯的時候,給彼此提供了思考的時間。眼睛開始之後,第一個向我發問的是一個年近五十的僧人,他說:“你把覺悟這件事看得非常的容易,這是因爲你對佛陀的崇敬不夠,如果你真的瞭解了覺悟之難,你就不會說出如此不知深淺的話。現在你對自己說過的這番話有反省嗎?”

我說:“我反省自己說過的每一句話,但反省的結果是我沒有說錯。佛陀就是通過覺悟成佛的,他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教導弟子的。難道這位大德覺得佛陀錯了嗎?”對方立刻說:“佛陀自然是不會錯的,但你把自己比作佛陀,不覺得有點太過了嗎?”我說:“佛在覺悟之前與衆生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衆生在覺悟之後與佛也沒有太大的差別。”此言一出,立刻就有第二個大德向我發問了,說:“難道你忘了佛經裡面是怎麼描述的嗎?佛陀在降生的時候走了七步,腳底下長出七朵蓮花,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之後很多條龍朝着他吐水,這就是浴佛節的來由。”我說:“這段描述我自然是知道的,但我要提醒這位大德,在這個時候他還不是佛陀,他成佛還要等到多年之後,沒有二年的修行,他是不會成佛的。”那位大德說:“我就簡單問你,他與你一樣嗎?”

我說:“我曾經說過衆生平等,無論你是何等出生?又以何爲生?只要你能夠虔誠的皈依三寶,你就可以通過修行成佛。”那位大德說:“你這是顧左右而言他,不光在天主是這樣,在我們吐蕃也是如此,很多高貴的比丘一出生就有各種各樣的異象,以顯示這些人與普通衆生的不同,我之所以說衆生平等,是說佛會平等地對待衆生,但並不意味着衆生是一樣的。我給你舉個例子,你和唐朝的天子一樣嗎?”我說:“我說衆生平等並沒有說衆生一樣,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何況是普天之下的衆生呢?雖然他們有各種各樣的不同,但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佛。”就在這個時候,第三位大德向我發問了,說:“對於一個生活困苦的人來說,去病消災就是上上之福,至於成佛,那對他們來說實在是過於遙遠。他們最應該解決的是眼前的困難。”

我說:“你說的這個問題不應該是你操心,我聽說貴國的贊普非常的仁慈,他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愛着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兒女如果生病了做父母的難道會不擔心嗎?他會派手底下的官員把草藥送到病人的手裡,他會像父母照顧自己的兒女一樣,想盡辦法讓百姓免於疾病帶來的痛苦。僧人對於百姓來說就像是教書的先生,先生會教給他一些東西,但真正關心他的永遠是父母。”我這麼一說,贊普聽了非常的高興,一邊點頭一邊露出讚許的目光,這個時候大德們顯得有些被動了,終於最後一位大德向我發問了,說:“你這麼說已經偏題了,比丘所面對的不僅是百姓,還有各級官員乃至於贊普,我們要集智慧之光,點亮吐蕃的天空。贊普想要去除百姓身上的疾病,難道不需要我們的祈禱嗎?”

我說:“我從來沒有聽說佛陀爲去除誰的疾病祈禱過。”這個時候現場的氣氛有些尷尬了,贊普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要是他手底下的這些大德輸了,而自己過去一直是推崇這些人的,難道他要告訴自己的百姓,自己搞錯了?可如果硬說這些大德贏了也是不妥的,於是果斷叫停了辯論說:“居士不遠千里來到吐蕃,與我國的大德進行交流,這是非常好的,希望你們以後更多的就任何問題進行討論,希望以此可以造福吐蕃的百姓。至於是去掉腦袋還是去掉舌頭,我看就不必了,我們與大唐在鬆州打了一仗之後,知道沒有什麼事情比太平更可貴。大家同爲佛弟子要以和爲貴,不可以互相攻伐,反而不利於佛法的傳播。”我一看人家給我坡了,我怎麼能不下呢?於是說:“多謝贊普的救命之恩,貴國的大德果然非常厲害,要是繼續辯論下去的話,我的腦袋肯定是要搬家了。”

