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裡面之前我們還是考慮種馬鈴薯的,考慮着人多,到時候搶起來,麻煩……”
鄭宇成沒有聽出謝凱話裡面的揶揄。
“誰告訴你們蘇聯人喜歡種馬鈴薯的?他們在蘇聯馬鈴薯估計都快吃吐了!那是因爲糧食供應緊張,配給不足,所以他們才種馬鈴薯,用以補貼家裡糧食不足!”謝凱很嚴肅地告訴鄭宇成。
汪貴林跟旁邊的孫玉成都是瞪大了眼睛。
他們以爲,蘇聯人是對馬鈴薯有着天生的熱愛。
馬鈴薯種植起來,藤蔓長起來,看着也是不錯的,何況下面的馬鈴薯還是可以吃的。能做菜,能當主食填飽肚子。
“之前也沒人給咱說,當初我問鄭權,他說蘇聯人很多都在院子種馬鈴薯……”鄭宇成一臉委屈地辯解,“而且基地不少人也說當年在蘇聯留學的時候,蘇聯人喜歡種馬鈴薯。”
整這麼大個烏龍,鄭宇成確實不好意思。
太掉他鄭主任的面子了。
堂堂一個擁有十多萬幹部職工的企業曾經的最高負責人,居然如此沒有見識。
“蘇聯國內的情況跟我們國內前些年沒有改革開放時候的情況比較相似,只不過過程跟咱們反着來的……”謝凱歎了口氣,這不能怪鄭宇成,之前國內根本就不多瞭解蘇聯這些情況。
“改革開放前,國家經濟發展很慢,隨着改革持續推進,國內糧食增產迅猛,各種供應越來越充足,物資也變得豐富起來;蘇聯則因爲經濟結構單一,所有重心都向軍事工業爲主的重工業領域傾斜,輕工業發展很差,從而影響整個國內民生供給系統,當他們經濟越來越困難的時候,物資供給更匱乏,要不然他們能對我們國內的輕工業產品需求那麼龐大?”
對於這個,隨着國內越來越瞭解國際情況,以後很多人都會知道的。
蘇聯的工業發展,偏科了。
以重工業爲主,輕工業幾乎很少投入。
而中國改革開放,則是從輕工業開始,先讓全國人吃飽穿暖,有錢了,逐步發展重工業。
“很多技術員,工資並不高,加上很多生孩子又比較多,在生產計劃因爲經濟困難大幅度削減下,拿到手的工資跟獎金更少,根本沒法養活一家人……爲了填飽一家人肚子,纔在院子裡種馬鈴薯。咱們基地當初供應不充足時,這一片也不是有很多人種馬鈴薯等作物嘛。”
“咱們基地那有幾家人種這東西?”鄭宇成反駁着謝凱的話。
謝凱直接撇嘴,這老傢伙真當自己記性不好?
從小在基地長大,而且基地周圍到處都是他們的天然遊樂場,自然清楚這裡是否種過馬鈴薯。
以前種的人不多,即使全國供應都緊張時,基地裡的供應也沒有太差,即使因爲國內生產能力差,如同糖、單車、收音機什麼的曾經無法保障供應,糧食什麼的從來沒缺過的。
以前有人在這片種馬鈴薯,或許是爲了打發時間。
謝凱這幫子基地的子弟,從小就在這一片玩兒,只要馬鈴薯長出來有拇指大小,就會偷偷從沙子裡把馬鈴薯刨出來,躲到隱蔽的地方烤馬鈴薯吃……
這是謝凱這幫人兒時最大的樂趣之一。
基地原本也打算在這片種植馬鈴薯的,可惜,就因爲當年謝凱他們禍害得太厲害,後來作罷了。
私人種植的,更是到後來沒有了,種了連馬鈴薯種都無法回收,誰還有心思種?
“確實,要是讓他們看到院子裡種上馬鈴薯,誤認爲咱們物資供應不充足,解釋起來就麻煩了。”孫玉成看着鄭宇成,啥話都沒法說。
事情是鄭宇成的意思。
老主任的面子,是不能落的。
他可不是謝凱,當着人都能跟鄭宇成對陣。
“要不,讓人連夜剷掉,換上其他花草樹木,或者乾脆留下土地讓他們自己種?”鄭宇成也回味過來。
還真不能讓蘇聯人誤會這邊供應緊張,跟蘇聯國內一樣。
蘇聯人之所以願意來,就因爲想要更好的生活。
在莫斯科吃馬鈴薯,背井離鄉不遠萬里到了中國,依然天天靠馬鈴薯填飽肚子,這能行?
