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起訖:公元前1511—前1436年。
生卒年:公元前1541—前1436年。
出生地:鄭毫(今河南鄭州市古商城)。
立都:鄭毫(今河南鄭州市古商城)。
年號:太戊元年(辛亥,前1510)。
————————————————————————————————————————
商王子太戊,姓子,名密,號太戊,甲骨文作“大戊”。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商王朝十任王。他的祖父是商王朝五任王子太甲,父親是商王朝七任王子太庚。八任王子小甲和九任王子雍已都是他的兄長。
子密是子太庚最小的兒子,於太庚四年(前1541)出生在商都王宮。出生後第二年他的父親就病死了,他是在母親的教育下長大成人。他的母親就是子太庚最小的妃子,子太庚死時她還不滿二十歲,子太庚爲了兒子特意立遺囑不讓她殉葬。他的母親感激先王的聖德,對兒子十分嚴格,不僅教他習文練武,而且還教他如何做人,向他灌輸商王貴族的傳統道德,也向他介紹一些平民和奴隸的情況。子密後來能成爲商王朝一位比較有作爲的帝王,與母親的早期教育有着很大關係。
子密二十幾歲便成爲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軍,九任王子雍已即位後,任命他主管軍隊。後來又拜他爲相,把國家的軍政大權全都交給了他,這對他後來繼承王位打下了良好基礎。
公元前1511年,九任商王子雍已去世,子密即王位,號太戊。以辛亥年(前1510)爲太戊元年。
子太戊即位後首先對吏治進行整頓,朝中大臣有作爲的便重用,無作爲的便罷免,對那些無才無德濫竽充數的庸官一律罷官,讓他們回家去閒居。同時選舉有才能的人擔當朝中要職。他任命伊尹的兒子伊陟爲右相。伊陟是歷經太
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五朝的老臣,德高望重,有許多治國經驗,因此子太戊任命他來主理朝政。又任命臣扈爲左相,同時兼任史官,任命巫咸爲祝官,掌管宗廟祭祀禱告。其它官員也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經過子太戊的認真治理,商王朝在太戊初年政局明顯好轉,國內的混亂逐漸消除,各諸侯國也都開始按時繳納賦稅。子太戊還派軍隊征討那些曾侵擾商族邊境的夷族方國,各國見商王朝又強硬起來,便也不敢再輕意進犯了。
太戊七年(丁巳,前1504),經過了幾年對朝政的治理,政局穩定,天下太平。子太戊認爲從此便可以高枕無憂了,便放鬆了對自己的約束,也追求起享樂來。
就在這時朝廷上出現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情,王宮大殿旁竟出現了“桑谷共生”的怪異現象。子太戊非常迷信,認爲這是不祥之兆,心裡十分恐慌。
桑谷共生於朝,就是在桑樹的下面長出一棵谷樹(谷樹即楮樹,也稱構樹,與桑樹同屬桑科喬木),谷樹突破桑樹的根莖從樹幹上長出來,形成兩樹同根共生的怪現象。其實這只是自然界植物生長的一種偶然現象,並沒什麼可奇怪。可是商朝人都迷信,以爲是妖邪作怪,乃天降不祥之兆。
子太戊惶恐地詢問右相伊陟。
伊陟對他解釋說:“妖邪是不能侵犯有德之君的,只要大王能勤政修德,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任何邪惡都會遠去。”
子太戊聽信了伊陟之言,從此嚴加律己,以身作則,勤政愛民。不久,那棵“桑谷之樹”就枯死了。此後,子太戊更加敬畏上天,諸事小心謹慎,常以前朝天子爲戒,不敢貪圖安樂,辛勤理政治民,成爲一位有德之王。
太戊十一年(辛酉,前1500),子太戊命賢臣巫咸設祭,禱于山川,求告上天護佑。巫咸又作巫戊,是太戊朝的祝官(向
神鬼禱告讚辭,與神鬼勾通的官員),他是用筮占卜的創始人,是商朝有名的星佔家,後世曾出現有假託他所沒定的恆星圖。傳說他還是“鼓”的發明者。他曾著有《鹹×》、《太戊》等作品。殷墟甲骨文中稱他爲“鹹戊”。
太戊二十六年(丙子,前1485),由於商王朝政局穩定,百業復興,許多夷族方國都主動與商王朝建立外交關係。這年夏天,西戎國派使臣前來進行友好訪問,子太戊非常高興,讓大臣列隊以隆重的禮節歡迎遠方來的客人。他親自會見了來使,交談中他聽說西戎出產一種長生不老的仙藥,很感興趣,便派大臣王猛爲使,回訪西戎(古族名,國名,古代西北戎族的總稱,主要分佈在黃河上游及甘肅西北部)並尋求仙藥。《山海經,海外西經》把這件事給神話了,說帝太戊派王猛等西行,向西王母求長生不老藥。王猛等人行至丈夫國時糧盡,衣服也被樹枝刮爛了,他們就靠採摘野果充飢,剝取樹皮爲衣。說丈夫國只有男人沒有女人,每個男人都能生兩個兒子。其說雖屬蓄荒誕,但卻能有力證明,在商朝太戊時期確實和西戎國來往過。
太戊三十一年(辛巳,前1480),子太戊命費侯中衍爲車正。中衍亦稱仲衍,是戰國時秦國人的祖先。中衍的先祖是大費,大費就是伯益,又稱益。益是氏族聯盟時代少昊氏的後人,賜姓爲贏,封於費(今山東臨沂市費縣西北),故稱費侯。伯益在舜帝時任掌管山澤的官員,後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大禹選定爲接班人。大禹死後,他與禹的兒子姒啓爭位,後來被姒啓所逼,逃入深山隱居。商滅夏後,他的後人被商王重用,一直在商朝爲官。車正是夏商時期的重要官員,主要掌管車輛的製造、使用和管理。車輛是夏商時期的主要交通工具,無論平時還是戰時都極爲重要,所以當時的車正在朝中很有地位。
(本章未完,待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