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起訖:公元前1677——前1666年。
生卒年:公元前1730——前1666年。
出生地:西河(今河南洛陽市西澠池縣境內)。
立都:西河(今河南洛陽市西澠池縣境內)。
年號:帝皋元年(乙丑,前1676)。
——————————————————————————————————————————
夏王姒皋。姓姒,名皋,又名苟,又稱昊、帝昊、後昊、昊旻、皋苟、簡苟等。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第十七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十三任王姒不降,父親是十六任王姒孔甲。
姒皋是夏王姒孔甲的長子,生於帝扃十九年(辛未,前1730),出生在國都西河(今河南洛陽市西澠池縣境內)的王宮。他雖然是在宮中長大,卻沒有繼承貴族驕奢淫逸的惡習,而是從小就胸懷大志,關心國事。他在少年時代就時常出宮到民間走訪,瞭解民情,熟悉百姓的生活。所以,他對老百姓的婚喪嫁娶,喜怒哀樂,都十分關注。
姒皋即位前歷經了三代帝王。他三歲時(辛未,前1730),夏王朝十四任王姒扃去世,十五任王姒廑即王位。夏王姒廑晚年時,姒皋纔開始入朝爲官,但並沒有得到姒廑的重用。
帝廑二十年(癸巳,前1708),十五任王姒廑也死了,姒皋的父親姒孔甲奪得了王位。這時候,姒皋已經二十多歲了,正值年輕有爲血氣方剛的年華。父王任命他爲輔政大臣,讓他輔佐自己治理國政。姒皋對父王的一些行徑很不滿意,曾多次勸諫他,但姒孔甲固執己見,一意孤行,他也無可奈何。
孔甲三十一年(甲子,前1677),他的父王姒孔甲去世,他以王長子的身份宣佈繼承帝位,改乙丑年(前1676)爲帝皋元年。
《史記,夏本紀》載:“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司馬遷認爲:由於姒孔甲亂政,天下的諸侯都逐漸叛離夏王朝,有的雖然沒有公
開反叛,但也心存異志,對夏王朝採取不卑不亢的態度。
按照前朝貫例,先王去世和新王即位時,各諸侯國都要派大臣入朝向先王弔唁和向新王祝賀,並向新王進獻禮物。而姒皋即位時,各諸侯國很少有人入朝,不要說進獻禮物,能夠派一名代表前來祝賀就已經是難能可貴了。這件事對姒皋震動極大,他立志改革弊政,勵精圖治,重新樹立起夏王朝的威信。
姒皋即位以後,首先糾正了父王執政時所做的一項錯誤決定,爲豕韋氏平反。
《今本竹書紀年》載:“(姒皋)帝即位,使豕韋氏復國”。
豕韋氏是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封地在今河南安陽市滑縣東南。因其族人善烹調,自帝少康以來一直擔當王宮中的廚師。姒孔甲執政時,因爲豕韋氏做的飯菜不合他的口味,便懷疑其居心不良,罷免了豕韋氏御廚首領的職位,並以欺君之罪進行嚴厲的制裁,滅其封國,將其族人逮捕,收爲官奴。這件事在國中造成很壞影響,許多人都爲豕韋氏抱不平。
當時身爲王子的姒皋對此事非常清楚。所以他即位後立刻下令爲豕韋氏平反,恢復其族人的自由,令其復國。姒皋的這一決定,不僅使得豕韋氏一族對他感恩戴德,同時也贏得了其它朝中大臣和貴族百姓的讚揚。
接着,姒皋又對國家的政治機構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廢除了一些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增加了一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新政策。積極鼓勵農民生產,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手工業,支持商業貿易,從而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爲了維護社會的治安和穩定,姒皋還加強了軍隊建設。他建立起一支有戰鬥力的常奮軍隊,以對付那些反叛夏王朝的諸侯和方國。
在帝孔甲統治時期,商侯子主癸的勢力已經十分強大,幾乎控制了整個北方(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和河北省南部)。野心勃勃的子主癸覬覦夏王朝已久,帝孔甲九年(前1699),他突然把國都從河北(黃河以北)的殷邑遷回到河南的谷熟(今河南商
丘市東南),鋒芒直指夏王朝。因爲谷熟位於黃河以南,更接近夏王朝的統治中心,如果發動戰爭,很容易攻城掠地,後方也能及時運送軍需物資供給前線。谷熟地處河南東部,靠近山東,江蘇、安徽等地,進可攻,退可守,是個便於用兵的戰略要地。子主癸在谷熟養兵納士,擴軍備戰,積極尋找機會準備向夏王朝發起攻擊。帝孔甲去世後,商侯子主癸以爲機會來臨,但他沒想到新王姒皋治國有道,重新贏得了民心,夏王朝的國勢復又興旺起來。他不敢輕舉妄動,只好繼續等待時機。
正當姒皋胸懷大志全力復興夏王朝的時候,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帝皋十一年(乙亥,前1666)秋天,姒皋突然得了急病,大口大口地吐血,經多方救治無效,最終病死於西河王宮。
姒皋五十四歲即王位,在位執政虛記十二年(《通鑑外紀》),卒於帝皋十一年(乙亥,前1666),終年六十五歲,死後葬在崤山南陵(又稱皋陵,今河南洛陽市洛寧縣境內)。尊號夏王皋、後皋,諡號帝皋。
…………………………………………………………………………………………………
姒皋在位年表(供參考)
公元紀年(干支)……在位時間……大事記前1676(乙丑)……元年……
前1675(丙寅)……二年……
前1674(丁卯)……三年……
前1673(戊辰)……四年……
前1672(己巳)……五年……
前1671(庚午)……六年……
前1670(辛未)……七年……
前1669(壬申)……八年……
前1668(癸酉)……九年……
前1667(甲戌)……十年……
前1666(乙亥)……十一年……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