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

唐代已進入官僚制的成熟期,伴隨着科舉制的形成,官員的任用考覈制度也日趨成型,各項程序和各種技術指標日趨完備,爲後世奠定了基礎。

1.官員的任用和任用方式

唐代官員的任用方式有這樣幾種,一是試,即試用。二是守,漢代的守爲試用,唐代爲實際任用。三是知,即權知某官的意思,系由皇帝親自下令委任的某些職務,往往是以他官兼任某職,但所知之職往往變成了真正負責的官職。四是行,品級高的官員,擔任與品級不相應的低品級官職謂之行。五爲帶,即以本官品之外,兼帶其他官品。六爲兼,即兼任。七爲領,與兼帶類似。八爲攝,即暫時攝理。九爲同,即等同於某官,有在本官品之上,再賞賜一級的意思。十爲判,即非該官職者,但做該官職之事。十一爲權,權知暫代的意思。此外,還有檢校,原指代理,後爲地方官加中央銜的意思。充,指特別派遣充任的意思。勾當,特派兼任的意思。斜封,指沒有經過宰相政事堂,不經正式任命,由皇帝私下委派的官。嚴格來講,斜封是不合法的。

武則天時,出於打擊反武勢力的需要,酷吏當政,鼓勵告密,官員缺額甚多,於是大肆斜封。進士、明經落選者,並鄉村蒙學教書先生大批被封以官職。中宗復辟,斜封得官者凡二百餘,有從屠戶商販而驟得高位者。

隋唐時期官員的任用都要由吏部發給任命狀,即所謂“告身”。這種制度源於南北朝中後期,到了隋唐開始定型。告身例由中書舍人起草,在專門的紙或絹帛之上填寫好,然後蓋上吏部的專用大印(武職則用兵部印),發給被任用的官員,作爲上任的憑證。唐朝中葉以後,任用制度開始腐敗,吏部往往有大量空白告身,隨時填寫人名,以備賣官之需。

跟漢朝不同,唐代所有官員的任用,權限均在中央,地方的雜佐官也由科舉出身,然後由吏部任命。唐代地方官的任期,州刺史和縣令三年一遷,雜佐官四年一遷,中央官四年一遷。

隋唐時期,官階分爲九品,每品有從正之分,自四品以下,每品的從正兩個等級,又分上下階。這樣從一品到九品,共有30個等級。九品之外的吏,也有官品,九品之內爲流內,九品之外爲流外,流外有流外勳品。從二品到九品共八等,之外還有視流外勳品,也有八等。官品是官員的品級,官職是官員實際擔當的職務,某官職一般規定有相應的品級,但並不一定非得完全相當,高品擔任低職,低品擔任高職的都有。就是說,官品相當於你的級別,而官職纔是你的實際職務。

有一位縣裡的小官,聽說2有位老婆婆會用琵琶給人算命,於是前去問自己的官運。老婆婆彈了幾下琵琶說,這個官人真是富貴命,今年得一品,明年得二品,後年得三品,更後年得四品。小官說,阿婆錯了,品少者官高,品多者官小。婆婆說,那我改一改:你今年減一品,明年減二品,後年減三品,更後年減四品,更得五六年總沒品。(張鶩:《朝野僉載》卷3)

2.官員的考覈

隋唐時期的官員考覈,已經進入標準化、程序化的軌道。

(1)考覈機構。

隋唐官員考覈機關是尚書省的吏部,由吏部尚書和侍郎親自掌握,具體負責的單位是吏部的考功司。考功司不僅負責中央各個部門和地方長官的考覈,還負責彙總檢查全國的考覈情況,將考覈資料存檔,以備官員升遷時參考。中央各個部門和地方衙門內屬員的考覈,由部門和地方長官與衙門中專門負責考覈的官員主持進行。中央高級官員的考覈,則由監察機關和皇帝親自掌握。

(2)考覈標準。

唐朝官員的考覈標準大體上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德行標準,所謂“四善”:一爲德義有聞,二爲清慎明著,三爲公平可稱,四爲恪勤匪懈。即品德好講仁義,爲官清正,斷案公正和勤於政事。還有一類是爲官的業務標準,所謂的“二十七最”,即二十七類官職的業務業績之最。從諫議、選舉、考覈、禮制、司法、軍事到地方行政、學校、稅收、倉儲,甚至醫卜星相都包括在內。當然,對於具體官員來說,其實只有一項適合於他,所以,做到“一最”,就是業務上的最高評價了。

除了以上的“四善”和“二十七最”之外,對於地方官,還有一些具體業績考覈指標,比如在任期間所轄地方增加了戶口和耕地,則考覈的時候加分進等,反之則減分降等。

(3)考覈方式。

考覈分爲大考和小考,小考每年一次,大考三至四年進行一次。大考綜合幾年的小考情況,定出官員的等級。一般來說,唐代考覈官員的時候,將“四善”和“二十七最”的標準綜合起來,將官員分爲九等:“一最四善爲上上,一最三善爲上中,一最二善爲上下,無最而有二善爲中上,無最而有一善爲中中,職事粗理,善最不聞爲中下,愛憎任情,處斷乖理爲下上,背公向私,職務廢闕爲下中,居官諂詐,貪濁有狀爲下下。”(《新唐書》卷46《百官志》)在具體操作上,各個衙門對官員進行考覈的時候,先由被考覈者自己寫出“自我鑑定”,當時叫“當年功過行能”,然後由部門負責考覈的官員,根據被考覈者的表現和他的自我鑑定3,寫出考狀(單位鑑定),由部門長官當衆宣讀,大家再進行評議。各部門長官,由上級長官考覈,中央各部和州刺史則由吏部進行考覈。

貞觀年間,桂陽縣令阮嵩怕老婆。一日在官廳會客,招女奴伴歌,他的老婆聞後披髮跣足闖了進來,進門就拔刀相向,嚇得大家作鳥獸散,阮嵩鑽進牀下久久不敢出來。後來考覈,刺史做考詞曰:婦強夫弱,內剛外柔。一妻不能止,百姓如何整肅?妻既禮教不修,夫又精神何在?考下。(張鶯:《朝野僉載》卷4)

凡是考覈被評爲中上以上等級的,每進一等,加祿一季;考覈爲中中,不加不減;凡考覈爲中下等的,每降一等,減祿一季,考下下者解職。考覈成績在吏部備案,以後的升遷降黜,都以此爲憑據。

盧承慶爲吏部尚書,主官吏考覈。有一官督運漕糧,遇到大風而損失殆盡。盧爲之考評道:“監運損糧,考中下。”然而這個官員聽了以後毫不動容,一句話申辯的話都不講。盧很佩服他的態度,遂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那人聽了以後,仍然無動於衷,了無喜色。結果盧又將評語改爲“寵辱不驚,考中上。”(劉肅:《大唐新語》卷7)

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18章 三國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18章 三國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