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

是年10月15日,孫傳芳自稱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發兵入江蘇。上海的奉軍即撤防,楊宇霆、姜登選亦北走。孫軍入南京,渡江,取浦口、蚌埠。11月17日,入徐州。越四日,吳佩孚起兵漢口,稱討賊軍總司令。其明日,郭鬆齡自稱東北國民軍,率兵出關。12月23日,敗死於巨流河。當郭鬆齡起兵時,近畿和熱河的奉軍都退出。旋直,魯組織聯軍。12月8日,國民一軍和直軍開戰。24日,陷天津。李景林走濟南。是時吳佩孚的兵,正作戰于山東,30日,吳通電,停止討奉軍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馮玉祥下野。19日,奉軍復佔山海關。

23日,東三省各法團制定《聯省自治規約》,推張作霖維持東北治安。二月杪,吳佩孚兵入開封。三月,鎮嵩軍入洛陽。直魯聯軍亦北上。23日,入天津。吳軍亦佔據保定。30日,國民一軍退出北京。4月9日,曹餛恢復自由,段祺瑞走東交民巷。17日,復入執政府。20日,復走天津,通電引退。5月1日,曹餛通電引退。17日,國民軍將領宣言:“專意開發西北。未有適合民意的政府以前,一切命令,概不承認。”於是熱河的國民一軍亦退出。奉軍以7月1日,攻佔多倫,8月19日,佔張家口。吳軍攻南口,不克。後由奉軍會攻,於8月14日佔領。山西軍以8月18日佔大同,9月1日佔綏遠,10日佔包頭。而鎮篙軍攻西安,迄未能下。此時國民政府的北伐軍,業已整隊北上了。

第三、中國民族運動的發展

近代的外侮和前代不同。前代的外侮,只是一個政治問題,近代則兼有經濟、文化諸問題。非合全民族的力量奮鬥,無以圖存。這是孫中山先生所以要提倡民族主義的理由。從中山先生提倡而後,我民族就漸漸的覺悟;而其實際的運動,也就逐步進展了。

講起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來,卻要連帶到一件傷心的歷史。這便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上海地方的所謂五卅慘案。原來從1895年,中日訂立《馬關條約》以來,外人便有在我國設立工廠,以利用我國的原料和低廉的工價的,勞資之間,自然免不了有些糾紛。這一年5月15日,日本人在上海所設的內外棉織會社,無故停工。工人要求上工,日人竟爾開槍。死顧正紅一人,重傷者三十七人,被捕者無數。各學校學生大憤,起而援助。因此募捐和赴追悼會的學生,爲租界捕房所拘捕者數人。30日,學生大隊遊行講演,又有二百餘人被拘。羣衆聚觀的,羣趨捕房,要求釋放。英捕頭竟下令開槍轟擊,當場死者四人,送至醫院後因傷斃命者七人。6月1日,公共租界全體罷市。三四兩日,外人所經營的事業和有關交通事業的華人,繼之以罷工。英人調兵艦至滬,工部局宣佈戒嚴,調海軍陸戰隊和萬國義勇隊壓迫。續有被槍傷、拘捕的人。於是罷課、罷工、罷市的風潮蔓延各處。到處遊行講演,以促民衆的覺悟。提倡和英、日經濟絕交。民族運動的氣勢,一時異常蓬勃。而慘案亦即繼之而起。其中最爲重大的,要算廣東的沙基慘案。次之則是漢口同重慶的事件。

漢口事件,發生於是年6月10日。因英商大古公司的船抵岸,船員和工人衝突,工人被毆傷。明日,工人二千餘人,集隊遊行。英人調義勇隊及海軍陸戰隊,分佈租界。並於要路架設機關槍。後因羣衆擁擠,竟爾開槍掃射,死者八人,傷者數十。其時英國的兵艦,並上溯到重慶。華人聚集觀看,英人又調海軍登陸,用刺刀驅逐。死傷多人,事在7月2日。沙基慘案,則發生於6月23日。當五卅慘案消息達到廣東之後,廣東即起一種抵制運動。香港工人,都回內地。英租界的工人,亦都回廣州。這一天,廣東開市民大會。會後遊行。經過租界對岸的沙基。對岸外兵,突然開槍射擊。繼以機關槍掃射。華人死者五十,傷者百餘。此外九江、汕頭等處,還有較小的衝突。

