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了七月份之後,對於張毅成來說,重心也就慢慢轉向了電影《失戀三十三天》的上映的準備工作。
廣電局那邊也過了審覈,而院線那邊也都聯繫好了,上映的日期就已經定在了七月十五日。
所謂的“電影檔期”的概念是來自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的營銷策略,實際上是迫於好萊塢電影工業衰敗的一次自救,這個策略完善了電影的發行模式與市場機制。上世紀70年代,電視在美國的全面普及並且成爲主流媒體,使觀衆逐漸遠離影院,逼迫美國的影院建設和電影發行全面改革,而在此之前的美國電影業並沒有成熟系統的市場研究和檔期策略。
1972年由科波拉執導的派拉蒙公司的電影《教父Ⅰ》是好萊塢第一部真正意義上按照現代大片規則運作的影片,此片的票房成功,促使美國巨資投入的電影在發行上淘汰了首輪院線制度,開始在全國影院同步首映;並且讓發行人員認識到應該在特別安排的時間段裡以不同受衆羣體爲目標推出特定類型的影片以保證獲得票房上的成功。
此後,“電影檔期”的概念開始使用。美國電影形成了成熟而完備的市場運作機制,以及從生產到發行的現代產業策略,其中,電影檔期的研究及選擇是一部電影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研究不同時間段的主要受衆羣體,製作適合主流受衆觀看的產品,安排檔期以及圍繞檔期展開宣傳與發行,是一整套的商業行爲和促銷手段,這套不斷髮展完善的體系,顯示的是美國電影產業的綜合實力。這套體制讓好萊塢不斷地生產出觀衆想看的電影,同時又成功地影響觀衆的欣賞心理,培養出大量的影迷。
實踐證明,這套貌似保守的製片策略能夠在最大的程度上使好萊塢產品不偏離觀衆的口味,也是爲大製作的鉅額投入能夠順利回收甚至盈利在制度上儘可能地形成保障。但這種策略的保守性,經常會在一部電影成功後,產生出大量面貌趨同的電影及狗尾續貂之作;或者是生產出過於強調視覺感官而忽略人性發展的失敗電影。
如今,在全球化語境下艱難發展的各國本土電影,都在迫不得已地伴隨“好萊塢季風”隨風而舞。
然而,美國電影檔期大致又是如何劃分的呢?在美國電影市場,每一個年度以週末和節日爲界,分爲冬、春、夏、秋和聖誕(包括新年)五個檔期。尤以夏季、秋季和聖誕檔最爲重要,其中,漫長的夏季檔是商業大製作集中放映的時期,對全年的票房幾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至於冬春檔期,由於學生課業繁忙、又是重要的體育比賽期以及大量的娛樂頒獎活動填滿了幾乎所有周末,所以票房壓力巨大的商業大製作不會選擇這段時間公映。但此時卻是低成本小製作、獨立製作及藝術探索性強的電影的放映期,因這些電影的成本低,票房壓力不大,又可以避開大片的壓迫。
今年也是如此,《失戀三十三天》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上映,這個時間不算早,也不算晚,能夠得上是對手的,也就是快要結束放映的《功夫熊貓》,《功夫熊貓》帶着億元票房打入7月檔,累計票房1.87億元,成爲今年進口影片影片冠軍,是一個強勁的對手。
還有七月初上映的《全民超人》,或許預定在七月底在北美上映的《X檔案2》也可以算的上是一定程度上的對手。
張毅成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上映,自然也是做好了詳細的打算和研究,事實上在我國,目前,中國本土電影製作和市場發行形成檔期概念的只有“暑期檔”和“賀歲檔”,反映出國產電影市場發展的不成熟。因爲受到香港賀歲電影的影響,從1995年開始出現中國電影“賀歲檔”這個概念,在1997年馮氏喜劇的帶動下,到如今已經形成規模效應,是國產電影商業營銷最成熟的檔期。因爲受到美國夏季檔大片全球同步首映的影響,中國電影暑期檔大致跟美國同步,一般是從5月開始到9月初,大概有4個月左右的時間;賀歲檔是舊年12月開始到新年2月底學生寒假結束開學,大概有3個月時間。
與賀歲檔國產影片蓬勃發展成爲票房主力的情況不同,暑期檔總體來說還是好萊塢電影的一統天下,10年來只有寥寥幾部華人最頂尖的導演執導的電影與之能夠抗衡。
換句話說,雖然說暑期檔之戰在近兩年來呈現愈演愈烈之勢。但是在2009年之前,國內影市對於暑期檔的概念仍未明晰,大多數觀衆只認賀歲檔不認暑期檔。
以之前《赤壁》上映爲例,只有兩個單週票房邁過億元關口,並沒有多少影片選擇在夏天上映。
現在國外的對手當中,以時間計算,大略只有《功夫熊貓》算得上是一個兇悍的對手,國內的僅有《赤壁》和八月初上映的《十全九美》算是對手。
不過《赤壁》的受衆羣本身就和《失戀三十三天》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雖然《赤壁—上》來勢洶洶,但是張毅成還是對《失戀三十三天》很有信心的,甚至有可能打敗《赤壁—上》也很難說呢。
至於說《十全九美》那就更沒啥可怕的了,《十全九美》八月初上映,直接碰上奧運會,張毅成就是考慮到奧運會的影響,因此才選擇了七月中旬將《失戀三十三天》上映的。
如果拖的更晚一點,等奧運會結束的時候,將會面臨,《梅蘭芳》,《南京南京》,《畫皮》,《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機器人總動員》,《007:安慰量子》,《蝙蝠俠前傳2之:黑暗騎士》等一票的巨片,雖然張毅成不怕,但是多少還是會影響票房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