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因爲,陛下他善!

大明是李氏朝鮮的父母之邦,而且是親生的,這個說法自李氏朝鮮建立那天起,就已經出現,在李成桂在請求大明冊封其爲朝鮮國王的那一天起,就已經確立。

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已經隱忍了超過二十年的李成桂,終於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之事,取而代之,將高麗最後一個國王廢除,成爲了新的實際性的國王,但李成桂仍然需要宗主國承認,所以遣使者,請求大明賜予國號。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敲定了朝鮮的國號,並且正式冊封了李成桂爲朝鮮國王。

李成桂已經武力奪取了政權,並且成爲實際上的國王,但是高麗舊臣,依舊是一股極爲龐大的反對力量,爲了鎮壓這些反對力量,李成桂多次興大獄,製造冤案清洗政敵,但是越是鎮壓,反對的力量越是凝聚。

即便是已經在壽昌宮登上王位李成桂,向大明上書的時候,也只能以‘權知高麗國事’的名義奏聞宗主國,並且尋求大明朝廷對他的支持。

而父母之邦這四個字,起源於景泰年間,發動了靖難的四叔李瑈,在確定了事大交鄰的國號之後,就將父母之邦,大造之恩,定爲了祖訓。

而萬曆二十年到萬曆二十六年,長達六年的勞師遠征,則是大明對李氏朝鮮的再造之恩。

豐臣秀吉在萬曆二十年悍然發動了全面侵朝戰爭,發動了十五萬大軍攻打朝鮮,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豐臣秀吉就攻下了漢城,而朝鮮國王李昖北逃義州,向大明求援。

而這長達六年時間的戰爭中,大明總計出動兵力超過了十二萬人,這支軍隊的所有糧餉,都是大明國朝負責,從遼東運到朝鮮的,打到後來,大明國內怨聲載道,所以才發生了鴻臚寺官員,不顧天朝上國的體面,問朝鮮國王索要糧餉,因爲長途轉運,實在是消耗太大了。

但朝鮮國王就是說沒有,並且有了那句‘倚父母之邦、上國廣袤不應索求’,最好面子的禮部官員都破防了,說你們亡了活該。

動天下之兵,費天下之財,把朝鮮從倭寇的手中救了下來。

大明對李氏朝鮮有大造之恩,還有再造之恩,那李氏朝鮮感謝大明嗎?

李氏朝鮮並不感謝大明。

因爲李氏朝鮮出爾反爾。

在萬曆二十年五月一日,朝鮮國王李昖,派遣使者柳夢鼎出使大明求援的時候,李昖對柳夢鼎說:至京師,爾可先言欲內附意。想要換取大明朝廷的援軍,李昖給出的條件是內附。

六月十三日,逃到了義州的朝鮮國王李昖再次對着大海發誓,我國地方,則無可避之處,今日渡江內附,仰君父報滅國之恨。

六月二十一日,大明兵部尚書石星,派遣了黃應暘前往平壤商談此事。

七月十六日,廷議之後,萬曆皇帝下旨:朝鮮請益援兵,須確議具奏,王來,擇善地居之。

萬曆皇帝的這份聖旨裡准許了向朝鮮派兵,並且說要把朝鮮國王好生安置。

這是聖旨,明確確認瞭如果大明馳援之後,朝鮮國王內附,朝鮮地界成爲大明的實土郡縣,因爲當時朝中以浙江巡撫常居敬、福建巡撫趙參魯、兩廣總督劉繼文爲代表的地方大員,主張滅倭,攻打倭國的本土,以絕後患。

兵部尚書石星也是滅倭的支持者,有了朝鮮就可以進攻倭國本土,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要知道大軍調動的糧草是一件非常非常關鍵的事兒,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海上會形成一條常山之蛇一樣的補給線,一旦大風、大浪,補給線斷裂,那就會造成天大的麻煩。

所以從朝鮮出發,就沒有太多的後顧之憂了。

但大明驅逐了倭寇之後,朝鮮君臣後悔了,朝鮮國王李昖事後耍了大明朝廷,直接將王位內禪給了王世子光海君,出爾反爾,當初作爲國王許諾內附,但現在內附不成了,因爲我不是國王了。

