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副標題:恥辱啊恥辱
………………………………
“此處最大敏感詞同志曾經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而領導十月革命的列寧同志卻說,皮卡迪利大街上的爆炸聲,喚醒了全世界殖民地人民!
以上是他在7月25日《真理報》頭版上發表了親自撰寫署名文章的第一句。
實際上,7月24日當天和之後的幾天(因爲時差關係有所不同),全世界各大報紙都在用大篇幅來報導‘723大事件’。
有趣的是,不管英國本地還是其他國家地區的報紙,標題都和“SHAME”有關。
英國以外的報紙都幸災樂禍地稱‘723大事件’是大英帝國的恥辱,有的乾脆引用了林徽音女士說的‘SHAME ON YOU’作爲通欄標題。
甚至就連當時英國的盟國日本,他們的新聞界也好像忘記了皇太子被綁架的事情,三大綜合性對開報紙《讀賣新聞》、《朝日新聞》和《每日新聞》都不約而同地以“恥”這一個字作爲頭版頭條的標題。
其他國家亦是如此。慕尼黑當時一家不起眼的小報——《人民觀察家報》上面刊登着一篇,由當時一位不起眼的小人物寫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裡面作者更是對大英帝國大加嘲諷。
而此人正是希特勒。他因爲這起事件對中國人民產生了強烈的好感。所以等他上臺之後一度還希望撿起滿清政府曾經倡導過的“德美中大三角同盟”。
不過他派到中國的軍事顧問團的幾任團長給他潑了好幾盆冷水,他們告訴希特勒,中國士兵在補充了充足的營養和進行了足夠的訓練之後應該會很出色,但是中國人的統帥卻地是一個很大很大很大的‘嗶’。他這才轉而尋求和日本方面的合作。
墨索里尼也在他的《意大利人民報》上發表了類似的文章,不過相比希特勒,這位法西斯領袖的用詞要客氣一點。
在全世界範圍內,對‘723大事件’報導最爲詳盡的無疑是紐約的《世界報》。
靠着美國第一新聞報業世家普利策家族的後起之秀——艾瑪-普利策女士在現場的第一手採訪,這份差點被擠出紐約四大報的報紙枯木逢春,一躍成爲美國發行量最大,也是最具有國際聲譽的報紙,甚至沒有之一。
因吹斯聽的是,英國本地的那些報紙,比如《泰晤士報》、《衛報》和《每日電訊報》等等報紙也用了‘SHAME’這個詞彙。
當然他們不是批判本國殖民政策,而是大張旗鼓……也許用歇斯底里更加準確一點,這些報紙把蘇格蘭場和此時的警察總監霍爾伍德爵士罵得體無完膚。
雖然他們的言辭十分激烈,甚至有人身攻擊的嫌疑,不過倫敦警察廳確實應該被責備。
首先,蘇格蘭場本來就有保護皇室成員和內閣高官的責任。
而在這起事件中,不提日本公使館的安保工作,威爾士親王和兩位內閣成員被輕鬆地綁架了。
其次,現場指揮官霍爾伍德爵士在此期間的表現拙劣到讓人無言。
他和他的警察們就像是被劫持者牽着鼻子的牛,不但讓朱槿軍團發表了那篇重要聲明,而且這些劫持者居然非常輕鬆地在蘇格蘭場的眼皮子底下從下水道溜走了。
因爲綁架者們釋放了大量的人質,又炸燬了日本公使館內部通道,等到倫敦警察發現地下室那個坑洞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兩、三小時。朱槿軍團早就逃之夭夭了。
最後,英國輿論界對大英帝國的整個警察體系發出了質疑。
因爲當7月24日剛剛過去,愛爾蘭共和軍就對外發布了公開聲明,兩位皇太子殿下居然已經落到了他們手中,而且此時已經抵達了愛爾蘭!
也就是說,7月23日的綁架行動剛剛發生的時候,威爾士親王和迪宮親王就被轉移了。後來朱槿軍團乾的那些事情只不過是轉移視線的煙霧彈而已。
這還說明了,朱槿軍團和愛爾蘭共和軍之間有着深入的聯繫,甚至有可能是一幫人。因爲事後兩位皇太子殿下都聲稱,他們在綁架者當中看到了白種人。
但是不管綁架者是中國人還是愛爾蘭人,他們已經在英國建立了一個秘密的地下網絡。這個網絡不但能支持他們發動‘723大事件’,也能幫助他們輕易轉移走兩個大活人。
這怎能不讓英國人相信英國警察的工作和能力呢?
這怎能不讓英國人擔心自己國家和個人的安全呢?
這怎能不讓英國人覺得此次事件是本國的一大恥辱呢?
當然,這種不信任感也針對此時執政的喬治-勞合自由黨聯合政府,難怪勞合首相當年就黯然下臺了。(筆者注:本來這一屆政府是1922年解散的。)
接替他的首相職位是保守黨的安德魯-伯納爾-勞,勞首相出生於加拿大,他是英國曆史上唯一一位不在英倫三島內出生的首相,
而自由黨由此一蹶不振,就連工黨在議會中的席次也要大大超過它。
我們中國報界對於‘723大事件’的報導因爲受限於通訊手段,所以消息全都來自北京政府外交部。
這大概是民國曆史上政府和新聞界合作最爲愉快的一次。
時任外交總長的顏惠慶不愧是專業的外交人士,他意識到對於政府來說,把矛頭轉向英國比日本要更爲有利。
事後的發展正如他所料,此次事件引發的學生運動雖然暫時沒有平息下去,市面上再次有了‘抵制日貨’的聲音,但是主要訴求已經從‘還我青島’擴大到了‘收復租界’。這倒是讓中日兩國的關係稍稍緩和了下來。
而在這些報導中,兩個中國人名字頻繁被提及。一位自然代朱槿軍團發聲的林徽音小姐。除了英國以外的報紙都把她成爲最美麗的東方女性。
而另一位則是連同兩位皇太子殿下也到了愛爾蘭的袁燕倏先生。
此時《改造》雜誌已經發表了他的《鄉村教師》,再加上他之前的那一部《妻妾成羣》,這兩部小說讓尚未歸國的他有了‘白話文小說第一人’的名頭……”
——節選自《723大事件中的全世界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