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輕工業發展

軍政分離的第三步是將工業體系劃分到政府管轄下,將立國以來建立的大大小小企業的性質變更爲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實行政府與國民共同持股經營的模式,國家佔據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業股份,剩餘股份由王室、企業員工和有功將士三方按照貢獻大小分配。

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使民衆養成君主即國家的習慣性認識,加上李明遠帶領華工起義以來做出的諸多貢獻,因此,在企業股份分配上,政府官員和軍隊高級軍官都同意李明遠佔據較多的股份。

李明遠是一國君主,國家大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在國有企業中佔據多少股份並不是他重點關心的事,不過,作爲南里奧格蘭的最高元首,李明遠需要爲手下官員、將士做出表率,如果他本人不願意佔有企業股份,下面的官員和軍官、士兵們在功勞遠低於李明遠的情況下,更不好意思伸手討厭股份。

最後在各方討論和協商過後,按照統一標準,國家在每個工廠中戰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李明遠代表王室佔百分之十的股份,軍隊有功將領和國防軍部隊佔據百分之二十的股份,政府官員佔據百分之五的股份,企業員工獲得最後百分之十的股份。

國有企業的控制權在政府手中,軍隊和官員手中握有的股份由李明末代爲行使責任,所以,企業股份結構雖然發生了變化,國內大大小小企業的控制權仍然牢牢掌控在李明遠手中。

國內人口資源不足,集中有限力量發展工業和國民經濟是李明遠制定的基本方針,在梳理清楚軍政分離的三個大方面後,李明遠趁着離開前的幾日時間,重新投入繁忙的工作中。

軍事將領、政府官員職能分離以及組建新的學校交給了劉樸和趙延等人負責,而工業方面,則是由李明遠親自過問。

三天時間裡,來自一份份工廠的生產數據記錄擺滿了桌面,而在忙碌了三天後,李明遠總算對南里奧格蘭的工業發展狀況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紡織業是與國民生活最緊密相關的一個行業,也是華人社會幾千年來最具優勢的行業之一。在工業革命之前,紡織業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生產效率低下,導致一些精緻的絲質產品價格高昂,而隨着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以英國爲首的列強國家運用新的生產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規模,在倫敦,一座座工廠中堆滿了生產出來的紡織品,然後由蒸汽貨輪裝載運送到萬里之外的遠東地區,傾銷到絲綢發源地的中原大陸。

受到英國廉價紡織產品的排擠,大陸蘇、鬆、常等地傳統的手工紡織作坊紛紛破產,許許多多的紡織女工淪落到街頭賣身的地步,而收穫廣大商品市場的大英帝國則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強大。

紡織業是一個低技術含量的行業,同時也是關係到國民生活和國家穩定的重要行業。

在英國打開大陸市場、全面傾銷紡織品的時期,距離並不遙遠的海的另一邊,日本國開始實行維新改革運動,國家自上而下頒佈改革法令,通過制定對本國紡織業有利的政策支持本土紡織業的發展。

維新初期,日本國內主要靠出來原材料和食品、茶葉等農業產物獲取外貿利潤。

在1866年到1868年的出口佔比來看,1866年時,食品和原料共佔56%,紡織品佔比25%,到1868年,食品和原料共佔50%,紡織品佔比35%。

維新變法的最初困難階段,日本利用出口紡織品獲得的利潤爲進行工業化積累了第一筆資金,爲日後日本經濟崛起奠定了基礎。

不可否認,日本的維新變法有着進步的一面,它使日本擺脫了落後的農業國,將一介小國發展成與西方列強並立的東亞大國。

南里奧格蘭建國初期的情況比日本更險惡,因此,在工業發展方面,李明遠採取了比日本更激進的措施,日本在維新變法初期,紡織業主要依靠政府制定扶持政策,而生產方面則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進行人工生產,直到維新變法十多年後,1880年左右纔開始引進紡織機械進行產業化生產,而在南里奧格蘭,因爲李明遠多了後世的見識,紡織行業一開始就走的是工業化發展的道路。

紡織業從原料到成品包括原棉-紡線-織布、染布四個環節構成,四個環節中除了採集原料需要人工操作,紡線、織布、染布三個主要環節都由機器完成。

在南里奧格蘭的農業基地河套縣(佩洛塔斯),收購上來的棉花、亞麻、羊毛、羊駝毛等原材料被運送到靠海的紡織廠內,然後原料經過紡織機、織布機、印花機、染布機等一系列紡織機械的加工處理變成嶄新的布料,最後出廠的布料一部分作爲軍裝原料運送到製衣廠,趕製成黑色或者灰色的軍裝,而另一部分則直接通過一家家新開業的商棧賣給普通的華人。

