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第139章 竟然還可以這樣?

bookmark

第139章 竟然還可以這樣?

大禮堂第一排座位,靠中間的位置,坐着一個戴着黑框眼鏡的老人。

他安靜地看着李牧在臺上的演講,臉上沒有表露出太多的情緒。

而這個時候,旁邊有個人問向他:“張教授,你覺得李牧這是打算做什麼?”

“我不知道,安靜看就好了,不要想太多。”

“孿生素數猜想很難,但是這也並不代表它就永遠無法被解決掉。”

“就像是冰雹猜想。”

老人面色平靜。

旁邊的人點了點頭,“說的也是。”

老人又說了一句:“當然,如果從伽羅瓦域展開討論的話,也確實是一個有意思的角度。”

旁邊那人點點頭:“確實,我已經很久沒有研究過孿生素數猜想了,而李牧的這個角度,也的確給我帶來了一些靈感。”

對於這句話,老人就沒有迴應了,保持着沉默的同時,目光盯着李某正在書寫的黑板。

如果有對數學界各種名人比較瞭解的,便能夠很快的認出來,這個老人,正是當初在孿生素數猜想上做出了巨大突破的張一唐先生。

張一唐這一生可謂是坎坷不斷,但所謂大器晚成,指的也就是他這樣的人。

早年的他當可謂是天才,在1978年就進入了上京大學數學學院,本科畢業後,師從潘成彪,攻讀碩士,之後又在當時校長的推薦下赴米留學。

然而這赴米留學的經歷,使得他半輩子的人生都沒有起色。

因爲博士生導師的緣故,最終在畢業後導致他沒能拿到導師推薦信,也因此沒有相關的學術單位願意接受他。

以至於他在之後做過外賣員,在汽車旅館打過零工,住過地下室,流浪過,也漂泊過。

但在同時他也始終沒有放棄過對數學的研究,最終於2013年完成了對孿生素數猜想的巨大突破。

他當時的論文投給了《數學年刊》,而數學年刊的平均收稿時間爲兩年,但他的論文由於十分的嚴謹,以至於《數學年刊》的審稿專家在三個星期內就決定採納他的那篇論文。

這樣的速度,創下了《數學年刊》創刊以來一百三十年來論文接收的最快速度。

當然,也正因爲此,孿生素數猜想不僅成爲了他的代名詞,他平時也都十分關注孿生素數猜想的進度。

於是李牧的這場報告,他完全沒有缺席。

李牧在之前成功證明了冰雹猜想,而現在的他又將自己的目標朝向了孿生素數猜想,張一唐很想知道他能不能再次創造一個奇蹟。

如果能成,也算是了結了他的一個心願——那就是在有生之年看見孿生素數猜想的解決。

因爲他想知道自己當初想出來的方法,能否在不斷的改進下,最終解決掉孿生素數猜想。

如果最終是其他的方法,那麼他會爲數學界而欣慰,不同思想所綻放出的火花,最終通向了同一個目標,是數學最大的魅力,正如那句話所言,條條大路通羅馬。

當然,如果最終是以他的方法爲基礎而證明出來的,他也會爲之高興,因爲這代表他當初的方法,擁有着無限的潛力。

……

與此同時,第三排的座位上,同樣還有幾個青年數學家靜靜地看着李牧的講述。

“老雲,你怎麼看?”忽然一個人轉頭看向旁邊的人。

“我坐着看。”

被叫做老雲的人回答了一聲。

他叫雲偉,是華國青年數學家中成就最高的人之一。

曾經拿到過拉馬努金獎、科學突破獎,被國內的人們稱之爲雲神。

而坐在他旁邊的幾個人也不簡單,都來自於京大數學黃金一代。

祝文、許楊等等,曾經都是在國內被冠以“神”字的存在。

而和雲偉說話的人,就是祝文。

聽到雲偉的回答,他無奈地說道:“我是問你覺得伽羅瓦域這個想法怎麼樣。”

雲偉沉默半晌,而後說道:“應該會是一個充滿特色的新方法。”

“不過我在這上面研究的並不多,我不好作出評價。”

“但伱們要知道這位已經證明了冰雹猜想,他的想法,誰知道呢?”

祝文沉默了下來。

比起李牧,他們的年齡都要大了一輪。

看見國內又出現瞭如此年輕的天才,他們的內心充滿着別樣的感慨。

……

觀衆席上的人們想法各異,有的期待,有的慨嘆。

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到臺上的李牧。

第一塊小黑板已經被他寫滿了。

然後他開始在第二塊小黑板上繼續進行推導。

口中的講述也絲毫沒有停下。

但與此同時,仍然處於終極超頻狀態下的腦海計算機,卻又同時在繼續推演着。

推演着他剛纔發現的驚喜。

正是這個驚喜,讓他在演講開始之前停頓了將近20秒。

至於這個驚喜,則是比證明孿生素數猜想要更進一步的成果。

讓他的心中感到澎湃不已。

當然,他所感到的澎湃來自於這更進一步的驚喜,而場下的聽衆們所感受到的澎湃,卻來自於他當前所寫的東西。

第二面黑板再度寫完,至此,臺上的兩個小黑板都寫完了。

而坐在第一排的張一唐,卻已經把身子都給坐直了起來。

“他的這個方法……這個方法……還可以這樣寫?”

