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教子一經

察舉制度通常要經過這樣一些程序:一個年輕人必須先進入太學讀書,根據畢業考試的成績分成甲乙二科,甲科出身稱爲“郎”,留在皇宮中擔任侍衛;乙科出身稱爲“吏”,回到家鄉擔任地方官的僚屬。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和實習後,才由中央或地方的官員,根據他們的各方面表現進行舉薦,最後再經過一次考試,合格者才能正式走上仕途,爲官從政。

相對於先秦時期,以血緣爲基礎的世襲制和分封制,察舉制度顯然是一大進步。因爲從原則上說,它的政權是面向所有讀書人開放的,而且選官標準又是以德才爲基礎,所以基本上打破了由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

然而,這看上去既合理又公正的一套選官制度,事實上卻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大多數人根本讀不起書。此時的書籍都寫在竹或帛上,一片竹簡最多隻能寫二十來字,傳抄既費時又費力,更不便於攜帶和流通;帛雖然沒有這些問題,可它是昂貴的絲織品,用它來書寫,成本又太過高昂。(前文提過,劉病已發明出了紙張,但尚未在社會上大規模普及紙張和雕刻技術)

如果是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人,家中藏書豐富,要做到“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也不是什麼難事。可要是出生在沒有藏書的普通人家,爲了讀幾本書,往往就要跋涉千里、尋師訪友,其讀書求學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時的官職雖然是不可世襲的,但是“書籍”卻是可以世襲的,因此詩書傳家的家庭就具有了某種“壟斷性優勢”。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只要佔有“知識和學問”這種稀缺資源,就能比較輕易地獲得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換言之,一個讀書人的家庭,很容易就可以變成一個做官的家庭,變成一個有錢有勢的家庭。所謂“黃金滿篋,不如遺子一經”,正是這種情況的鮮明寫照。

家族中只要有人當過郡太守,擁有過察舉之權,那麼經他察舉進入仕途的人就成了他的門生故吏。這些人將來一旦在政治上得意,通常都會回過頭來報恩,也察舉他“恩師”的後人。因此在一個家族中,只要先輩曾察舉過別人,他的子孫被察舉的可能性,自然就遠遠大於普通人。久而久之,每個郡中就會有那麼一兩個家族,幾乎永遠佔有“孝廉”的名額。這樣的家族慢慢就具有了後世所謂的“郡望”,形成了高高在上、擁有特權的“士族門第”。

察舉制度本意是在消滅特權、破除世襲,不料到頭來又造成了新的特權階層和另一種變相的世襲。

到了東漢末年,察舉制度已經“流弊叢生”、不堪一用了。選舉出來的都是“名不副實”的人,既無才又無德。就像桓、靈帝之際,民間歌謠所唱的那樣“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成了一個莫大的諷刺!

劉病已又想到一個問題,能否將察舉制度改成九品中正制呢?

歷史進入到三國混戰的時期,兩漢察舉制度敗壞,新的選官制度自然就應運而生。這項新制度就是曹操於漢獻帝建安年間所創立的“九品中正制”。

曹操是一個亂世梟雄,他的政治作風務實而功利、重才而輕德,所以選拔的都是具有實際能力,能夠對現實政治做出貢獻的人。正是所謂的“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促,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

正如上述,此項制度本來也只是曹操創建的一種臨時性的行政措施,卻一直沿用下來,等到後來曹丕篡漢登基,接受陳羣的建議,便將其正式確立爲政府的官員選拔制度。從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起,在兩漢延續了四百年的察舉制度徹底終結,“九品中正制”全面頒行,此後一直被魏晉南北朝沿襲,歷時又達四百年之久。

所謂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府於州郡中特置“中正”之官,專門擔任選舉之責、品評地方人物,分其爲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人才評選的標準有三:一、“薄伐”(家世出身);二、“狀”(才德行狀與政績表現);三、“品”(人品優劣)。人物的品級評定後,再由各級中正官依次上報,最後報告中央司徒府。

當年,曹操創建這項制度的初衷,是爲了矯正漢末察舉制度,徒以名德標榜、不務實際的毛病,進而“杜絕朋黨”、“破除門閥”,加強曹魏中樞政權的力量。可誰知施行不過數十年後,產生的流弊比之兩漢察舉制,便有“過之而無不及”。

九品中正制最致命的缺陷,就在於一切都取決於“中正官”的一己愛憎和個人好惡,選擇人才雖然有一個表面上的標準,但這套標準卻很難做到真正客觀,更無法量化,最終仍然是以中正官的個人意志爲轉移。

於是九品中正制便滋生了“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一人之身,旬日異狀”等種種弊端,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等社會局面。最後,真正的人才“湮沒無聞”,政治權力被門閥世族完全壟斷,特權階層“奢侈無度“,官場腐敗叢生,吏治一團黑暗。

