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八章 地盤交換

三九八章 地盤交換

會議還在進行。

蔣中正說:“他們的祖籍還在,未來至少還是留有一支族人在那裡。以後還可以祭祖。但回去發展可能是不行了。估計陳賡會有限制。只要開採、墾荒、工廠限制住,應該就沒有人呆得下去了。”

張羣說:“我去找于右任說說看,爭取在政治委員會上,他能夠贊同。”

張靜江說:“你、我一起吧。上一次我找他,是諮詢我的事情。這次我還是要回訪一下好。”

蔣中正說:“嗯。你們倆去,看看他有些什麼條件,你們倆商量就定下來吧。我不想在這上面在花時間。”

兩個人受命,去找于右任。于右任家裡還有不少陝西籍的學生,主要是國軍中黃埔軍官,這些軍官都是于右任推薦來上黃埔的。一期的大哥們都在部隊,這些都是7期8期的學生。

這些學生也是于右任找來。隨便了解一下同鄉的看法,聽聽意見的。結果是羣情激奮,大家吵鬧不已。

二張到來,他們才安靜下來。紛紛要告辭。

但是張羣說:“你們留下來,別吱聲。國家大事還輪不到你們討論。留在這裡,以後做個見證就行了。”

張靜江說:“右任老弟,這次我來看看你,有什麼話你就說。我們也是正式拜訪你,收集你的意見。”

于右任說:“靜江兄,你和嶽軍來,我是很高興的。只是這不是一個高興的事情。你的三姑爺治理刀客,竟然釜底抽薪,趕出陝南、關中幾百萬人。這是中國的人口大遷移啊。”

張羣說:“這件事情是功在千秋。但與強令庸無關。我們不決定的事情,強令庸是無法做到的。現在我們就討論我們的意見。”

于右任說:“好吧。我的心痛啊。唉,問題還是要解決啊。功在千秋,那就是大家的事情,不能我們一省遭損失。”

張靜江說:“陝西人有什麼條件麼?這可是你們遷移受災人口,難道還有條件?”

于右任說:“我們劃出陝南地盤,就得補償。這與遷走關中的人口是兩碼事。我們需要一些地盤補償划走的地盤。陝州,現在的陝縣、靈寶、湖鄉三縣;還有中條山南麓,黃河北岸的蒲阪、芮城、平陸、謝州幾縣,這些虢(郭)國的故地。應該從河南省劃給陝西。本來陝州就是一箇中界線。陝州之陝地,是殷商的中央之地,不是鄭國之地。陝西歸周公姬旦,陝東歸召公姬奭(音:事)。陝州屬於中央。分陝而治。”

張靜江搖頭說:“好好的你們怎麼琢磨起河南的地盤。洛州和陝州,歷來都是河南的地盤。”

張羣說:“洛州是河南的不錯,但陝州歷來是戰場,有爭議的地區。桃林縣(靈寶)的函谷關,本來是進陝西的咽喉,因爲隸屬關係,咽喉後來變成了潼關。陝州是中央皇家的,不屬洛州的召公。”

于右任說:“嶽軍歷史要好於靜江兄。和嶽軍的家鄉成都府一樣。成都府是一城中間爲線,設置成都和華陽兩縣衙,線東屬於華陽縣、線西屬於成都縣。劃線分治,這條線上一個府衙,兩縣衙,何等熱鬧?我們陝西也該拿回陝州之地了。陝州本來是虢國,後來屬於晉國。三家分晉屬於魏國,秦朝滅魏國,爲秦朝的弘農郡,治所就是靈寶,那時候叫桃林縣。”

張靜江看着地圖說:“閿鄉縣大概就是你說的湖鄉縣,盧氏縣你們不要;但是要河東的芮城、平陸縣,虢國故地。實際上你們就是要陝州這個黃河要塞兩岸之地。”

于右任說:“是的。實際上關中秦川八百里走廊,就是在陝州三門峽終止了,進入太行大山。以後的地域,如澠池縣等等,屬於鄭國等周朝核心區域。我們這次不涉及這些傳統的鄭地。”

張靜江說:“陝西人對三門峽附近的興趣怎麼這麼大?歷史上就爭來爭去,就是戰略防守價值麼?”