“來不及了,先這樣吧!到時候多讓他們吃吃馬鈴薯燒牛肉,說不定就喜歡上了。”謝凱懶得跟這沒見識的老傢伙廢話。
在別的事情,鄭宇成精明得如同老狐狸。
可這些小事兒,卻經常出問題。
幾人小區裡溜達了一圈,環境跟基礎配套設施非常不錯,包括別墅裡的各種裝飾,都符合蘇聯人的生活習慣。
甚至在這些別墅裡的書房中,還裝了不少俄語的書籍。
這些都是黃金髮那暴發戶收回來的。
謝凱讓人選了一批運回來。
“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等那些技術員們到來,實驗室跟空缺的工作崗位都等着他們呢……”鄭宇成見謝凱沒有揶揄他,又開始嘚瑟起來了。
光禿禿的山上,都是被他們種上了很多的植物,看起來也不再荒涼。
“我們有足夠的翻譯嗎?”謝凱最擔心的是這個。
國內俄語翻譯人才缺乏非常嚴重。
基地招的不少,需求量也大。
“每個蘇聯技術員都配備一名翻譯不現實,每個車間配備幾名,或則崗位人員多的配備一名翻譯,還是可以解決的。這些翻譯不需要像技術資料翻譯那樣高,只要把大體意思表達清楚,就沒問題。何況咱們基地不少技術人員是懂俄語的……”
孫玉成也知道現在全國都缺俄語翻譯的事實。
別人缺,基地不缺。
整個基地裡除了新修的房子,變化並不是很大。
小區前面不遠處那片原來是屬於分配不到房子,家庭人口有比較多,利用石頭跟泥土建設的院子,依然存在着。
莫齊的家,已經不住這邊了。
現在這些房子都空着。
不過,基地在這邊新修了一座幼兒園,蘇式結構,看起來如同城堡一樣,唯獨顏色不是紅色,而是跟整個基地一樣的顏色——黃褐色。
“這裡成了整個基地的幼兒園,幾年前就變成了雙語教學,俄語跟咱們漢語。讓蘇聯小朋友能無障礙跟咱們基地的孩子交流……”
鄭宇成在這事上很得瑟。
謝凱沒理會他,所謂的雙語,都時扯淡。
當他進了幼兒園後,聽到老師居然用俄語跟漢語帶孩子玩遊戲,很多小孩甚至可以用簡單的俄語交流,謝凱才明白,鄭宇成這事兒還真不是吹牛,比起外面那些打着雙語教學騙學費的幼兒園靠譜太多了。
“咱基地啥時候開始推廣俄語了?”
謝凱還真不知道這事情。
至少他以前上幼兒園時基地的幼兒園老師是沒有這水平的。
他兒子莫齊不願意送回基地上學,畢竟他們都很少時候在基地,自然不瞭解基地的情況。
“幾年前咱缺乏俄語翻譯的專業人才開始。招聘來的蘇聯技術員以後要在咱們基地生活,不僅他們要學漢語,咱們也要學俄語不是?不是說學外語是二十一世紀必備技能?國家領導都說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鄭宇成教訓着謝凱,“年輕人,要上進,要學習,眼光要放長遠……”
這些都是以前謝凱說他的,現在說出來,不過是還給謝凱。
“高考外語可是英語!”
“沒事,俄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進小學同樣要學。以後咱們基地出去的孩子,至少會兩門外語!比起你這種懂一堆外語的,還是差點……”汪貴林一臉笑意。
謝凱突然開始爲這些基地子弟們默哀了。
遇到一些不務正業,不去琢磨發展基地,琢磨培養接班人的基地領導,真的不是好事兒。
“咱們小學比外面多了幾門課,英語、俄語,漢語那是根本,更不能少!高考也有俄語這些小語種的外語考試,誰告訴你必須考英語?再說了,咱們跟很多學校有合作,你當初不是說過跟蘇聯人合作是長期的?”
基地在這方面確實走在了全國前面。
整個基地引進的技術資料都是來自蘇聯,而不是歐美。
俄語翻譯也是基地最缺的。
隨着大量蘇聯技術人員到來,也需要基地裡的人掌握俄語,要不然,交流是問題。
“幼兒園裡不僅承擔孩子的教育,晚上也是基地的外語培訓夜校,很多技術人員晚上在裡面學習簡單的俄語,全部都是免費。想從蘇聯技術人員口中把他們的技術跟經驗掏出來,不會他們的語言是不行的。所以除了非常專業的地方,基地不少人都能跟蘇聯人用俄語日常交流……”
汪貴林把這些情況向謝凱做了介紹。
果然,薑還是老的辣。
謝凱根本就沒想過這些問題,一心想着到外面去找需要的翻譯人才。
挖人挖習慣了,沒想過自己培養……
基地裡成精的管理者們,從最開始就謀劃這事,並且教育從娃娃抓起。
大人學習沒動力?
在基地不存在的。
要想升職加薪?
沒問題,各種考試啊。
“小學裡的孩子對俄語掌握得更熟練,不僅會說還會寫,這纔是基地以後發展的根本!實在不行,跟着蘇聯技術人員當學徒,也不是問題。”
孫玉成同樣是一臉笑容。
要從蘇聯人身上掏經驗,先得學會他們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