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李菊藕的見解

官場有很多時候是沒有秘密的,有的只是誰也不說的默契,因爲誰都不說所以就成了秘密。可惜的是,李鴻章跪請皇上撤回他監國旨意時被很多人看見了,而皇上在指責他沒有擔待時的那一句“一國宰相”也說的很大聲,所以大家也都知道了。恭送皇上南巡後的李鴻章在一片恭維聲中回到了軍機處,但明顯消息傳遞的速度要比他走的快。一隻腳才踏進軍機處的大門,就有人一臉諂媚的上前。

“李相,下官奏請京津鐵路建複線的摺子不知可否批准?”

說話的這位是天津知府,如今天津是整個華北地區最大的海運碼頭,不僅要承擔南糧北運的重任,還要承擔整個華北地區建設所需各類材料的海運中轉。而整個天津最大運力的火車卻因爲是單線,無法將越來越多的抵港物資運出去,修建複線鐵路勢在必行。

李鴻章轉頭望了天津知府一眼,卻轉而吩咐戈什哈準備馬車。天津知府見李相臉色不善只能悻悻退下但卻沒有走遠,因爲這條京津鐵路可是關係到他的政績。只要能在他的任上把這複線鐵路修好,就可以借這條鐵路帶動整個地方,且不說各類工廠,就是碼頭車站這些個地方所需要勞力就足夠養活整個天津人。老百姓有錢了天津衙門就能收到更多的稅,那就是鐵打的政績。自己可是上過大學堂培訓班的,這個道理哪能不懂。他已經打通了工部交通司的門路。甚至直隸總督張中堂的門路都疏通了,只要能拿到朝廷的批文就可以動工,要不然自己一個知府放下煩雜的事務親自進京幹嘛來了。只要有了鐵打的政績等二年後自己的任期結束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再向上挪挪了?

滿臉期待的天津知府恭候在軍機處外,不久他就看見李相乘着馬車帶着摺子向西北而去。他不明白,聖上都已經下旨由李相監國了,李相還要去請示誰?

頤和園門外,李鴻章焦躁的來回踱步。按照他的官職,本可以直驅內宮門前而他卻選擇正規朝晉,其目的就是要做給天下百官們看。自己僅僅是名義上的監國,實際監國權依然在太后手裡。這樣做有二個好處:一是向皇上向太后表忠心,即使被賦予監國大權。他李鴻章不會趁機獨攬大權。二是把自己放在兩宮太后身後,如此無論他做什麼那也就都是受了兩宮太后的懿旨。木秀與林風必催之,如今政局交替之時能不出頭還是不出頭的好呀,如果可能他甚至連總理都不想當。可誰能想的到皇上卻來這麼一手……

今天豔陽高照。溫暖的陽光撒滿大地,若非人站在陰處,還是能感覺非常暖和。巍峨的宮牆沒有擋住陽光卻擋住了來自北方的寒風,高處的氣流掠過垛牆發出微微的呼嘯,低處的氣流衝擊到城牆上只能卷帶着塵土打着旋在宮牆裡徘徊。

“吱呀――”宮門打開的那一刻,集聚在宮牆內的氣流似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一下子就撲了出來。思慮深重的李鴻章被這寒風一吹,竟不禁打了個寒顫。

“傳太后話:皇上既下旨由李總理監國。總理行監國之權便是。朝中大小事宜由總理酌情辦理,不必再請懿旨了。”傳完太后話的小卓子見李鴻章步履有些踉蹌。便上前攙扶李鴻章後陪着笑說道:“東太后還說了,若李相是來請安陪太后說說話,那太后歡迎。若是李相帶着摺子來,那就不讓進門了。”

“李相?”李鴻章自言自語卻是滿臉的苦相。自有清以來,同級漢臣大於滿臣,他是第一個;自有清以來就沒有漢人爲相,他是第一個;自有史以來就沒有臣子監國,他――還是第一個。無數個第一都撩在他的肩上,他實在抗不住呀。他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出來的重臣,他是慈禧太后藉以威懾全國的重臣。如今正是新皇鎮壓舊臣之時,卻把他架到監國宰相的位置,是信任還是捧殺?

