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嘉靖帝又開罵了

第88章 嘉靖帝又開罵了

朱翊鈞頭戴白鹿皮弁,上綴五采玉璂。身穿紅裳絳紗袍,腰配大帶,掛玉佩,身後配錦織大綬。

甩着兩隻大袖子,從萬壽宮宮門走了進來。

嘉靖帝雙手籠在袖子裡,微歪着頭,笑呵呵地看着他。

朱翊鈞提着衣襟走上臺階時,不小心踩到了一角衣襟,啪地摔倒在臺階。

嘉靖帝哈哈大笑,揮手示意黃錦和李芳趕緊去扶朱翊鈞。

朱翊鈞不等兩人來扶,一骨碌爬起來,走到嘉靖帝跟前。

“皇爺爺,孫兒回來了。”

“今天好玩嗎?”

“不好玩,感覺被羣臣當馬猴一樣圍着看。”

嘉靖帝笑得更開心,三縷鬍子抖個不停。

“你也把他們當大馬猴看,坐在那裡看戲,不好嗎?”

“皇爺爺,這樣不好,君待臣如猴,臣待君亦如猴。”

嘉靖帝臉色一正,欣慰地點點頭:“不錯,真是朕的好聖孫。前日天地壇告祭天地,昨日太廟告祭二祖列宗,今日文華殿朝賀。鈞兒做的有板有眼,就算是最苛刻的老夫子,也找不到一點毛病。

你爹,朕的好太子,哈欠連天。前日告祭天地,聽祭官念祭文,他跪在那裡都能睡着,要不是你扶了他一把,差點就就出醜了。

昨日告祭二祖列宗,他跪在那裡,居然從懷裡掏出個小酒瓶,抿了兩口。呵呵,鈞兒,伱爹爹有沒有問你,要不要來兩口?”

“沒有。皇爺爺,這個他倒沒問。只是掏酒瓶時狠狠地瞪了我兩眼,叫我休得聲張。”

“朕的好太子啊。”

看着感嘆不已的嘉靖帝,朱翊鈞心裡忍不住嘀咕。

從小你把我爹和四叔丟到宮外,不聞不問,等到大了就派幾個翰林當侍講,教他們學問。可是也沒人教他怎麼做人,怎麼做太子儲君。

我爹還好點,一直在你眼皮底下,還不敢放飛自我,四叔是徹底放飛,結果直接羽化飛昇了。

想想自己也是幸運的,能背《道德經》和《太上感應篇》,把皇爺爺給震住了,然後跟這位修道孤勇者住在一起。

然後發現皇爺爺的內心,其實也是極其孤獨的,偏偏還沒可以傾述的對象,自己機緣巧合地補了這個空缺。

四十多歲的成熟靈魂,還有超越這個年代的見識,以及沒有任何偏見的評價,於是一老一少兩顆孤獨的靈魂,就這樣走到一起了。

緣分啊。

“好了,不說這些了。鈞兒,趕緊去換常服出來,朕叫御膳房準備了你說的串串,我們一起嚐嚐。朕看看,西洋人從海外傳來的那個辣椒,真如你說的那樣吃起來很過癮嗎?”

過了半個時辰,嘉靖帝滿頭是汗地說道:“嚯嚯,這個辣椒,真得好厲害啊!辣得好過癮!”

朱翊鈞吃掉最後一根牛肉串串,抹了一把臉上的汗,吐着舌頭說道:“是啊,是啊,好辣,辣得好過癮啊!”

嘉靖帝接過茶碗,漱了漱口,又在銅盆裡洗了洗手臉,在旁邊等着。

朱翊鈞看了一眼罐子,裡面的湯汁紅通通映紅你的小臉蛋,上面一層油,飄着芝麻和辣椒皮。

萬千美食,唯獨辣味能證道成神啊!