一聽這話,這些大德們一個個喜笑顏開,第一個向我發問的大德說:“其實對於一個居士來說,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很多修行多年的比丘遇到今天這樣的陣勢,往往嚇的話都說不出來了。”之後贊普設宴招待了我,那些和我辯論的大德們作陪。宴會之上其樂融融,但我心裡知道贊普之所以這樣做,是急着要把我送走。好在我也沒有長期滯留在這裡的打算,明日一早就悄悄的走了。曾經我在邏些掀起了很大的風浪,等我離開之後迅速的就恢復了平靜,再也沒有人談起我。文成公主聽說了我的事蹟之後,對身邊的一位侍女說:“這是一個識時務的人,知道保護自己。”侍女說:“母國來人,我真的想要見他一面。”文成公主說:“我也是這麼想的,可人家已經走了。”

這個時候長安非常的平靜,可是在這表面的平靜之下,隱藏着很多的波瀾。過去乖巧聰明的皇嗣現在已經變的任性狡詐,而且非常的貪婪。這引起了身邊人的注意,他們紛紛勸誡皇嗣,可皇嗣根本聽不進去。有意思的是皇帝其實更喜歡魏王泰,大臣們生怕知道了皇嗣的所作所爲,導致皇帝廢了他。於是大家相約包庇皇嗣,皇帝被矇在鼓裡,竟然什麼都不知道。清晨皇嗣被叫到了大內,皇上說:“朕要去趟洛陽,你要在京中留守,這一次真要把房先生帶走了,朝中的事務你要多費一份心,不能像過去一樣把他們全部丟給房先生。”皇嗣聽到黃山要走,不禁感到一陣竊喜,聽說房喬要被帶走了,他感到不悅。因爲房喬這個人非常有特點,只知道埋頭辦事,是一個沒有刺兒的人。於是說:“不知道阿爺打算留下誰來輔佐我呢?”皇帝說:“尚書右僕射高士廉。”皇嗣面露藍色,皇上說:“他是你母親的親舅舅,你母親在世的時候,把高家當作是自己的孃家,現在皇后已經病逝了,你就替你的母親好好盡孝吧!”

一聽這話,皇嗣感到一陣酸苦。原來留下的不是一位幫手,而是一個祖宗。但是當着皇帝的面也不好發作,等到皇后終於帶着衆人走遠了,以至於馬蹄掀起的灰塵都落了下來。皇嗣終於忍不住說:“阿爺這不是給我出難題嗎?”旁邊高士廉趕緊說:“殿下,陛下就是給你出難題,你要好好的解答,只有你把這些難題都解決了,將來陛下才能放心的,把天下交給你。”皇嗣說:“他要是那麼喜歡老四就把天下交給老四好了,何必又在這裡折騰我呢?”一聽這話,高士廉的臉都被嚇綠了,說:“殿下,一定要慎言,在這京城之中,皇上不知道有多少耳目,一旦你的話被皇上聽到了,後果不堪設想。”夜深人靜的時候,李淳風正在翻閱着一卷舊書,在這書中提到了青院兩個字。