李鴻章長嘆一聲後向小卓子抱拳拱了拱手後,一言不發的上了馬車回京。軍機處裡裡外外見李相黑着的臉,都不敢多言語。做爲監國,是有批紅權的。就在他去頤和園請旨的時間裡,在總理辦公桌上,筆墨紙硯都已準備妥當。李鴻章無語的看着桌上的陳設,打開奏摺、拿起毛筆、蘸滿濃濃的紅墨在奏摺上批了一個“準”字。

這是必竟是皇上出京的第一日,所以很多政務其實早已經決斷。之所以會拖到今日來辦,就是爲了讓監國之人通過批閱奏摺能儘快熟悉政務。正是因爲早已決斷,也可以讓監國者在今後的監國時,不致於使朝政出變過大的變化。所以諸如京津鐵路複線修築事宜,一個準字就能解決問題,可更多剛呈上的需要商榷的奏摺就沒那麼好批了。如果皇上在京或是太后監國那好辦,這些本來就是他總理權限之內,他怎麼批都可以。但現在監國的是他,一但這些摺子被退回,那就會讓人有藉口攻擊他。看着滿桌的奏摺,李鴻章揮退了軍機處所有的人後,拿起電話打給了他遠在臺灣的女兒。

夜色已深,李鴻章伸了個懶腰,酒足飯飽之後就準備在躺椅上躺一會,此時喝口熱茶可謂愜意。當侍妾端上香茗還沒喝到嘴裡,戈什哈就遞上的拜貼。

“哈哈哈――香濤能來老夫府上,實屬難得。如今正好有皇上御賜的上品龍井,不可不品呀。”因爲大家都沒穿官服,那就不是正式拜見。所以李鴻章就在自己的書房招待夜間來訪張之洞,他揮退了侍從並親自爲張之洞斟了一杯茶。

張之洞拱了拱手說了聲客氣也就在客座上坐了下來,端起茶碗細細的品了一口說了聲:“好茶。”

李鴻章微笑道:“香濤此來若要談及政務。老夫可就不奉陪了,身受皇上監國重任實在不敢尋私。若是孝達爲閒談而來,秉燭夜談亦可呀。哈哈哈――”

“閒談。自然是閒談。皇上離京一語,少荃即爲當朝宰相,下官還沒來及恭喜,失禮了呀。”說完,張之洞站了起來向李鴻章抱拳一拱手。

“皇上恩典如斯,自當報效皇上。”說完李鴻章似有若無的看着張之洞。張之洞來訪的第一時間裡李鴻章就知道他的來意。從西太后走過來的老人除了劉坤一就他們二人依然受皇上重用。此次皇上乘火車南巡,而鐵路出了直隸就是湖廣。而皇上此行帶着南洋華人,那漢陽鐵廠與漢陽兵工廠就必定是皇上巡視之地。看來張之洞也明白皇上南巡只帶岑春煊的意義了,他是怕皇上清理他的門生。故而到此來訪打聽消息來的吧。

沒想到張之洞呷了口茶卻嘆道:“李相面前老夫就開門見山的說了吧。皇上南巡不帶別人就帶岑春煊,就是爲整頓江南官場而去的。老夫爲官一身清廉,老夫故舊門生若有貪腐被查抄也是咎由自取。老夫所慮者乃是皇上親政才數月,朝中西太后一黨勢力尚在。皇上卻在此時南巡。萬一再來一次宮變。這如何是好?”

沒想到張之洞所顧慮的不是自己的門生故舊,而是朝廷大局。相比之下,李鴻章就落了下乘。李鴻章略帶愧意的站起來向張之洞施了一禮:“張公以天下爲己任,老夫自愧不如。”

“李相過謙了。”張之洞起身回了一禮:“下官有些話想問,若有不妥還請李相見諒。”

李鴻章坐直後正色道:“請張中堂直言。”

“自甲午以來,朝局多變。先是皇上借甲午之勝初掌朝權,後不足一年西太后發動宮變訓政。老夫以爲,皇上本有反抗之實力卻甘願讓太后訓政。其意就是不想朝局震動。然太后訓政不足五月,沙俄悍然入侵大清。皇上再借對俄大勝。更以炮轟建國門徹底主政朝堂。如今朝局初定,正在收攏人心打壓政敵之時,皇上卻在此時離京南巡,這不是給後黨機會嘛。一但西太后找準機會重新訓政,那皇上就沒有外敵的藉口,只能帶兵打回京城,到那時整個大清就是人心惶惶,有分裂之憂。老夫聽得皇上欲南巡,多次上折呈情勸諫皇上,可皇上一句留中不發便再無下文。少荃就沒有這個顧慮嗎?”張之洞說的有些急,而他確實也急。皇上今日纔出京,以世鐸就進頤和園給西太后請安,這太不正常了。

李鴻章一聽,反而笑道:“如果香濤擔心的是這個,那實在毫無必要。”

“李相有何高見?”