後來西晉的”八王之亂“及”五胡鬧中原“,和長達三百年的南北朝亂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劉病已決定不採用這種制度,但是以九級來制定官員的等級,比照現行制度似有可取之處。

九品中正制一直沿襲到了隋朝初年,至楊堅執政中期才被罷廢。大業年間,隋煬帝楊廣創設了“進士科”,令天下士人“投牒自進”,由朝廷舉行策試,後又改試詩賦。這就是科舉制的開端。

科舉制雖由隋煬帝始創,但不久便遭逢戰亂,實際上並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時期,科舉制才得以正式確立。

第三百三十五章 鳳凰涅槃第一百零二章 出生入死,陰陽轉化(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一百四十九章 鬧個天翻地也覆(求訂閱、推薦、收藏)第四十三章 萬歲爲樂豈雲多第四百五十三章 國師戰書第一百零五章 夜空摘下明月(求訂閱、推薦、收藏)第四十章 調戲皇帝的女人第一百六十七章 死亡的陷阱第四百五十九章 滔天兇焰第二百七十四章 犁庭掃穴第一百四十八章 說可惜的人該是我(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一百八十七章 全情投入的佳節慶典第一百章 棋逢對手,將遇良材(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七十六章 好男巧鬥惡女(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二十三章 我終爲帝矣(二)第二十五章 打虎行動(二)第二十五章 打虎行動(十)第二十六章 上林圍獵(七)第三百零二章 水滴石穿第五十二章 劉病已與霍成君的浪漫邂逅(二)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國道義第四百四十三章 橫衝直撞的天子第二百三十一章 漢家自有制度第二百七十六章 禍福相依第四十二章 史上最浪漫的聖旨 故劍情深(三)第十八章 劉賀登基(三)第四百四十九章 半個神仙第四十二章 史上最浪漫的聖旨 故劍情深(四)第五百一十五章 花下醉第一百八十七章 全情投入的佳節慶典第四百九十七章 一觸即發第七十八章 離奇失竊事件(求訂閱、推薦、收藏)第四百五十八章 惡蟹張鉗第八十六章 最古怪的武器(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二十三章 我終爲帝矣(二)第三百二十五章 國之大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宇宙間的剎那停頓(求訂閱、推薦、收藏)楔子第二百七十四章 犁庭掃穴第一百三十七章 破開烏雲的陽光(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五百八十八章 不講理第十九章 大破敵軍第二十五章 打虎行動(十七)第三百九十章 坐北朝南第四百零二章 縱橫無敵第四百六十二章 無堅不摧第四章 鬥雞場(一)第三章 張府夜宴第四百九十八章 山裂地崩第一百零七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橋梯(求訂閱、推薦、收藏)第四百二十章 挖陷坑埋狼軍第四百六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十九章 27天鬧劇(四)第五百三十四章 通天徹地第一百二十三章 潛藏在人心中的魔性(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三百章 天縱奇才第二十二章 劉病已當爲帝(七)第三百五十七章 蕭規曹隨第五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第二百二十六章 破繭成蝶第三百九十二章 以人爲本第四百一十二章 曠古絕今的皇帝第一百七十一章 誰是神秘佈局者第三百八十八章 射天狼第六十五章 不幸中的大幸(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一百三十六章 潛伏着厲害的後着(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三百一十九章 衆生皆苦第一百九十二章 生命的舞蹈第一百七十九章 難得肯以身相許第四百七十九章 痛定思痛第二百六十七章 傲視天下第二百六十五章 生死相許第十一章 戰前動員(一)第四十五章 皇帝陛下的發難第三百三十二章 舉孝廉第七十二章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五十三章 漢朝與匈奴大戰的序幕(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一百四十四章 匈奴無上師的狙殺(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二十三章 我終爲帝矣(四)第三百九十五章 軍卒遴選第三百三十三章 教子一經第五百三十六章 馭氣乘風第三十四章 牽紅線還是拉皮條第二百八十九章 疑罪從無第四百七十五章 兵兇戰危第五百九十四章 千古佳話第一百一十五章 出類拔萃的超卓人物(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五百零一章 混淆視聽第四百四十二章 重重敵騎中的皇帝第二十三章 我終爲帝矣(六)第八十四章 視戰爭爲遊戲(中)(求訂閱、推薦、收藏)第二十六章 上林圍獵(八)第五百七十四章 儒皮法骨第二百六十九章 效忠或反叛第五百九十八章 神機妙算第三百一十四章 執劍闖宮(一)第四百八十四章 奇詭突發第一百八十八章 親擡花轎進沙漠第四百八十七章 檑木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