當五卅慘案發生後,北京政府即行派員調查。英、美、法、意、比、日六國公使館,亦派委員團赴滬調查真相。交涉於6月16日,在上海開始。未幾即行破裂。九月中,公使團提出司法調查之議,要求我亦派員。經我國拒絕,但彼仍自行派員。其結果,令上海總巡捕和捕頭辭職,而略給死者家屬卹金。我國否認,外人亦遂置諸不理。直到十九年(1930年)2月,工部局徑將銀十五萬元交給死者家屬,這件事就算如此結局了。漢口方面,我國亦曾提出條件多款。其結果,則十四年(1925年)10月間,僅將先決條件簽字。英軍艦撤退,巡捕的武裝解除,太古公司在租界外的行棧碼頭撤消。英人並允賠償損失。其餘的交涉,就未有結果。重慶交涉,亦是如此。廣東一方面對英抵制最久。華人設立罷工委員會,以謀罷工工人的善後。又設立工商檢驗處,以檢查輸入的貨物。直到十五年(1926年)10月11日。乃由英人許我在海關抽收內地稅,普通貨物二點五,奢侈品加倍,以謀罷工工人的善後,而我許將工商檢查處取消。

因五卅慘案而引起的民族運動,似乎是失敗了。然而決非如此。因此慘案,而我國人的民族意識,格外發達。從此以後,民族運動就更有不斷的進展。大之則如取消不平等條約呼聲的加高,小之則如上海會審公廨的收回,以至國民軍到達長江流域後,漢口、九江、鎮江等地租界的交還,都是和五卅慘案很有關係的。

第四、國民革命直指統一

當國民黨改組後,十三年(1924年)秋間,即乘北方騷亂之際,出兵北伐。旋因段祺瑞就臨時執政職,邀請孫中山先生北上,乃又罷兵。自中山先生卒後,北方的局勢,騷亂更甚。北伐之舉,乃到底不能不實現。

中山先生北上後,國民政府以十四年(1925年)4月平東江。旋滇軍回據兵工廠,桂軍亦附和,政府遷於河南。六月初,黨軍和粵軍還攻。廣州於12日恢復。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改組政府,廢元帥,代以委員制,於7月1日成立。軍隊都改稱國民革命軍。黨軍和粵軍回攻廣州時,東江復爲叛黨所佔。十一月,再把東江打平。十二月,平定高、雷、欽、廉和瓊崖等地。廣西亦依國民政府所定《省政府組織法》,組織政府。十五年(1926年)1月,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6月5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集臨時會,通過迅速北伐案。以蔣中正爲總司令。

先是國民革命軍分爲六軍。後來廣西歸附,編爲第七軍。是時湖南紛擾,唐生智來求援,乃編爲第八軍。派四、七軍往援。7月12日,七、八兩軍克長沙。8月12日,蔣中正到長沙。於是分兵爲三:右入江西,左出荊、沙,而中路直攻武漢。24日,吳佩孚自至漢口督戰。國民革命軍北進,破敵於汀泗橋、賀勝橋。9月6日、7日兩天,連下漢陽、漢口、武昌亦被包圍——後來到10月10降伏。正面的兵進展後,左路軍亦於9月15日達到沙市。其右路軍,與蘇、皖、贛、閩、浙五省聯軍相持於江西,爭戰最爲劇烈。至11月17日,南昌陷落,江西平定。

北方的國民軍,以是年七月進甘肅。9月15日,馮玉祥遊俄歸來,抵五原,諸將仍推爲總司令。進甘肅的兵,以十一月入陝。是月杪,遂解西安之圍。至十二月初,而到達潼關。留守東江的兵,以十月入福建。至十二月而福建平定。浙江於十月間響應國民軍,不克。12月1日,北方推張作霖爲安總司令,張宗昌、孫傳芳爲副司令。孫軍撤退江北。張宗昌軍復入滬寧線。國民革命軍乃以湖南北的兵爲西路,進攻河南。出福建的兵爲東路,進浙江。江西的兵爲中路,復分江左、江右兩軍,沿江東下。東路軍以十六年(1927年)一月入杭州。分兵爲三:一沿滬杭鐵路達上海,一出平湖抵蘇州,一自宜興進常、鎮。均於二月中到達。而江左軍亦於三月初下蕪湖,江右軍於16日佔當塗。至23日,遂入南京。西路軍於五月中北上。馮玉祥亦進兵洛陽。是月末,進至鄭州、開封,兩路兵會合。

當這北伐順利時,而南方有清黨之事起。先是孫中山改組國民黨時,第三國際員,聲明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山先生許之。但其後,員,仍圖在國民黨中,擴充該黨的勢力。中山先生逝世後,第一屆執行監察委員,就有在西山開會,議決肅清共產分子的。旋在上海別組中央黨部。北伐之後,政治會議議決遷都武漢,而中央黨部,則在南昌,委員也有前赴武漢的。到3月28日,中央監察委員在上海開會,議決清共。4月7日,中央政治會議議決遷都南京。於是寧、漢之間,遂成對立之勢。直到7月15日,武漢方面,亦舉行清黨,而寧、漢合作,乃漸告成。當寧漢分裂時,北軍乘機佔揚州和浦口。曾渡江佔龍潭,給國民軍打退。其時蔣中正辭總司令之職。國民政府乃命何應欽定江北,馮玉祥下徐州。山西亦於九月間出兵攻奉,奉軍退守河北。