于右任說:“就是渭河和黃河上游的爭奪,經濟利益也很重要。這裡是重要的渡口區。西虢在寶雞,渭河上游,東虢在鄭州滎陽,後來屬於鄭國。陝州 ,三門峽則是虢國的腹地,也是秦國爭奪的要津,茅津渡。”

張羣說:“那現在也沒有什麼意義了。茅津渡作用也主要是對山西、河南有作用。陝西不該有這個想法,難道你們還想控制山西?”

于右任說:“嘿嘿,說的好難聽啊。除了茅津渡,這裡也是黃河的峽口。渭河進了黃河,難道就沒有陝西什麼事兒?我們陝西關中活該憋死在秦嶺深處。我們要出頭啊。圍棋裡不是要爭出頭麼?是非全是因爲要出頭啊!有了這一段虢國的黃河,我們就可以直接與河南、山西打交道。不用受潼關限制。”

張靜江琢磨地圖說:“黃河七渡,磧口渡、禹門渡、蒲津渡、吳王渡、風陵渡、大禹渡、茅津渡。茅津渡還是要留給河南豫西。陸平縣也留給山西。這樣的話,三省就可以互通了。”

張羣說:“這樣陝州就必須一線二分,靈寶、湖州縣歸陝西,陝縣西邊歸陝西;陝縣東邊歸河南。三門峽還在河南境內。這個線在哪裡,我們再研究。”

于右任說:“黃河北岸的陸平也兩分,渡口部分留給山西就可以了。”

張靜江沒有說什麼,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補償了陝西?

二張去找蔣中正彙報。

蔣正中召集幾個軍事大員也參與討論。蔣夫人也覺得有必要聽一聽,張靜江同意,蔣中正也無辦法。

大家聽張羣介紹了一些情況,覺得於右任說的合理,至少要補給陝西一塊。

張羣說:“涉及到的蒲州府,領永濟、臨晉、虞鄉、榮河、萬泉、猗氏等縣,治所在永濟縣境的蒲州老城。現在已經廢州、府、道,各縣直接屬於省。山西現在要求各縣自治,自己結盟成州、府。顯然這是推行縣治爲基礎了,州府作爲上級,都是協調的虛治,不是實際的權利。我們不能用行政院的名義劃撥。況且山西省名義上屬於北方政府。陸平縣、謝縣、安邑(運城)等河東道各縣,也是自治的狀態。所以我們只能劃撥陝州各縣給陝西省。山西的事情,陝西儘量吸引山西河東道各縣,加入陝西。”

蔣中正說:“山西的事情,也會有變化。我們多多觀察就是了。紅軍在中條山、呂梁山駐防,山西的小軍閥不敢公然佔地盤。陝西是否能夠得到蒲州、謝州河東道各縣,看他們自己的本事吧。這些歷史上不是晉國傳統核心地區。而是虢國、虞國之地,所以,陝西還是有機會的。還要看他們的能力。”

張靜江說:“我們還要考慮河南省的感受。他們劃出陝州府、南陽府之地,也會有要求的。”

蔣中正說:“這些地方都是西北軍的,他們內部的事情,我們不用幹涉。只是政府下達一個命令就行了。後面的事情,河南與陝西交涉吧。馮煥章會協調的。我們把楚西先治理好。”

張羣看着地圖說:“河南划走兩個府的地盤,其餘地盤還是很大。南到信陽府之地,中間的洛陽、新鄭、平頂山、舞陽等核心區,還有安陽等豫北地區。省裡管轄範圍還是太大。”

張靜江說:“中國的省,太大了。除了當軍閥有好處,看不出對治理有什麼幫助。應該恢復郡、縣的體制。”

蔣夫人說:“我猜,令庸的意思,希望縣治爲基礎。上面的事情,就看縣怎麼選擇。所以山西的事情,很有意義。我們這樣劃來劃去的根本沒有意義。”

蔣中正說:“你說的很好。尤其是能夠推測令庸的意圖。但是,我們這樣劃來劃去沒有什麼意義麼?治理的事情,你還沒有入門。”