兵部尚書連遣數使,最終不能成行,而大明連續征戰六年,最終打的國帑內帑空空如也,卻是面子裡子都丟了,面子是被朝鮮國王給耍了,裡子就是沒能對朝鮮的吞併。

這件事最嚴重的結果就是萬曆皇帝本人的執政能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

朝鮮之所以敢這麼出爾反爾,嘴上喊着父母之邦,行爲卻是耍了大明朝廷就是吃準了大明無力再戰。

當時有歸國南兵索餉不成,被鎮壓的事兒傳到了朝鮮,李昖父子就是吃定了大明損耗極大,已經沒有糧餉去懲戒他們了,所以纔敢如此膽大妄爲,而大明也只能悶頭吃了這個啞巴虧。

當時大明窮到了要派礦監四處聚斂,以損害稅基爲代價斂財,而萬曆皇帝幹了這麼大一出賠本的買賣,自然之後所有的決策,都不被認可了。

鴻臚寺少卿高啓愚收到了大明皇帝的聖旨,先是一愣,而後露出一個理所當然的表情,陛下早就看朝鮮朝貢貿易這個賠本買賣不順眼了,陛下的吝嗇天下週知,這麼一大筆虧空,每年都要支出好幾次,皇帝不心疼纔怪。

陛下是該省省該花花,這一點高啓愚一清二楚。

“少卿,朝鮮的使臣李後白、尹根壽尋來了,他們說收到了消息,說大明朝廷要斷了他們一年數次的朝貢!我們也剛剛收到聖旨,他們後腳就知道了消息!”徐九皋面色極爲難看的說道。

大明鴻臚寺還沒有告知朝鮮使者情況,朝鮮使者反倒是自己找上門來了,這實在是出乎了徐九皋的意料,很顯然,朝鮮的使臣已經收到了消息,比鴻臚寺更早一步。

而且無宣前來,就是根本不把自己當外人。

“不意外,陛下下的明旨,又不是密詔,又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兒,怎麼就不能讓人知道了?”高啓愚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

下的是明旨,目的就是爲了廣而告之,讓所有人都知道,消息八成是故意露出去的。

“可是咱們還沒商量好對策,朝鮮使臣問起來,如何回答?”徐九皋有些擔心的說道,皇帝突然降低了朝鮮的外交等級,這一點禮部並不意外,但是不好回答,總不能直接說,是因爲皇帝摳門吧。

朝鮮一年最少三次朝貢,每一次朝廷都要付出十萬到十五萬不等的賞賜,這是一筆極爲沉重的負擔,即便是在財用大虧的嘉靖末年和隆慶年間,也從無斷絕,大明就是好面兒,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兒,幹了不是一次兩次。

而現在皇帝終於拉下臉了,因爲不用打腫臉也是胖子,自然不必再死撐着了。

有的時候,很多事情就是如此,越缺什麼就越喜歡強調什麼,朝廷越是財用大虧的時候,越喜歡擺排場,來虛張聲勢。

面對朝鮮使者的詢問,禮部鴻臚寺的回答,既不能讓陛下聖明有損,也不能讓國朝失了體面,更不能胡言亂語,讓友邦驚詫,讓番夷嗤笑。

這個回答就非常考驗個人水平了,而且最關鍵的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畢竟朝鮮的使者來的太快了。

“要不先讓朝鮮使臣回去吧,咱們去問問大宗伯如何作答?”徐九皋急中生智,覺得去問問大宗伯比較好。

高啓愚笑了笑說道:“這麼點小事也去麻煩大宗伯,讓陛下知道了,還以爲禮部就大宗伯一個人呢,不用,讓兩個使者過來吧,我自有辦法。”

李後白、尹根壽急急忙忙的走進了鴻臚寺內,神色慌張的互相見禮之後,李後白爲首,上前一步,焦急的問道:“忽聞嚴旨傳禮部,言我朝鮮每年不得多次朝貢,只能一年一次,敢請問少卿,是我們哪裡得罪上國了嗎?”