十七年(1928年)1月8日,蔣中正再起爲北伐軍總司令。於是分各軍爲四集團,再行北伐。四月,北伐軍下充州、泰安。5月1日,入濟南。至3日而慘案作。國民軍乃繞道攻德州,進下滄州。6月3日,張作霖出關。4日,至皇姑屯車站,遇炸身死。東三省人推張學良繼其任。至12月29日,三省通電服從國民政府。於是國民政府的統一告成。其後雖尚不免紛擾,然真正的統一,總不難於不遠的期間達到了。

第五、日本的進一步威脅

中國的統一,是帝國主義者所不利的。所以要多方阻撓。如利用我國的內爭,將借款軍械等供給一方面等都是。而其尤露骨的,則莫如十七年的五三慘案。

當十六年(1927年)5月間,國民革命軍,奠定東南,渡江北伐。當時日本政府,便有乘機干涉的意思。乃借保護僑民爲名,運兵到山東。經我政府迭次交涉,方纔撤退。十七年(1928年)4月,國民軍既克充州。日本閣議,又通過第二次出兵案。先將駐津日軍三中隊,調赴濟南。又派第六師團,從青島登岸到濟。5月3日,在濟南的日兵和我無端啓釁。我國徒手的軍民,被殺的不計其數。甚且闖入交涉公署,把特派交涉員蔡公時和職員十人、勤務兵七名,一齊殺害。中國爲避免枝節起見,即將在濟南的兵退出,只留一團駐守。而日本於初七日,又對我提出無理的要求:一、高級軍官,嚴行處分。二、和日兵對抗的軍隊,解除武裝。三、我軍離開濟南和膠濟鐵路二十里。限十二小時答覆。而又不待我答覆,於初八日,徑用大炮攻城。我守城的一團兵,奉命於10日退出。11日,日兵入城,又大肆屠戮。並且扣留車輛,截斷津浦路,強佔膠濟沿線二十里內的行政機關。

當日兵攻城之際,我政府即致電國際聯盟,請其召集理事會,籌劃處置,我願承諾國際調查或國際公斷等辦法。但是國際聯盟,並無適當的處置。日本卻又徑致《覺書》於我說:“戰爭進展到京、津,其禍亂或及滿洲之時,日政府爲維持滿洲起見,或將採取適當有效的處置。”日本此時,以爲如此一來,北伐必然停頓,即使繼續,也要經過長時間的鬥爭,日本於中取利的機會甚多。尤其兵爭延及東北時,日本可以遂其所大欲。誰知國民革命軍,依舊繞道北上。而且經此事變,我國人反有相當的覺悟,東北軍也發出息爭禦侮的通電,於六月初,竟退出關。膠東的兵,於9月1日易幟。

在天津以東的直魯軍,亦因關內外的夾擊,於九月中旬解決。日人無可如何。十月初,乃和我國開始交涉。我國提出:一、先行撤兵;二、津浦通車;三、交還膠濟沿線二十里內的行政機關;四、膠濟路沿線土匪,由中國負責肅清等項。日人不願意,交涉停頓。後來屢經波折,到十八年(1929年)3月28日,才定議:日軍於兩個月內撤退。雙方損害,則設共同委員會調查。議定之後,我方派出接收委員。日兵初定4月18至25之間撤退。旋又說膠東匪亂甚熾,坊子以東,要議展期。我政府不贊成分期接收,索性將全部展緩。直至6月5日,日方纔開始撤兵,至16日而接收完畢。

在山東一方面,日人雖未遂其阻撓北伐的野心。然而對於東三省,則還是野心勃勃,所以有十七年(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車站遇炸之事。這一次的炸彈案,佈置得很爲周密,非經多數人長時間之佈置不可。鐵路警備森嚴,其斷非張作霖的政敵或匪徒少數人所能爲,不問可知了。經這一次陰謀,更促成東北的覺悟,於是有7月1日通電服從國民政府之舉。日本又命其駐奉天的總領事勸告:易幟之事,宜觀望形勢。又派專使到奉,以弔喪爲名,勸告奉方,不宜與國民政府妥協。奉方都不聽從。三省實行易幟之後,東北一方面,收回權利的事,也逐漸進行,日人心懷忿恨,就伏下民國二十年“九一八”的禍根了。

第六、關稅自主權的收回

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