旁邊的人見到他的表現,不由問道:“張教授,怎麼了?”

但張一唐並沒有回答,他在腦海中不斷地根據着李牧所寫出來的內容進行着下面的推導,但是卻無奈地發現,以他的能力往後面繼續,推了五步之後就推不下去了。

他急需知道李牧要怎麼推導下去。

但臺上的李牧,此時好像黑板不夠用了?

他剛想招呼旁邊的工作人員再去推幾個小黑板上去,不過已經有人比他先一波喊了。

邱成桐說道:“再去拿幾個黑板上去,趕快的。”

現場的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學生志願者,見到這位大佬說話,那當然沒什麼猶豫的,直接就趕快就跑進了後臺,又拖了兩個小黑板上來。

連正行看到這皺了皺眉,自家的學生,被這個姓邱的給指揮了。

不過看到臺上李牧所寫的東西,他還是放棄了糾結。

他看得出來,李牧已經寫到了關鍵點。

而果然如他所預料的那樣,當李牧繼續在兩塊新黑板上面開始寫起來後,短短不到10步之內,第一排許多的數學家當即就睜大了眼睛。

“這……”

他們都喃喃出聲。

而張一唐的身體忽然就鬆懈了下來,重新靠在了座位靠背上。

“果然是驚喜啊……”

(本章完)

298.第297章 歡迎回國231.第230章 傑森雷頓的鼎力支持第47章 薩納克和德利涅290.第289章 邀請函208.第207章 半場開香檳?316.第315章 辦刊69.第69章 定製培養方案267.第266章 他還真搞出了什麼名堂出來?第10章 我的姓就倒過來寫138.第138章 終極超頻帶來的意外驚喜86.第86章 飛機上的考拉茲猜想91.第91章 項目組例會第61章 校長也來了第38章 該作者名下共有八篇論文發表230.第229章 診斷學的鉅作,拯救手術!198.第197章 金斯利韋爾240.第239章 結束153.第153章 震撼的報告題目,你來真的?【216.第215章 一英鎊的房子281.第280章 心動,《時代週刊》的採訪第44章 學期結束107.第107章 誰問你了?【五更求訂閱】111.第111章 萬人計劃申請123.第123章 真幫導師評上院士了?75.第75章 長龍真找上來了222.第221章 輝瑞的動向,流體力學的血管分156.更新和加更說明117.第117章 四篇論文,化學界的深水炸彈【135.第135章 京大偶遇文火華255.第254章 超導材料技術詳解245.第244章 植物人的可能148.第148章 打雜掃地的305.第304章 國家機密技術260.第259章 爲李牧而延長的國際數學家大會113.第113章 這一點也不好理解!191.第190章 簡單地解決一個數學問題213.第212章 咱弟弟真厲害!第15章 都是學渣160.第159章 你真的對生物沒有一點了解?136.第136章 報告正式開始108.第108章 鉅額獎勵276.第275章 你對商業談判有沒有了解啊247.第246章 震驚的效果第16章 早知道就不問了!274.第273章 社死的李如雨,合成常溫超導體319.第318章 轟20狩天計劃118.第118章 諾獎得主的震驚311.第310章 我一直都有空243.第242章 拜耳的邀請128.第128章 十佳畢業生286.第285章 意識與腦海計算機,選址確定第27章 吃驚的袁思平273.第272章 他是計算機嗎?166.第165章 震驚的高能物理所第49章 牧神69.第69章 定製培養方案第44章 學期結束128.第128章 十佳畢業生87.第87章 報告有目標了79.第79章 這真幾把炫酷(求首訂!)260.第259章 爲李牧而延長的國際數學家大會270.第269章 物理是經驗主義,所以李牧是對第19章 定個小目標,先拿個滿分234.第233章 兩個好消息139.第139章 竟然還可以這樣?300.第299章 面試開始78.第78章 我願意試一試(求首訂!)144.第144章 世界數學界:我們需要英文版本第8章 Hilbert空間中變分不等式問題的自適應第28章 哥,剛纔教室人多,我給您跪了280.第279章 我拿了獎,你就啥都聽我的?300.第299章 面試開始186.第185章 揭示多維的存在!280.第279章 我拿了獎,你就啥都聽我的?317.第316章 這是特麼的神蹟222.第221章 輝瑞的動向,流體力學的血管分150.第150章 熱度漸大第18章 給李牧一個完美的大學生涯122.第122章 一個課題,四篇頂刊【五更求訂119.第119章 去研究數學吧,化學家們227.第226章 最適合研究流體的空間:李氏空136.第136章 報告正式開始第8章 Hilbert空間中變分不等式問題的自適應第15章 都是學渣第63章 火爆的反應159.第158章 獲獎!柯爾數論獎【4k5字】255.第254章 超導材料技術詳解第61章 校長也來了193.第192章 將圓法和篩法進行結合?第30章 直接給我說要什麼結果吧232.第231章 異鄉的新年,好吃不過餃子304.第303章 我把桌子給吃了第57章 鄭道光的想通219.第218章 高中母校的邀請167.第166章 粒子物理界震動,對標準模型的223.第222章 奢侈的研究187.第186章 第三個奇蹟年!我把LHC給吃了76.第76章 蘇剛親自上門第60章 兩位院長掐架310.第309章 各國反響,固體鋰電池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