“高見沒有,到是有些淺見。香濤豈不見無論是太后訓政也好,還是皇上親政也罷,這裡面都有一個前提――軍權。”李鴻章看着有些詫異的張之洞,李鴻章便詳詳細細的說給他聽,必竟政局上多一位朋友總比多一位敵人好,更何況是這麼一位重臣。

沒錯就是軍隊,凡是掌權者第一步需要掌握的就是軍隊。慈禧之所以能從同治朝垂簾聽政到光緒二十年,就是因爲她的手中有着中國最強的軍隊――淮軍。俗話說的好呀,沒有軍權的皇帝說話連屁都不是一個。而慈禧最終失去政權的起因也就是因爲光緒掌握了軍權。

當光緒帶着自己的兩師軍隊在田莊臺大戰日本並戰勝之後,有大義在身的光緒就自然而然開始主政朝堂。然而太后再次發動訓政,也是藉着甘軍董福祥的軍力纔有發動的底氣。當初董福祥的甘軍是藏在西山,有銳健營爲他們打掩護。再看看現在北京城內外,還有能藏的下一支軍隊的地方嗎?

張之洞想想也對,但卻轉而說道:“此時不同於乙未年,那時必竟皇上在京。如果皇上已將西太后一黨全部遷回奉天,再行南巡之舉尚可。可如今這些人全部還在京,而皇上僅僅也是免了官職,他們定不甘心。一但他們藉口皇上南巡而勸說太后接管監國之權,那將如何是好?”

“哼。本相奉旨監國,就有監查天下之權,這些人一無軍權二無大義,在朝堂上更無實權,他們憑什麼訓政。本相可不是泥捏……”原本底氣十足的話突然停下來,李鴻章緊盯着張之洞看了一會才緩緩的說道:“原來張中堂正真不放心的是我呀――”

張之洞起身施了一禮:“爲社稷慮,不得不出此下策,還請李相海涵下官冒昧之舉。說實話,一但李相自願將監國之權交託於西太后,而皇上此刻又遠在江南,我大清恐有南北分裂之憂。”

“不可能,即便老夫請出西太后監國,老夫可以肯定太后旨意出不了京城,甚至出不了紫禁城。”

“西太后有故吏門生衆多且大多都在京城,加上你這個監國宰相的支持,完全可以架空皇上。老夫一直以爲,皇上在政權未固之時南巡,實在是大爲失策。”

“誰說皇上皇權末固。”李鴻章拿起桌上的指揮棒說:“老夫看皇上的皇權無比穩固的很呀。”然後重重的點在牆上地圖中的北京城的位置上。

自李鴻章見過參謀本部作戰室後就深深的愛上了那裡,無論是清日之戰還是清俄之戰,李鴻章最喜歡的就是站在高臺上手持指揮棒“指點江山”。所以他在家中書房中也掛上地圖、裝備了指揮棒。而張之洞也順着這根指揮棒在李鴻章的解釋下這才明白,即便是李鴻章投靠西太后,也對皇權毫無威脅。

東北、兩江那都是皇上心腹嫡系人馬,無論皇上身在何處,這兩地只可能聽從皇上旨意,這從太后訓政期間兩江總督嚴復敢公然扣下朝廷的稅銀就可以看出。而張之洞所領之直隸,且不說公然反對,但有今天這一問,至少說明對西太后陽奉陰違是肯定的。即使湖廣總督大張旗鼓支持太后,但有了張之洞的態度在前,以張之洞多年在湖廣爲官的底蘊來說,湖廣總督也只能是自己叫喚,張之洞對此深表贊同。更何況獨立師主力駐守漢口,又一團兵馬駐守長沙,湖廣早就被皇上牢牢的看住了。身爲雲貴川之地的總督總兵的趙家兄弟也皆是皇上指派,不說支持皇上,中立是可以肯定的。而兩廣有皇上親自坐鎮,黑旗軍劉永福必定爲皇上護駕。臺灣遠在海外,只要派艦隊一封鎖,臺灣想鬧也鬧不起來。至於閩浙,上有兩江後有海軍,他能鬧那去。

