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和老百姓急躁,希望在最短的時間裡發展起來,追上世界水平,也爲個人贏得財富,雖然並不是什麼好心態,但從大環境上來講,這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窮了這麼多年,苦了這麼多年,落後了這麼多年,即便是建國之後,實際上也被髮達國家蔑視了這麼多年,加上近百年來,近代史屢屢被列強欺負,中國從上到下,有憋着一股勁,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沖天而起。
理解歸理解,可是落在實踐之中,這股勁在很多情況下,使得不是地方,用歪了。
中國人聰明,但是這種聰明,很多時候體現在小聰明上,不願意踏踏實實的投入,沉下心來研發,而是走小路、抄捷徑,看起來數據是上去了,可是底子並沒有強多少。
“創新是企業進步的動力之一,也是企業不斷提升自我深度和水準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們有一些企業,號稱所謂的高科技、研發,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這一次潘覺來開炮了,舉了幾個例子。
從96年開始,國內流行一股高科技風,衆多所謂的高科技企業紛紛崛起,但是這些企業,大多都在做一件事:買國外的零配件組裝,然後貼上自己的牌子。
這在最初當然是不可避免的,從抄襲到原創,本就是一個過程,但是從這些企業的年報裡可以看到,研發經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他們最擅長的,是不停的推出各種各樣和產品本身性能並沒有關係的噱頭。
甚至有高科技企業領導直言,做企業,就應該貸款、收購、兼併、上市、出售,這樣滾雪球,比做企業本身更賺錢。
而這麼宣傳的那家企業,儼然是中關村目前知名度最高的一家所謂IT企業。
大前研一也舉了幾個例子。
他是日本人,而日本和中國的合作,在家電領域最多。
96年,中國國產冰箱的龍頭科龍集團創始人曾經講過,‘如果在我們有生之年不能製造出一臺百分之百的國產冰箱,我們這代人愧對後人’。
90年代開始,大批國產冰箱、彩電等家電企業紛紛冒頭,涌現出諸如海爾、長虹等等一系列知名的民族品牌,花了大價錢從國外進口生產線和技術,這些企業也紛紛在發達國家建立了‘前沿技術中心’。
事實呢,大前研一去實地調查過,講得好聽點,叫做絕大多數,講的比較符合事實,是他所見到的全部所謂的‘海外中心’,全部是用來炒作的題材,不但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符合國際標準的實驗室,大多數甚至都壓根沒有買地租地,更不要提破土動工了。
有幾家倒是乾脆,直接給國外的一些實驗室捐了點錢,然後在實驗室的牌子上,加上某企業的名字。
最搞笑的一家,明明是做電視機的,卻給一家大學的生化實驗室捐錢,原因倒也簡單,這家大學的生化實驗室再沒有資金注入,就要撐不下去被取消了,而這家實驗室的名字,翻譯成中文,有兩個詞聽起來和電視有關:清晰、色彩……
這是一家眼科實驗室。
還有目前中國已經號稱有着世界最大生產量,最先進生產技術的洗衣機、電視行業。
這些行業所謂的研發、創新又是什麼樣子呢?
某行業領頭羊企業,得到了一個金錢無法買到的‘重要市場信息’,某地農民用洗衣機洗地瓜,結果地瓜泥巴太多,水排不出去,於是集中科研力量,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終於研發出了新一代地瓜洗衣機。
這個創新就是:加了一條更粗的排水管。洗衣服用細的,洗地瓜用粗的。
之後,還推出了一系列‘先進’產品,比如‘打酥油洗衣機’、‘洗小龍蝦洗衣機’、‘攪拌飼料洗衣機’。
這些近乎魔幻現實的存在,恰恰是當前中國衆多企業,甚至是一線企業的科研成果。
至於電視機行業,也好不到哪裡去,這個行業是改革開放之後,國家花了大力氣、大經濟,引進了國際最先進的生產線,給了衆多政策引進扶植起來的,彩電,在中國的地位,已經堪比自行車,自行車、電視機,這兩項產品,已經成爲了中國的招牌。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行業的確做出了一些成績,比如讓昂貴的電視,走進了千家萬戶。
但是同樣存在技術研發的重大缺陷,比如什麼吹得很熱的數碼景深彩電,實際上就是把彩電技術的原理,翻譯成了中文而已。
至於其他,比如空調加了一張十塊錢的活性碳薄膜,成本不到一塊錢,就號稱是‘本世紀重大突破’;在冰箱裡注入一些除臭的藥劑,就打出‘無菌冰箱’的招牌,宣傳進入了綠色時代……
等等一系列,在專家看來,不說是詐騙,至少也是黑色幽默的行爲,這這麼明目張膽肆無忌憚的頻繁的發生在中國頂級的企業身上。
而如果真的去研究這些企業的報表,會發現,他們真正投入在研發上的經費,少的可憐,基本上都不到公關費用、市場費用的零頭。
“這已經不是能不能成爲偉大企業的問題,而是一個企業,在未來失去了政策保護之後,與外部企業競爭,能不能存活下來的問題。”大前研一說。
作爲一個老外,他這些話說出來,多少是有些傷人的,而且把中國目前好幾家頂尖的民族企業都點了名。
主持人臉色微微有些尷尬,看向潘覺。
“當然了,我們也應該看到,發展中必然帶來問題,我們經歷的,都是之前中國從未經歷過的變革,那麼也必然存在實踐中的偏差,這是可以理解的,大前老師說這些,我想和我們中國人民的心理是一樣的,希望中國能有屬於自己的優秀民族企業。”
大前研一是不是這麼想的,沒人知道,但是全中國的老百姓,的的確確希望有這樣的民族企業,爲中國人揚眉吐氣。
前不久,有一則新聞,首都某商店進了一批日本空調,結果發現使用中存在衆多小毛病,人家日本工程師來檢修之後,卻沒有找到任何問題,最後給出了一個答案:是首都的空氣質量太差,影響了空調的正常運行。
這讓看到這則新聞的中國人都氣不打一處來。
可是能怎麼辦呢?
誰讓我們技術不行,檢測不出問題在哪?誰讓我們在電器行業,是日本人的小學徒,技不如人呢?
“做企業,必須能沉得下氣,不追求眼前的短暫利潤,有長遠的目光和宏大的格局。在中國呢,我也看到了一些企業,擁有這樣的品質。”
熱點訪談是一檔電視節目,雖然不是娛樂節目,但本質山還是‘節目’。
所有的節目,包括後世所謂的真優秀、現場秀等等,都是有它的大致劇本和大綱,在這檔節目開播之前,大前研一、潘覺還有主持人,就已經各自有自己的立場,安排好了談話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