“沒有。”高啓愚笑着說道。

“那爲何忽然又如此嚴旨?聽聞消息,驚懼難安,天朝上國對我朝鮮有大造之恩,我朝首陽君設大造壇年年奉祭,常懷感念之心,上國爲我父母之邦,還請少卿明示,若有不知者之罪,有則改之。”尹根壽急的額頭都冒汗了。

朝鮮在永樂年間請成祖皇帝旨意,在朝鮮漢城修建了成均館,請大明名儒執教,已有百餘年,而李後白、尹根壽都是成均館出身的進士,這要是回到了朝鮮,怕是要被罵到狗血淋頭。

每年朝貢獲得賞賜的利益,早就劃分好了,突然沒有了,他們倆使臣回去,還不被活剝了?!

高啓愚理所當然的說道:“陛下嚴旨下章禮部,這麼做的原因,都是因爲,陛下,他善!”

徐九皋如遭雷擊的一樣愣在原地,不敢置信的看着高啓愚,這人是怎麼做到的?睜眼眼睛說瞎話說到這種地步,還一副理當如此的神情,彷彿這就是真正的原因,停了朝鮮的多次朝貢,都是因爲陛下心善?!

雖說大家都是讀書人,但多少也要點臉吧!

李後白、尹根壽驚駭無比的互相看了一眼,是他們學業不精,還是聽不懂漢話?鴻臚寺少卿的話,拆開來每一個字都認識,但是合在一起,怎麼就聽不懂了呢?

“還請少卿解惑。”李後白趕忙說道。

“我來問你,我大明軍兵,是我大明的,還是你們朝鮮的?”

“自然是大明的。”

“我再來問你,我大明糧餉,是我大明的還是朝鮮的?”

“自然也是大明的。”

李後白硬着頭皮回答了這兩個連三歲稚童都能回答的問題,大明的軍兵糧餉,不是大明的還能是誰的?

“朝鮮,不知練兵,常以中國之兵爲兵;朝鮮不知積餉,常以中國之餉爲餉。以前這樣當然可以,但現在不行了。”高啓愚頗爲感慨的說道。

“這樣有什麼不好的嗎?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可亡國也,以前可以,現在不行了嗎?這是何等的道理?”尹根壽還是沒聽明白其中的邏輯。

“因爲,大明老了,爾等口口聲聲說,大明是爾父母之邦,可是真心實意?”高啓愚反問道。

李後白眉頭緊蹙的說道:“自然誠心實意。”

大明要是以斷朝貢來要求朝鮮做些不願意的事兒,那李後白是決計不肯答應的!哪怕是力所能及也不行。

“父母老了,就指望不上了。”高啓愚重重的嘆了口氣,無奈的說道:“你們也看到了,大明真的老了,官場上個個都是座師,下面全都是弟子,這就像是山寨裡的山頭一樣,這些個山頭利益不一致,想法就各有不同,各有各的主張。”

“若是朝鮮有事,大明知道需要時間,大明官場如此的僵化,做出決策,也需要時間,一來二去,就很耽誤事兒,僵化造成了決策的滯後性,想來二位也不是見了一次兩次了。”

“陛下,他善啊!現在斷了這朝鮮每年多次的朝貢,就是爲了讓朝鮮練兵、積糧,若有變故,也不至於事到臨頭悔恨遲,朝廷也好有反應的時間。”

“這!”李後白聽明白了!而且邏輯非常的完整,大明這麼做好像真的是爲了朝鮮好。

作爲父母之邦給的實在是太多了,導致了朝鮮過度的依賴大明,現在大明老了,開始僵化,各種政令的推行和處置速度,都和國初不能相提並論了。

若是真的有事,那朝鮮怎麼辦?

高啓愚憂心忡忡的說道:“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戰國大名亂戰的最後時間,無論是誰贏,無論誰做了關白,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攻打朝鮮,來消耗因爲亂戰產生的大量武士,這麼多武士,倭國根本安定不下來,用外部戰爭來紓解內部矛盾是一種極爲常見的手段。”

李後白愣愣的問道:“大明就不能提前做出應對之法嗎?”

