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 登陸

蘇軍的“先南後北”作戰計劃執行得十分順利,當蘇聯紅軍揮師百萬,進入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的時候,德軍居然只能臨時調出幾十萬人進行抵抗。

經過數年來的戰鬥,德軍的坦克部隊基本上已經所剩無幾,但蘇聯坦克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到了1944年1月,蘇軍紅軍已經裝備了上萬輛t-44坦克,t-54坦克的裝備數量也已經達到一千輛以上,而is系列重型坦克、su-152等自行火炮的數量在德軍面前也有壓倒性的數量優勢。

德軍雖然列裝了虎王坦克、獵豹坦克殲擊車、獵虎驅逐戰車等反坦克利器,但因爲生產成本太貴,工廠遭到轟炸等種種因素,使他們的坦克產量受到了限制。

這區區幾百只“動物”(虎王坦克、獵豹坦克殲擊車、獵虎等驅逐戰車都是以動物命名),面對着數以萬計的蘇聯坦克,根本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由於德國新型坦克的數量較少,而且體型較大,很容易會成爲蘇聯坦克、攻擊機、轟炸機的目標,往往一出現就會遭到蘇聯飛機的狂轟濫炸,或者遭到三四輛蘇聯坦克的圍攻。

德國的虎王坦克雖然在裝甲、火力上都佔優勢,但面對着數量較多,而且火力、裝甲也不差的蘇軍坦克,無論是虎王坦克還是獵豹坦克殲擊車都會被打成廢鐵。

而且,因爲缺乏材料的緣故,德國坦克的裝甲生產質量較差,防護力大打折扣,有時厚達185mm的虎王坦克正面裝甲居然能被蘇軍坦克輕易擊穿。

在蘇聯飛機、坦克、火炮、士兵數量均佔優勢的情況下,德軍只能且戰且退。雖然蘇軍進入德國境內之後遇到了德軍頑強的抵抗,但最終還是憑着兵力、裝備和制空權優勢,順利拿下了慕尼黑、紐倫堡和奧格斯堡這三座德國工業重鎮。

隨後,進入巴伐利亞的蘇聯紅軍兵分兩路,一路向西進攻以奪取德國南部工業重鎮斯圖加特和卡爾斯魯厄,另一路則聯同捷克境內的蘇軍一起向北推進,目標直指埃爾夫特、德累斯頓、萊比錫這三座重要城市,並且威脅柏林德軍的南翼。

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只好從法國調集兵力,將駐守法德軍的近半兵力調回本土,填補德國本土大片地區的空檔,避免蘇軍輕易佔領德國本土。

剩餘的德軍則駐紮在法國北部海岸線和巴黎、里昂等重要城市,防範盟軍的登陸。萬一盟軍登陸成功,而德軍無力防守,希特勒將會下令駐法德軍摧毀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城市,然後撤回阿登山區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防守。

駐守意大利的納粹德軍則按兵不動,因爲他們一走,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權就會被盟軍和意大利共產黨游擊隊聯合消滅,到時盟軍佔領整個意大利之後,就能夠從意大利的皮埃蒙德和利古里亞地區進入法國南部,然後一路北上,從法國進攻德國本土。

這樣他們就不需要在法國北部發起登陸戰了,直接從意大利殺進法國,然後從法國殺進德國不就行了嗎?希特勒不會讓盟軍這麼幹的。

即便如此,軸心國軍隊依然沒能守住意大利北部的領土。

1944年1月,蘇軍集結了超過80萬人的兵力,大舉從奧地利克恩頓州和斯洛文尼亞攻入意大利境內,在當地共產黨游擊隊的協助下順利解放烏迪內、威尼斯、博爾扎諾和維羅納等多座位於意大利東北部的城鎮,兵鋒直指米蘭、博洛尼亞和都靈這三座意大利最重要的工業城市。

駐守意大利南部的美軍也不甘示弱,他們突破了德軍重點防守的古斯塔夫防線和阿道夫·希特勒防線,奪取羅馬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奪取羅馬對美軍,乃至於整個同盟國陣營而言,都有着極大的政治意義,畢竟這是美軍拿下的第一個軸心國首都,而且這座城市還是古羅馬帝國的首都和羅馬教廷的所在地,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價值,是昔日歐洲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不過,美軍似乎並不滿足於這個結果,羅馬雖然有政治價值,有歷史價值,有文化價值,但美國佬更加看重的是經濟價值和工業價值,畢竟這些纔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意大利最重要的工業區並不在羅馬,而是在蘇聯佔領或即將佔領的意大利北部地區,那裡的米蘭、都靈、博洛尼亞等地,意大利絕大部分的軍工生產、重工業生產都在那裡進行。