李明遠購置包括紡織機械在內的工業器械花費了超過一百噸的黃金,不過花費的黃金沒有白費,僅紡織業一項,幾家包含整套紡織機械的紡織廠在經過試生產後,迅速轉入繁忙的正式生產狀態,來自軍隊高達十萬件軍裝的訂單使紡織廠迎來生產的第一個高峰期,而進行工業化生產,產品價格大幅降低後,河套縣的紡織工業基地不僅收穫普通華人的大規模訂單,連作爲盟友的巴拉圭人都開始向紡織廠購買布料。

河套紡織廠是南里奧格蘭國內最火熱的行業,軍隊、國內華人和巴拉圭人的訂單使紡織廠一開工就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而作爲商業交易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大量的布店、成衣店應運而生,一些退役或者殘疾的老兵從政府處獲得支持,利用延遲付賬的方式從紡織廠進購布料,然後再通過店面賣給普通華人,而除了那些退役華人士兵開設的布衣店,縣城裡更多的是新移民的華商們開設的店鋪,他們憑藉敏銳的嗅覺和大膽冒險的特性移民到南里奧格蘭,然後將積攢的身家投入到最火熱的紡織行業。

新移民的華商投入到紡織業是李明遠樂於看到的現象,對於那些開設布衣店的商人,政府雖然沒有像對待退役士兵那樣給予先進貨後付款的優待,但是在稅收方面,政府也做出許多減免,減少了他們經營商棧的成本。

紡織業的繁榮不僅給新移民的華商們帶來了可管的利益,對於與紡織業息息相關的畜牧業和經濟種植業也有很大影響。

衆所周知,紡織業的原材料是葛、麻、棉花、動物皮毛、蠶絲等,在中原地區,麻是普通百姓衣物的最主要原材料,而南美洲因爲地理位置的影響,主要的紡織原材料是棉花和動物皮毛。

歐洲殖民者抵達美洲後,帶來了亞麻等植物,使得當地的經濟植物種類發生了變化,但是卻沒有改變棉花作爲紡織業主要原材料的地位。和南美洲其他地方一樣,南里奧格蘭同樣以棉花作爲紡織的主要原料,在靠近烏拉圭的南部平原地區,種植着大量的棉花,河套紡織廠的紡織原材料也是就近從附近農田中獲得。

以棉花爲原料製作生產出來的布匹質量要高於亞麻,因此,李明遠並未改變南里奧格蘭的經濟農業結構,只是派人從大陸和歐洲等地引進一些其他類別的經濟植物,使國內的經濟農業結構更加全面。

桑樹養蠶是華夏聞名世界的一項優勢農業,而南里奧格蘭氣候環境與江南地區相同,十分適合作爲發展養蠶業的基地,因此,李明遠在交代孫彬的任務中就有從大陸引進桑樹、蠶蟲以及江南破產的紡織女工等部分。

經濟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華人農民的經濟收入,而一些原本沒有種植經濟作物或者只種植很少部分經濟作物的退役士兵們,在紡織業發展的帶動下也開始在自家田地裡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

退役的華人士兵和分到土地的華工們都擁有大面積的土地,特別是經歷遠征後退役的華人士兵,分到幾百畝土地後,大部分土地因爲人力不足不得不空置下來,幾十畝耕種的土地也因爲種植的水稻、大豆過多,收割起來十分耗費力氣。所以和種植經濟作物的收益兩相比較過後,越來越多的退役士兵選擇騰出一部分精力種植經濟作物,而小米等莊稼則按照政府提倡的人均耕種面積種植。

因爲紡織業的影響,國內的農業順着經濟農業和傳統農業相結合的方向發展,而作爲提供動物皮毛的畜牧業則朝着另一個方向發展。

由於巴西、阿根廷等國的經濟封鎖,南里奧格蘭的馬匹、牛羊等牲畜數量在初期一直不高,後來,政府在與美國人就華工引進達成協議後,很快又達成了引進牲畜的協議。

這次交易是南里奧格蘭進行的最大一場牲畜引進交易,根據協議內容,南里奧格蘭以低於市價一成的價格從美國一次性購買兩萬匹公馬,四萬匹母馬,一萬頭公牛,四萬五千頭母牛,七萬頭綿羊,還有十萬頭低價處理的野生水牛。

野生水牛馴服難度大,南里奧格蘭方面原本沒有購買野牛的想法,不過聽到美國人開的價格後,南里奧格蘭方面的負責人王有田動心了:一頭野牛的價格僅爲水牛價格的十分之一。

美國人開出的價格很低,王有田聽到後迅速向李明遠報告,在得到同意後,又增加了購買十萬頭野牛的協議。

要說美國人爲什麼會低價處理這批野水水牛,李明遠剛開始還不明白,後來向王有田仔細詢問後才弄清楚,原來美國人在建設太平洋鐵路時,鐵路公司組織公司成員捕獲了上百萬頭野牛,其中除了作爲食物被工人吃掉和病死的外,到鐵路修建完成,還有十多萬頭野牛沒有處理掉,因此纔想着低價賣給南里奧格蘭方面。