高啓愚和徐九皋互相看了一眼,這就是朝鮮,貪得無厭的朝鮮,大明不能管的太多,管得多就拿出祖宗成法的不徵之國、父母之邦來說事,但又要的太多,連事關朝鮮生死存亡的大事,都要大明提前做出應對之法。

高啓愚搖頭說道:“大明現在有四個海外總督府,長崎、琉球、呂宋、舊港,大明水師滿打滿算就十萬人,你說,該怎麼提前應對?”

“擴軍啊!水師十萬不夠,就擴張到二十萬就是,這對天朝上國而言,還不是極爲輕鬆之事?”尹根壽立刻拋出了一頂天朝上國的帽子,讓大明水師擴軍,來應對可能出現的變故。

大明最好面兒了。

“十萬水師一年之費225萬銀,這還只是維護,不算組建,招攬軍兵、營造船隻、軍器,每一樣都要錢,錢從哪裡來?陛下尚節儉,宮中從無奢靡享樂之事,即便如此,也是勉力維持,天朝上國父母之邦也自有國情。”高啓愚的面色冷了下來。

這就是在擺事實,大明水師軍費每年都要支出高達225萬銀,朝廷軍事支出每年都超過了1200萬銀,朝鮮使者上嘴皮下嘴皮一碰,大明就要每年多花225萬銀,憑什麼呢?又不是實土郡縣,不值得投入那麼多。

空口白牙一句父母之邦,大明就要付出這麼多嗎?甚至要給上自己幾刀?

“要的再多,就是不孝了。”高啓愚立刻反扣了一頂不孝的大帽子出去,扣帽子,誰不會一樣。

高啓愚這話十分的冰冷,他在訓誡,陛下他心善,就是一個都能面子上過得去的答案,心裡有數就好,非要繼續如此胡攪蠻纏下去,真當鴻臚寺是藩國使者能撒野的地方嗎?

陛下的聖旨就是結果,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罷,這就是結果。

李後白和尹根壽終於回過神來了,想要說點什麼,最終,沒有說出來,只好告退。

陛下心善這個答案,大家的面子都能過得去。

“看起來,大明是真的沒錢了啊,連朝貢這點賞賜,都要省下來。”尹根壽在走出了鴻臚寺後,思來想去,找到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大明內帑空了。

李後白頗爲認可的說道:“說的也是,要不然好面子的大明,怎麼可能爲了點銀子,就不要面子了呢?陛下,他真的窮了。”

皇帝陛下的內帑堆着一個銀山,花都花不出去,但這是一個秘密,只有廷臣知道陛下很有錢,但陛下到底有多少錢,廷臣們也不太清楚,王國光還是聽陛下主動提及,才知道陛下內帑可以一次支取兩千萬銀。

但是李後白和尹根壽顯然不清楚這一事實,他們以爲皇帝是沒錢了,所以才砍了這個開支。

朱翊鈞要是知道這倆使臣這麼講,非用銀子砸死他們,讓他們見識一下,什麼叫做非議君上的懲罰。

李後白等朝鮮使臣離開之後,高啓愚和徐九皋去找到了大宗伯萬士和,彙報了今天的情況。

“你做得很好。”萬士和聽完了詳情之後說道:“這件事就交給你了。”

萬士和從接到聖旨之後,就開始琢磨,一直琢磨了許久,他想的是,一切都是爲了朝鮮好,和高啓愚的陛下他善,是異曲同工之妙。

萬士和看了高啓愚一眼,略帶些可惜,張居正始終不肯原諒這個過去的門下,高啓愚的能力不弱,沒人拉一把,這輩子也就止步鴻臚寺了。

“黎牙實送走了嗎?”萬士和說起了泰西特使黎牙實,泰西來的使者已經集體覲見過了,黎牙實也到了離開的時候,這個在大明生活了十二年的紅毛番,終究是對生養自己的土地,愛的深沉。

“已經上路了。”高啓愚略顯感慨的說道:“只能祝他好運了。”

萬士和倒是非常平和的說道:“他會被燒死的,他是褻神者、叛教者、魔鬼、異端、不在神的福音名冊上的人,但他也是個殉道者,他做出了選擇,我們就要尊重他的選擇。”

“我這裡有份雜報,伱們看一下。”