朱翊鈞漱口洗完手臉,跟着嘉靖帝身後,慢慢走出萬壽宮。

兩人在夕陽和晚霞中,拐進旁邊的花園裡。

西苑本身就是一個圍繞北、中、南海三個湖泊的龐大花園,處處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難怪皇爺爺住在這裡不肯搬走。

這裡比死氣沉沉的紫禁城住着舒服多了。

關鍵是這裡到處是水,不用擔心宮殿起火,逃都沒地方逃。

紫禁城容易起火,除了陰謀論之外,其實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容易招雷劈。

紫禁城附近一大片,都不準修建比它高的建築。幾座宮殿屹立在空曠的空地,雷不劈它劈誰。

問題很好解決,每座宮殿加根避雷針就是了。

但是現在紫禁城還不是自己的,中間還隔着一個爹呢。

那麼熱心着急,旁人還以爲我多想入主紫禁城。

皇權這玩意,很嚴肅的。

自己在西苑,跟皇爺爺這麼親近,也只敢講祖孫親情。

等等吧,紫禁城這麼多宮殿,挨着劈也能劈到我即位有地方住。

嘉靖帝今天顯得很興奮。

他重金屬中毒,味覺、腸胃都嚴重失調,只有辣味這麼刺激的東西纔會讓他感受到一點與衆不同。

“鈞兒啊,我這幾天翻閱了統籌局歷年的賬目,發現一個大問題。”

嘉靖帝一邊走着修仙步,一邊悠然地說道。

朱翊鈞心頭一喜,自己埋下的伏筆終於起作用了。

“皇爺爺,你發現什麼問題了?”

嘉靖帝停下修仙步,吸氣呼氣,一番調息後,長吐一口氣,這才悠然地說道:“二祖制定的朝貢制度,簡直太敗家了。”

“朝貢制度?就是太祖皇帝制定的貢舶制?”

“對。”

貢舶制,指的是朱元璋在洪武年間,沿襲前宋的朝貢貿易制度,制定的一系列對海外藩國的外交和貿易措施。

基本原則是外國貢使來中國,除攜帶貢品外﹐准許附帶商貨進行貿易。非朝貢國家,嚴禁入明,不準往來。

大明對海外諸國來華朝貢的貢期﹑貢道﹑船舶數和朝貢人數都有具體規定。

貢期分三種,通常是三年一貢(如暹羅﹑高麗/朝鮮),近的是兩年一貢(如琉球)﹑遠的是十年一貢(如日本)。

爲了辨認貢舶的真僞,洪武十六年,禮部制定勘合制度,對暹羅等五十九個海外藩屬國發放勘合文冊。

貢舶到達港口後,先由市舶司檢驗“勘合”,相符者方許入京朝貢。

貢舶帶來的商貨,可由貢使帶入京師,在會同館開市三日或五日,大明商人及軍民人等可將非禁貨物運入館內,在禮部派員監督下“兩平交易”。

也可以在市舶司所在地互市,由市舶司主持,官設牙行,與民交易。

洪武、永樂到宣德、正統年間,貢舶貿易全免課稅。

到了弘治、正德年間始行抽分制,稅率不一。

弘治年間,北京會同館互市,抽稅十分之五。

正德年間,在廣東市舶司所在地互市,抽稅十分之二,此後一般以此爲準。

本朝也是沿用此例,也就是嘉靖朝的關稅是百分之二十。

嘉靖帝雙手籠在袖子,有些氣憤地說道:“這些海外藩國,每次朝貢,獻上幾塊破銅爛鐵,咬文嚼字寫上一份朝賀奏表,就能騙回一大堆的回賜品。

帶來的滿滿的一船貨品,還能轉手賣錢,再買上一堆的大明絲綢、茶葉、瓷器回國去,又得暴利。

可是朕翻閱統籌局的這幾年賬簿,實現牌照貿易,海外諸國海船可自由往來大明,與持牌照海商交易,繳納課稅。

朕初步算了一下,每年交易翻了三倍有餘,課稅多了五倍有餘。

這些混賬東西啊!”