以美軍現在的進度來看,要先蘇聯人一步佔領米蘭、都靈和博洛尼亞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最多隻能推進到佛羅倫薩一帶,根本無法涉足意大利最精華的北部地區。

所以,爲了從軸心國手中奪得更多的利益,英美聯軍不得不把目光放在更具價值的法國和德國本土地區。

要達到這個目的,盟軍就必須要儘快登陸法國、比利時或荷蘭海岸。狠一點的話,登陸德國海岸也不是不行,但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所以登陸德國的提議並沒有得到盟軍高層的認可。

那應該在哪裡登陸呢?這個問題,在盟軍高層內部存在着不同的意見。

自由法國的戴高樂將軍認爲,盟軍應該集中精力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登陸,然後直搗巴黎,解放整個法國之後再進攻比利時和德國本土。

戴高樂的意見取得了盟軍高層多名將領的認可,因爲德軍此時部署在法國的兵力很少,大部分兵力都已經調往德國本土應付殺入德國本土的蘇聯紅軍,而且法國抵抗組織的勢力不弱,在他們的幫助下,盟軍能夠輕而易舉地消滅那點部署在法國本土的德軍,將德國人趕出法國,從而解放法國全境。

解放法國之後,盟軍便可以動用法國這個昔日歐洲大國的資源來補充戰爭所需,集中三個大國(美國、英國和法國)的資源來對抗納粹德國。

英國首相丘吉爾則提出了登陸荷蘭/比利時的建議,因爲荷蘭和比利時離德國本土比較近,盟軍在那裡登陸之後,能夠更快地到達德國本土,目標是先蘇聯一步,佔領德國西北部最具經濟價值的魯爾工業區,避免蘇聯得到魯爾區的工業資源,壯大自身實力。

然而,丘吉爾的提議並沒有獲得盟軍將領們的支持,因爲德軍已經在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加萊地區部署重兵,能對登陸荷蘭/比利時的盟軍進行夾擊,可能會讓盟軍付出重大傷亡。

最終,在戴高樂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盟軍採納了登陸法國諾曼底的方案。

374 應對279 榮耀與忠誠330 波羅的海攻勢第六十八章 軍銜最高的翻譯158 人民委員會改組242 政治考慮239 納爾瓦戰役第八十章 空襲海拉爾273 運輸問題303 沃茲涅先斯基173 進攻計劃第一百零八章 蘇聯英雄第七十七章 炸機場第四章 真實的夢第七章 快點136 息事寧人342 不列顛攪屎棍180 飛往基輔第一百章 換秘書第九十三章 南線攻勢第一百一十四章 伊戈爾第一百章 換秘書223 接管工作331 緊急情況第十七章 請假第十六章 宣示主權 (求推薦票)295 空襲艦隊第五十章 偶遇灰衣主教160 動力裝置第九十一章 提前反攻347 影星366 列寧格勒的氣氛341 柏林戰役163 迪納摩球場152 慈父的來電334 地下工作158 人民委員會改組372 爸爸的援助192 意義深遠第九十六章 蘇軍總攻第一百一十六章 輸油管139 T-34367 輿論攻勢第六十章 穿西裝的政委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尤科夫219 找死?318 安德羅波夫?380 蘇共二十大184 不切實際的命令第七十八章 少佐罵中將第一百零一章 掉叉子第七十九章 日軍空襲第五十五章 再次獵熊180 飛往基輔135 幸福的時刻314 龐大的作戰計劃184 不切實際的命令284 利哈喬夫159 造艦報告第三十四章 酒後吐真言162 拉-7戰鬥機146 雅科夫列夫第一百一十四章 伊戈爾182 目標:粉碎敵人第十二章 紅色貴族257 石油戰189 大德意志師352 瓦西里·斯大林第八十六章 二級集團軍級政委第一百一十一章 再作討論133 戰略基建第三十六章 肅反之路232 被包圍的王牌師192 意義深遠253 人選327 瓦蓮蒂娜第十章 發展大計第一百二十二章 濱河街公寓第九十一章 提前反攻353 匿名信229 孤單的滋味第一百一十四章 伊戈爾225 怎麼冷靜?217 要塞區之間的空隙143 重返新西伯利亞177 打破沉默141 庫利克的執着227 IS-2/100240 利加喬夫362 整人272 怠工問題第一章 年輕的書記第六十四章 鬼子偷襲第九十一章 提前反攻242 政治考慮第一章 年輕的書記219 找死?334 地下工作284 利哈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