高啓愚看完了雜報,眉頭緊鎖的說道:“這不是胡說八道嗎?這家雜報在哪裡?我讓人把他們的大筆正叫到禮部來。”

喝茶如果不聽,就要掏出重拳來了。

雜報的內容,比忽必烈還多一烈,就是忽必烈烈(胡逼咧咧)。

批評大明朝廷在呂宋總督府的十一個銅山,這十一個銅山貢獻了超過一千五百萬斤的黃銅,而且數量還在飛速增長,這就造成了滇銅的規模被呂宋銅山抑制,生產規模不能擴大,雲南人就無法成爲匠人。

呂宋每生產一萬斤銅,雲南就少了一個銅匠!

大明朝廷在寧與友邦,不予家奴!

“大明缺銅缺的厲害,連炮都是用鋼打的,人紅毛番的炮都是銅鑄的!什麼生產一萬斤銅就少一個銅匠!無論生產多少銅出來,都滿足不了大明的需求啊。”高啓愚對這篇雜報的評價很低,對大明一點都不瞭解,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大明就是個饕餮,銅料,有多少就要多少,大明用得完,在銅料這個供需關係裡,大明對銅的需求是沒有什麼上限的,就像是對白銀的需求一樣。

“我讓你們看這份雜報,不是爲了讓你們約談他們。”萬士和哭笑不得的看着高啓愚,還真是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徒弟,張居正是個威權人物,容不得別人置喙,高啓愚簡直是一模一樣,第一時間想到的家就是捂嘴。

“這就是共識的形成過程。”萬士和解釋了下自己爲何讓他們看這些雜報的理由。

萬士和詳細的解釋了下自己爲何要讓高啓愚看這些雜報,萬曆維新中的大思辨,到底是怎麼樣一步一步的形成共識,進而由共識轉化爲約定俗成的公序良俗,最終形成法律付諸於實踐約束。

公序良俗就是大明這個集體所有人的最大共識,就是最大公約數。

萬曆維新出現了很多新鮮的事兒,允許有限自由言論,反而能在罵戰中逐漸形成共識,這篇批評呂宋銅山的雜報,很快引起了一陣又一陣的討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到底誰有理?實踐有理。

經過實踐驗證後證否,那就達成了共識,最終完成公序良俗的建設。

這每一步都是不可或缺的。

“這個時候一個問題就出現了,朝廷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履行怎樣的職責呢?應該在什麼時候進行干預呢?”萬士和看向了兩位鴻臚寺的少卿,詢問他們的想法。

“這很難去明確的界定,因爲界限並不是涇渭分明。”高啓愚眉頭緊蹙,端着走走了兩步又繼續說道:“缺少一個標準,朝廷需要一個標準,來控制言論的自由程度,但是這個標準應該是什麼呢?”

在封建帝制之中,最明確的標準就是皇帝,謾罵皇帝的文章都該進行捂嘴,但除此之外呢?朝廷應該如何引導公序良俗,就是禮部必須要面臨的問題。

“在傷害到大多數人利益的時候,就要進行干預。”萬士和給出了他的標準,風力輿論的陣地是一定要牢牢的把握在大明朝廷的手裡,朝廷已經吃了太多太多這樣的虧了。

而萬士和找到了那個標準,維護大多數大明人的利益,就要進行干預。

“這就給了禮法明確的定義,保護大多數人利益的公序良俗。”萬士和頗有幾分唏噓的說道:“陛下在手刃誹謗戚帥、美化倭寇的陳有仁之時,就已經完全明悟了禮法的本質。”

仁義禮智信,在萬曆維新中又有了新的明確的定義,這就是萬曆維新的成果。

“高啓愚,你願意拜在我的門下嗎?”萬士和說完了禮法的定義,話鋒一轉,問起了高啓愚對於拜在自己門下的意見。

高啓愚極爲確信的說道:“我是先生的弟子,哪怕是先生不認了。”