嘉靖帝越發地憤慨!

“二祖列宗不說了,光本朝,前三十多年,這麼混賬東西內外勾結,以朝貢的幌子每年貪了朕的多少銀子啊!都是朕的銀子!

這些混賬玩意!”

215.第215章 亂中再添亂433.第432章 克升龍城522.第519章 臣懇請皇上明斷543.第540章 玩兵法,你們算老幾?283.第283章 丟你個老母,西夷人!第93章 乖孫,想好了就去做!118.第118章 用新方式跟你們講道理第103章 太孫預判了我們的預判470.第468章 嚇了一跳的胡宗憲第357章 這次我要彈劾太祖皇帝!145.第145章 辛愛黃臺吉,真漢子!237.第237章 這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御史第362章 文的武的,我們都要做好準備247.第247章 松江,我海瑞來了!124.第124章 督辦處海軍局第78章 祖孫倆分錢199.第199章 太子出手,你還敢往前湊?第38章 給海瑞上課280.第280章 有些失望的高拱280.第280章 有些失望的高拱467.第465章 藝高膽大要治黃469.第467章 故紙堆裡找不到未來的光第3章 朕的銀子!465.第463章 不甘心的高拱467.第465章 藝高膽大要治黃154.第154章 西北的問題也要解決第73章 萬事不要傷和氣458.第456章 西苑第一詩人295.第295章 海公,錢夠花嗎?475.第473章 終不似少年遊182.第182章 海瑞又哭了第382章 皇史宬的鹹魚們135.第135章 威海衛裡藏着好東西127.第127章 西苑賞月289.第289章 殿下的御下術大成448.第446章 太子,老夫也有門生了!316.第316章 李家兄弟第76章 驚天大案465.第463章 不甘心的高拱172.第172章 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461.第459章 浩蕩海天秋第374章 王崇古的應對108.第108章 不靠譜的爹第382章 皇史宬的鹹魚們521.第518章 徐家父子第378章 要奮起的朝鮮君臣534.第531章 皇后也要立威第1章 祖孫第351章 大明的銀子不是銀子嗎?第384章 老高,千萬別犯渾!264.第264章 徐階和張居正這對師生451.第449章 隆慶帝的病情第374章 王崇古的應對312.第312章 柔佛國王,聽說你被欺負了?287.第287章 孤宣佈441.第440章 衍聖公第62章 腦補的海瑞和衆人535.第532章 海府大總管第104章 心情很好的嘉靖皇帝第350章 今日西苑裡全是戲114.第114章 這事燙手,禮部接不住444.第442章 王一鶚第374章 王崇古的應對405.第404章 一念通達151.第151章 寇可行,我亦可行!459.第457章 朱紫少年327.第327章 撫順城下第365章 要勇於自我批評303.第303章 還有一個赤峰城253.第253章 我老徐也怕海瑞啊!339.第339章 李贄的算盤第73章 萬事不要傷和氣第384章 老高,千萬別犯渾!第28章 一封信486.第484章 給俺答汗安排上!第1章 祖孫第32章 海瑞第一擊112.第112章 又侃暈一位新侍講169.第169章 朝堂無高公,如黑夜無皓月540.第537章 你們咋纔來呢!256.第256章 在下海瑞海剛峰!260.第260章 這事讓孤左右爲難第353章 徐階和楊金水斗啞謎第372章 寧可再把他們當豬養234.第234章 紫禁城裡的母子情深137.第137章 一來就查賬的張巡撫240.第240章 這就是太子的心思啊426.第425章 升龍城330.第330章 老高,打錢!第33章 海瑞殺傷力初現512.第509章 大明的春天來了!235.第235章 報恩寺案又起波瀾250.第250章 朝獻的大火燒到江華島119.第119章 找到鮎魚和撬杆了第86章 潑天的富貴518.第515章 現在是我大明的好機會457.第455章 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第359章 必須嚴懲第41章 北虜破邊515.第512章 國喪一過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