蔣夫人知道自己雖然說的對,卻讓蔣中正在大家面前下不了臺。她說:“我說的隨意了。我關心的是救災的事情。其實這麼劃,對陝西災民的安排還是很有意義。陝州的原居民不願意居住的話,安排他們內遷吧。騰出給災民的物資和房子。”

張靜江說:“這也是一個問題,有些河南人不願意陝西人來做主,會反對的。”

蔣中正說:“那裡也有災情報告。他們現在也顧不上這些,給他們糧食就可以了。另外當地官員也不一定換掉,也就是一個名義。就是夫人說的,沒有什麼意義。”

張靜江笑到:“我們做的,其實很多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也沒有辦法,平衡嗎!令庸總是在一線,沒有意義的他是不做的。但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走了兩個多月了。”

夫人說:“我見到他了。比原來健康了。也長高了一些。”

蔣中正說:“最近我也要出去看看。先到洛陽,再到陝州。這次靜江、嶽軍在家主持救災,我帶着參謀部出去考察一下,很長時間沒有到戰場視察了。我們也要做些準備,萬一北方不行了,我們還得拼最後的家底。我去看看,心裡好有個數。”

一直沒有說話的何應欽很高興。他也想出去考察一下地形和紅軍的防區。

五四七章 民國多思想第1章 被綁票的富紳少爺五四四章 再生緣五二二章 工業基礎二二九章 大世界娛樂場二二零章 南苑歷史情仇一九九章 個人價值和紅軍四五六章 離開上海一九三章 姐妹三五四章 實用而輕型外交風格四五一章 增海洋發展三四八章 綏芬河也要打三五二章 公使團第10章 下南洋六三六章 地面談武器六〇五章 紅軍先鋒三六四章 據潼關而小天下三九二章 秦嶺山系一六二章 規劃湘西二八四章 北地知識的傳遞一四六章 本原二一九章 掃除危機一三四章 蘇門答臘旅行二二一章 近看義和團第20章 南昌藥廠七一九章 平和六四四章 大國強兵三二六章 中國是唯一例外一五一章 合作五〇四章 現代大儒一九零章 兼聽則明一九四章 江湖牌號五三一章 要救濟的社會五〇二章 西北軍隊四八四章 還是要統一六四一章 不寬容四八四章 還是要統一百一二章 凱茜開心五六五章 誰是正義的六八六章 現實力學二九三章 何謂遊戲二八五章 穿過阿爾山二八二章 蒙古的柔和力量七〇二章 不識曾國藩五四五章 再次面對四五二章 調理金融六十九章 張馮會面五九六章 思想的空洞五三二章 民國衛生體系四五八章 民國會計師四零二章 匪情爲之頓九十八章 徐永昌回晉四七二章 消除內部張力第30章 張治中留在紅黨三三七章 談笑說兵五二六章 還是要革命第50章 總督和主教五八一章 平實才有力一七二章 開慧校董六五三章 中國創造六五一章 合成軍隊一七四章 文武之道七十五章 危機過去五九七章 挑戰智商三六一章 大風起兮歸故鄉五五九章 工業西進二三九章 民國銀行更本色二六六章 純正蘇維埃一三一章 石油與蘇門答臘第55章 紅黨清理二二四章 人生要面對的經歷一七四章 文武之道三六六章 鼎之輕重四一二章 騾幫女當家六五五章 思想重鎮第64章 長江鳳鳴七〇五章 征戰克魯倫河一二三章 紅六軍團對陣豫西豪強三七九章 經營秦川四八二章 居延海的槍聲六七六章 上海再革命三四三章 傳教帝國主義一三四章 蘇門答臘旅行三七三章 移民和人種五七九章 思路拓展二六四章 北人如何看土地五六七章 破繭而出五三七章 是否重整一七二章 開慧校董四四二章 公共服務五八七章 信用模式四六五章 資源保護三五九章 蒙古喀爾喀邊境駐防四一零章 不要發展第57章 罷工風雲二一八章 老帥砥定思路二三九章 民國銀行更本色七一五章 相持四九七章 武裝自衛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