“又不是讓你拜師。”萬士和早就猜到了高啓愚會這麼說,他要的不是高啓愚拜爲座師,而是成爲帝黨,這樣一來,人才就不會被浪費了。

大明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合力來共同維護萬曆維新的成果。

高啓愚是個人才,他是弘毅士人,就萬士和這個禮部尚書這麼多年走馬觀花看過去,新科進士三百人,能算得上弘毅的不過寥寥數人。

大明不缺當官的,但缺少做事的。

“我不想給大宗伯找麻煩,先生知道會生氣的。”高啓愚思索再三,仍然選擇了拒絕,他真的進了帝黨,張居正怕是對付萬士和了。

萬士和底氣十足的說道:“元輔那裡你不用擔心,我來搞定他,你爲你的錯誤付出了足夠大的代價,完全足夠了。”

“那就謝過大宗伯了。”高啓愚大明的朝廷命官,哪個當官的不想升轉?高啓愚有出使泰西的大功在身,類似於漢武帝時期,張騫出塞,高啓愚也想進步。

可張居正的不好惹,舉世皆知。

“拿着這塊腰牌,你這個少卿也該轉爲大鴻臚了,回去等信兒吧。”萬士和將自己的腰牌遞了出去,帝黨的腰牌。

萬士和之所以有信心,完全是因爲他給的腰牌是帝黨,他做的事兒是陛下示意,萬士和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他就是給陛下看門的而已,陛下才是帝黨的黨魁。

高啓愚和周良寅一樣,也通過了長達十年的考察期,從陛下手裡獲得了一個機會。

第一百五十章 朕有三十三個步營,權豪有幾個?第325章 定義別人的過去,就是定義他們的未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二百八十二章 陛下說完了,可有人有異議?第406章 給泰西一點小小的大明震撼第411章 光明,非常昂貴第455章 私掠許可證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爲首?第306章 袖手談心性,甚可羞婦人態第363章 多大點事兒?張居正兜得住!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一百八十九章 陛下,要不看看創造發明?第625章 最痛苦的不是死亡,而是等死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三江感言+上架感言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復大寧衛第393章 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第716章 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賤儒第559章 大明舉重冠軍朱翊鈞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贓不均、賞罰不明第三十二章 卿之所願,唯理所在第669章 斷鹽 斷棉 裡挑外撅第383章 緣分不夠?姑娘請留步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國叛徒,獻土以求苟安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565章 耗子給貓系鈴鐺第522章 非威不畏非惠不懷,德威兼用感心攝第六十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516章 一身偃臥蓬蒿穩,四海蒼生恐未安第714章 聖天子回京,紫微星歸正第300章 陛下,還是在意我的第628章 敵在本能寺!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第468章 昇平一號蒸汽機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發生(爲盟主第600章 大明,一個沒有了靈魂的軀殼第477章 太殘忍了!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659章 種植園的奴隸一年可以吃120斤肉第一百五十章 朕有三十三個步營,權豪有幾個?第二百二十一章 資源鎖死科技樹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695章 陛下,等一等大明百姓第360章 陛下這個樣子,都是你張居正教的!第692章 隨時準備三堂會審伽利略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明和西班牙的共同困境第287章 民以食爲天,萬務民爲首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一百七十章 大明皇帝的鎮國神器第362章 海瑞帶着骨鯁正氣,來到了西苑請假條第521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691章 鉅艦,讓蠻夷彬彬有禮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學附加捲第一百六十九章 讀書人的心眼兒真的髒第478章 沒有反賊經驗的張居正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599章 天子,孤家寡人第361章 你不用,還不讓別人用?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第六十五章 連綿不絕的攻勢第674章 俺的,都是俺的!第671章 塵緣已斷,金海盡幹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當下,何不貪歡?第531章 大明真的存在嗎?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四十章 曲則全,枉則直第694章 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破壞第475章 四個自然而然的推論第二十五章 國覆,萬民爲種奴之禍第二百六十二章 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第711章 陛下,下令吧!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643章 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第426章 智者之屋的話療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302章 這是大明的頂級機密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424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來賭命第九十章 懲罰性關稅第509章 狼真的來了,而且來勢洶洶第353章 不是思維簡單,而是這樣做效率最高第637章 天殺的畜生第449章 秣兵厲武以討不義,務以德安近而綏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607章 先生教得好,陛下學得好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三江感言+上架感言第689章 《論奸臣的自我修養》第一十七章 妖孽竟是我自己!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