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108魏夫子乞旨清污穢 房相公下問解民情第99回一心護主李綱病故修建新宮戴胄請止第52迴天子修身垂範天下全民皆兵以護蒼生168彌勒院佈施臘八粥 清涼洞飽嘗人間苦241孫思邈烹茶待來客袁天罡彈指話文王305侯君集藏寶觸刑律張玄素數與皇嗣爭第九回中原大地一片紛擾 北方胡天換代改朝218宗室姻親出鎮北門西域浪子夢迴長安第86回改軍制侯李二虎鬥逞性情蕭瑀喪職官252長孫後死薦房玄齡李承乾設計魏王泰第91回覽聖蹟更知三教語見衆生皆是平凡人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第一回苗懷仁外出奔晉陽 拓跋燕承恩置南廂262蕭玉蓉孝心致險境苗山幽唸佛禱平安125李世南開土十六州 苗山幽神交二三友281山獠反叛殘殺刺史官軍出動擊破賊軍296春正月上幸魏王第夜午時君夢國子監347皇嗣李治聽政東宮刑部尚書死於西市205魏夫子御前論周齊苗山幽樹下說佛法207南路軍穿越邏真谷賊偏師大敗寺海平第二回竇夫人飲恨去西遊 李玄霸飛錘致橫禍276武士彠獻女入宮禁王尚書進言震內庭273南平公主下嫁臣家守禮老叟強力持戒148執節杖唐儉又出使 訪澤國官員欲殉身第77回苗山幽拜謁樓觀臺蕭玉蓉夜遊平康坊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347皇嗣李治聽政東宮刑部尚書死於西市第75回大唐故主威服遠人異域酋長拜舞君上第十八回李世民諫言遷都事觀音婢淚語釋上疑123一時說事書生感傷 孤僧圓寂俗人尋骨324裴刺史請旨伐高麗黨仁弘罷死罪君王210術門師徒尋找吉壤契苾何力解救袍澤第86回改軍制侯李二虎鬥逞性情蕭瑀喪職官358王玄策借兵教天竺蕭相公病死入冥國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297國子監名儒行講論華清池上諭訪大德204天子孝心不斬良臣黔首心願赦免罪囚第78回訪煙花意外入魔窟舞橫刀奉命除奸嗯159尼古拉演說海外事 釋法隱暗害龜茲僧215宗廟之制三昭三穆據祀武王非業所因195深宮裡帝后起爭執在御前羣臣論大禮第四回新婚夫婦琴瑟和鳴 天命所致潛龍出水第五回觀音婢力齊兄弟心 李二郎奇謀定大計294張玄素上疏諫皇嗣侯君集求愛君擊狂胡238歸化將統領左驍衛苗山幽受邀吐谷渾第86回改軍制侯李二虎鬥逞性情蕭瑀喪職官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315十二月鸞駕會京師初八日宰相問小事348莫離支遣使獻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第八回秦府開張良禽入慕 懷恨娶親引火燒身164苗山幽因故去嫌疑 房玄齡尚書請致仕第57回苗山幽提刀赴邊塞白肥兒酒後論功名256出意外不死何立身入彀中讀書更上進第91回覽聖蹟更知三教語見衆生皆是平凡人第87回李思摩爵封懷化王李衛公官拜右僕射295傅令公銳意破正門西胡虜南北分兩門第92回在曲阜酒肆逢故友到洛陽茶社聽奇聞352李世民著書成帝範中書令病重謝紅塵第91回覽聖蹟更知三教語見衆生皆是平凡人第86回改軍制侯李二虎鬥逞性情蕭瑀喪職官163工部主事潛入北曲 大理寺丞親赴敦煌191棄宗弄贊遣使入貢 大唐制史前往撫之第36回顯德殿良臣論吉凶保育房比丘說善惡264政事堂廷臣論兵制幻雪亭方士說吉凶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267魏夫子上疏止驕奢房玄齡請罷祀周公241孫思邈烹茶待來客袁天罡彈指話文王341俟利苾輕騎入朝中史刺史坐髒遭刑戮第83回張玄素諫止洛陽宮李思摩拜授右侯衛317岑文本蒙賜知機務張玄素遇害幾喪身136議縱橫孤立吐谷渾 奔所往朝覲女王谷189段志玄領兵出西域 天柱王奇計襲涼州298黨仁弘羅竇擊反獠流鬼國遣使朝天子第85回御史大夫彈劾李靖入值門下擬改衣服233賢居士佳節飲寡酒張鄉紳良辰解憂愁337春三月皇上論名將夜子時大家答諫官第97回鞠文泰遊歷東西市李世民獻俘大安宮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第24回新主臨朝百廢待興胡虜來犯含恨隱忍349蕭相公忤旨不出家高士廉病重謝塵世第87回李思摩爵封懷化王李衛公官拜右僕射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269苗山幽遠走西南國白毛怪着力害蒼生306民犯十惡累及刺史贊普蒙恩公主稱心167未商量迎娶張寡婦 有逆緣請教李摩訶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362苗山幽拜訪袁天罡陸一蟬難棄房遺愛第24回新主臨朝百廢待興胡虜來犯含恨隱忍325崔仁師論律從輕罪魏夫子言道說治平198同門兄弟對酒談心異域主僕仰望日月100大匠竇奉旨造新宮張蘊古執法得橫死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217契苾何力顧全大局臨洮縣主下嫁將軍第38回裴特進晉升裴司空苗沙彌變成苗居士104棄急計決議緩吞併 止逐兔華夷共明王196皇甫德上書言主失高季輔以禮正宗室第61回孫思邈廬中語病理苗山幽林間聞箴言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