唯有這甘陝之地,皇上雖從未派出官員進入甘陝,但看看皇上如何安排軍隊的。北方內蒙有第二師,向南有湖廣的獨立師,西面青海新疆的聶士成第六師已經超過二萬人。只要甘陝有變,三支軍隊一起壓來,何人能擋?東面有兩江嚴復和你香濤的直隸,甘陝動亂就是取死之道。唯有這西藏,可朝廷什麼時候真正管過西藏呢?

“說到底,西太后錯就錯在當年讓皇上建新軍。不然,西太后不至於如此呀。”李鴻章放下指揮棒,最後總結道:“別看皇上漫不經心,其則早已大權在握了。”

張之洞詫異的看着李鴻章,因爲就在皇上南巡的前一天,兩人還一起叩宮奏請皇上暫停南巡事宜。這才一日爲何態度變化如此之大:“不愧是宰相,下官佩服。”

李鴻章有些慚愧的說道:“老夫所言其實都是小女的見解。你是知道的,小女菊藕與皇上私交甚密。”(未完待續。。)

第286章 海陸之爭第172章 震驚第175章 日本瘋了第279章 不安的心第43章 誰是誰的無間道第73章 巧合第15章 調教三傑第157章 態度第39章 李鴻章的心思第297章 柔情蜜意第183章 羣鬥第218章 捷報頻傳第280章 皇帝遇刺第184章 衝突第124章 商販的戰爭第276章 決不讓英雄在九泉下流淚第271章 用國貨,強國防第406章 戰鬥的意志第276章 決不讓英雄在九泉下流淚第91章 軍官培訓班第413章 北方戰事第300章 四十五章 美西戰爭第230章 回京的猶豫第415章 勝利的歸屬第169章 憂慮第131章 鹿死誰手第126章 急轉直下第423章 騎兵的戰爭第276章 決不讓英雄在九泉下流淚第47章 開學之日第176章 自己造軍艦第56章 錢的來源第9章 新軍新學第36章 教育與品牌第395章 老謀深算第361章 北方攻略第300章 一十章 最後的等待第300章 四十三章 菲律賓改名叫呂宋第204章 參謀本部擴大會議第43章 誰是誰的無間道第171章 我是中國人第202章 大事小事第300章 零六章 怨念第143章 哭泣的江田島第92章 血滴子第417章 鄧尼金的憂慮第417章 鄧尼金的憂慮第165章 工業浪潮第263章 進京面聖第140章 戰爭還沒有結束第3章 各懷心思第395章 老謀深算第393章 隱秘之事第156章 不變的姓氏叫中國第65章 新年快樂第62章 賣多少錢呢第291章 “我沒有來晚吧?”第300章 一十八章 不留後患第100章 一潰千里第124章 商販的戰爭第128章 傷員第25章 第一次交鋒第153章 烤肉的味道第294章 祖宗成法第291章 相對無言第279章 不安的心第300章 二十章 烽火日本第300章 一十七章 勝利的喜悅第295章 瘋狂的尼古拉二世第384章 瘋狗艦隊第126章 急轉直下第117章 戰場練兵第369章 “喏”第59章 時代的差距第421章 天火妖嬈第368章 亡清序曲第126章 急轉直下第134章 偷襲第300章 三十四章 日本的結局第256章 大清變樣了第97章 太平洋艦隊第169章 憂慮第237章 發給德皇的電報第154章 利益的糾結第23章 柳暗花明第374章 回京第231章 山海關上的決定第405章 重炮的轟鳴第255章 對荷蘭宣戰第218章 捷報頻傳第391章 開國大典第399章 豆芽引發的悲劇第45章 海軍準備第300章 三十八章 祭天的背後第384章 瘋狗艦隊第289章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第241章 海狼初現第358章 洪門致公堂第75章 殺人放火時第96章 戰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