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場末年,有個商紂王,十分能打架,十分殘暴。但是他愛好插花,他在宮廷裡收集了各色的美女,他說他是在宮廷裡插花呢。其中後宮中最漂亮的是蘇妲己,她就是那種回睦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那種千古第一狐狸精的美女。
所以紂王什麼都聽從蘇妲己的,對她言聽計從,蘇妲己說怎麼插花他就怎麼插花,結果蘇妲己把後宮的嬪妃插成了一棵聖誕樹。蘇妲己當然是把自己插在樹頂,也就是塔尖,造型有點像今天的中華世紀壇的那個造型。
妲己說要建造娛樂場所,商紂王就給她投資建造了全國最大的露臺,每天一直播放各種娛樂節目和藝術表演和人體展覽。他們甚至讓衆多的俊男美女赤身裸體在露臺上跳集體舞。他倆在觀衆席寶座上欣賞着他們的舞姿。場面極其雷人,效果可想而知。
他們還一起發明了炮烙之刑,極其殘酷,這套酷刑一共118套式,本來是用來處罰罪犯的,可是商紂王偏偏眼神不太好,比較昏庸,把那些奴隸們折磨的死去活來,人人自危,總之那套炮烙之刑把罪犯折磨成什麼樣子都可以。
商紂王如此殘暴昏庸,賞罰不明,眼神不好,全國人民都民不聊生。
蘇妲己雖然做爲千古第一狐狸精,聰明異常,但是商紂王許多事並不聽她的,把她擺在那裡像個花瓶,每天就只和她在後宮做那些男男女女的肌膚之親,不停約會,並不聽從蘇妲己的英明指示。
這樣國家自然混亂無比,民不聊生,老百姓也都敢怒不敢言,因爲大家都打不過商紂王,畢竟他是當時商朝的統治者。
結果在商朝的東邊有一支部隊悄悄的建立起來,那就是蘇妲己的初戀情人姬昌和姬發的部落。他倆垂涎愛慕蘇妲己的美色已久,非常喜歡蘇妲己,而且看不慣商紂王殘暴昏庸的統治,就決定攻打商朝。
他們廣結當地各種豪強,大佬,土豪,俠士和英雄,決定去攻打商朝。
也就是發動了政變,而且他們還特別會使用魔法,發明了全套的魔法寶書,一共121式,比炮烙之刑還多了3式。
於是戰爭就爆發了,他們自立朝廷爲周朝,這件事刺激了商紂王。他怎麼可能聽之任之,坐以待斃呢。
於是周國和商朝開始在赤露決一死戰。
因爲周朝多了三式魔法最終打敗了商朝。那三式魔法是,無骨術,點穴術,肉搏術。最終周朝打敗了商朝,他們改了國號,砍下了商紂王的人頭。
又把蘇妲己抓入自己的後宮,兄弟倆天天一起取樂享用,夜夜笙歌,他們不讓蘇妲己穿衣服,寫作歷史小說,每晚用各種玩樂工具,折磨享受虐戀蘇妲己。
蘇妲己長時間被他們玩樂,這一回是真的成爲神仙了。
於是她晚年在玩樂享受生活中,寫下了長篇歷史鉅著《封神榜》。並且給周朝等許多人封了神仙,榜上有名。
不過那些神仙都是半真不假的,真正的神仙卻只有千古第一狐狸精蘇妲己一個人,因爲她是他們的首腦也就是頭的意思。
她笑到了最後的最後。
其中他們每晚在宮廷玩樂的工具有很多很多。
比如繩子,抽馬鞭子,眼罩,馬書,筷子,棍棒,布條,等等應有盡有,五花八門。
其實蘇妲己還是商州時期的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她除了寫小說之外還善於發明各種機械設備,武器工具,對藝術品的造詣更是無與倫比。
晚年時,她集齊了中華300式絕招法術。這裡麪包括了炮烙之刑的118式,周朝魔法的121式,她自己又添加了61式,一共300個魔法花戰,被寫在《封神榜》這本魔法寶書中。
蘇妲己晚年縱慾過度,但身體卻極其健康長壽,比年輕的時候更漂亮更有風味,沒有人能勝的過她的美貌。她封自己爲如來真人,她的這些風流豔事也全部被記錄在了《封神榜》野史裡。有許多具體細節和感受上的描寫。這是她收集了整整一生的愛情往事。
不過後來商紂王又復活了,他終於明白了自己活着的意義,原來就是找周文王和周武王報仇的。
而且他知道了自己是天平另一邊秤砣的砝碼,因爲坐北朝南的蘇妲己一個人在天平那一邊壓不下來,容易不平衡。
雖然周朝兄弟砍了他的頭,但是他一共有9個頭,所以還是可以復活的。
所以他就又組織了一幫人準備討伐周文王和周武王。於是他們就又去浴血奮戰了。但是又被打敗了。所以他也沒有奪回他的寶貝蘇妲己。所以蘇妲己還是被周朝兄弟把持。
這樣連年混戰,使得紂王兵困馬乏,已經沒有力量再去打架打仗。
不過他一直是蘇妲己小說《封神榜》的忠實讀者。他甚至四處找路子找渠道,來搞到蘇妲己的《封神榜》這本長篇歷史連載小說,他就一直追讀,爲他後來的生活解悶,尋找一些樂趣。
總之他還是十分思念蘇妲己的。
後來他在晚年時,還自己也寫了一本小說,叫做《封神榜籌碼》,他每天堅持寫作,來寄託他對蘇妲己的思念之情,他把自己想說的話,都用詩歌等等形式,心裡想着寫信,告訴蘇妲己,他的心情和思想都寫在小說裡了。
後來周文王周武王去世了,蘇妲己就控制了周朝,但是沒多久蘇妲己也老死了,然後她的兒子繼位。
不過她的兒子還是把《封神榜》這本小說的精神發揚光大,成爲一本全民科普教育小說。
後來聽說蘇妲己轉世投胎去了埃及,後來還成爲了法老和埃及豔后等等。
周武王周文王和商紂王也一起都往生投胎轉世等等去了埃及。他們一起開始了第一次歐洲文藝復興。
是不是很好笑?
能明其中笑意者,天下無幾。天下能笑者爲君子。故君子笑忘憂傷,君有君之道,子有子之道,況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