野牛雖然不能用來耕田,不過僅是把這批野牛作爲肉牛宰殺,獲得收益也超過從美國人手裡購買的價格,而且野牛不僅能夠食用,還可以用來與水牛配種,生出來馴化的下一代水牛。

和美國人的交易進行的比較順利,到1869年十月,購買的牲畜已經全部到達南里奧格蘭,而且一些在運輸過程中受傷的牲畜也進行了有效利用,被李明遠指示食品加工廠製作成罐頭供應部隊食用。

在牲畜養殖上面發展起來的食品加工業是與經濟農業不同的一個方面,養殖的牲畜除了皮毛作爲原材料供應紡織廠外,牲畜本身的肉類則可以製作成罐頭保存起來。

食品保存在保鮮技術發展起來後便不再是限制人們食用的制約,使用鐵質罐頭將容易腐爛的肉製品保存起來更是降低了肉類的價格,使普通百姓也能購吃的起肉類。

南里奧格蘭位於潘帕斯大平原之上,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爲食品加工行業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而對於罐頭類食品,在李明遠指導下,加工廠不僅製做出各式肉類罐頭,水果、食用醬、蔬菜等方面也開發出許多新產品。

從美國購買的牛羊等牲畜主要用於農業發展,可以供給普通百姓食用的肉類並不多,肉類罐頭在開始階段主要供應部隊食用,因此,食品加工廠最初生產的產品主要是蔬菜和水果罐頭。

不能經常吃到肉類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不過購買一罐價格不高的蔬菜、水果類罐頭,第一次嚐到特殊加工後的食品罐頭滋味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沒有像紡織工業那般火爆,作爲新事物的食品罐頭剛開始只是在小範圍內流傳,後來吃過食品罐頭的滋味後,更多的華人選擇購買第二次,隨着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食品罐頭,原本新鮮的食物成了普通人日常必備的食用品,食品加工行業也在不經意間融入到普通華人中間。

第三百一十六章 政變 中第一百七十九章 大戰下第四百二十章 社會保障第四十三章 城門迎接第十二章 成立大刀隊第四百五十二章 恩卡納西翁 中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二百二十一章 精武會與留學生第四百二十八章 德國人第一章 南美華工第二百三十七章 德國軍官代表團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二個十年計劃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洋局定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足第四百四十九章 戰前第二百零四章 延遲的南洋消息第四百四十章 裝甲戰艦時代來臨第四百四十八章 航運業 完第二百二十二章 軍艦一第四百五十七章 比亞里卡第二百零九章 洪春魁 完第四十四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四十章 夜謀第二百九月四章 客棧第二十八章 莫延多援軍投降第一百三十九章 工業佈局第三百二十一章 和談成功,戰爭結束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四百七十章 亞松森 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鳥糞戰爭爆發第七十六章 衝突第三百六十九章 端倪第一百一十六章 安置華人士兵第三百二十七章 宋卡二第四百五十四章 恩卡納西翁 完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口翻倍第二百零五章 去宗教化第二百八十五章 灘頭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相見一第八十九章 接見信使第二百一十九章 教育發展第一百三十一章 和談完成,初步安定第二百九十六章 新舊交替的時代 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洪門二第九十五章 戰事進行中第五十四章 狩獵第四十三章 城門迎接第四百七十章 亞松森 二第八十六章 進攻失利第四百三十二章 巴西帝國 上第一百章 烏拉圭戰局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四百六十三章 美國介入第二百二十一章 精武會與留學生第四百四十六章 失孤幼童移民第四百三十九章 巴拉圭危局 續第三百八十五章 風華正茂第三百三十八章 父子三代入伍第三百八十七章 世交之家第三十七章 發現山洞第一百七十章 招攬華人武裝第四百六十五章 應對第二百七十章 影響第四百六十三章 美國介入第二百五十章 殖民地交易上第二百一十五章 1878年第八十章 印第安人得救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靈萱第七十五章 遭遇玻利維亞土著第四百五十五章 強盜的邏輯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永福歸順第二百一十七章 李文彩第三百七十八章 無煙火藥第四百五十八章 比亞里卡 下第二百六十八章 聖菲第四十章 夜謀第三百二十四章 南洋勢力收縮第二百九十九 搖搖欲墜的帝國第七十九章 俘虜逃跑第一百四十一章 機器設備類別第二百一十六章 1878年二第八十九章 接見信使第二百五十五章 太平島第二十三章 佯攻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靈萱第二百二十四章 軍艦二第三百零四章 基斯馬尤三第十一章 狙擊比試第三十八章 發現寶藏第四百零三章 提前安排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礦場到手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六十二章 出手第四百一十一章 英國政策轉變 二第五十六章 城外第二百二十六章 接收軍艦第三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三百六十八章 太平降將 下第四章零五章 蘭芳、宋卡發展情況第二百九十七章 官員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