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六、人間隨處有乘除
孫元起不禁愕然失色:“暫時關閉議會?這如何使得!”
袁世凱不以爲意地擺擺手:“現在不着急回答。等百熙接掌內閣、總攬政務之後,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不遲!”旋即又換了個話題:“如果袁某僥倖當選大總統,肯定會提名百熙爲內閣總理,對於組閣人選百熙是否曾有所考慮?早作打算的話,到時可以省卻無數麻煩。”
民國初年的政治架構和現在差不多,即國會選舉總統,總統提名內閣人選並交國會通過。按照常理,總統應該由把持國會的第一大政黨首領就任,像袁世凱這種絲毫沒有政黨底蘊的人物,根本就沒有半點染指總統寶座的可能。可惜袁世凱雖然沒有政黨背景,但手中卻牢牢掌握着全國最強大的地面軍事力量——對於孫元起麾下的空軍,恐怕北洋軍也素手無策,只能蜷縮在戰壕裡被動挨打。——於是大總統的席位就被他提前預訂了。
當然,只是預訂,並非板上釘釘。
袁世凱覺得威脅主要來自兩個人:一個是表面上和自己推心置腹、私下裡卻四處搗亂的孫文,另一個就是面前這位貌似謙卑恭敬、私底下實力卻非常駭人的青年後輩。碰巧他們倆都姓孫,而且都和孫猴子一樣能折騰,直把自己這個玉皇大帝折騰得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要說兩人誰的威脅更大,答案毫無疑問是孫元起。
孫中山最大的資本是名氣和政黨,但孫元起在這兩方面同樣不弱。比如名氣。孫中山在南方各省、各國政界頗具聲望,孫元起則在西部各省、各國學界具有非凡影響力,甚至在政界的地位也絲毫不遜於孫中山。而在政黨方面。國民黨雖說號稱黨衆百萬,其實裡面一半以上都是水分,根本沒有半點忠誠可言,而且正因爲它黨衆蕪雜,造成內部矛盾不斷,戰鬥力銳減,甚至不如黨員只有十萬的新中國黨。導致兩者雖然黨衆人數相差十倍。但在國會中的席位卻不相上下。
然而在軍隊、地盤、財力等諸多方面,孫元起都能甩孫中山八條街,何況孫元起還比孫中山年輕十歲!都說“寧欺白鬚公。莫欺少年窮”,孫元起三十剛出頭便已經出將入相,又有誰敢輕視呢?所以袁世凱把孫元起視爲生平勁敵。
孫元起也不矯飾,當下把前幾日與楊度一起擬定的內閣人員名單說了一遍。然後客氣地謙讓道:“孫某德能淺薄思慮不周。初步擬定的人選或有不合理之處,還請大總統多多指正!”
袁世凱心中也在暗暗盤算。
孫元起在名單中給了北洋系三個名額,分別是外交、陸軍、農林,其中兩個掌有實權,情誼不可謂不深厚!說到底畢竟還是新中國黨組閣,自然不能讓北洋系獨霸天下,此外還要利益均沾,如今這般安排已經可以算仁至義盡了。但這和袁世凱心中設想的方案仍是有不小的差距。
在袁世凱的憧憬中。最好是在內閣中佔據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四個席位。當然,連袁世凱本人都覺得這太過奢望了。如果退一步的話。他願意首先放棄海軍。儘管袁世凱曾兼任過北洋大臣,但在他看來,中國的海軍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早在洋務運動之初,見識到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厲害,又初步明白海疆重要性的官場有識之士就提出了興辦海軍、保衛海防的建議。尤其是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臺灣事件的發生,引起朝野的極大震動,從而引發了晚清史上著名的海防大籌議。隨後,清政府在廣泛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了興辦南北洋水師的計劃。經過大力興資建設,初步形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相對獨立的水師。
十年之後,中法戰爭爆發。
在馬江海戰中,被寄予厚望的福建水師一敗塗地,11條艦船全軍覆沒。隨着戰火蔓延,南洋水師也遭受池魚之殃,受到沉重打擊。戰後清政府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爲何籌建海軍十年依然毫不足恃?最終得出兩條原因:一是國家不夠重視,二是裝備相對落後。有懲於此,清政府於光緒十一年(1885)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即民國初年海軍部的前身),專門負責海軍事務,同時決定從北洋水師着手,訓練一支裝備先進、足以拱衛京畿的海軍。
又是整整十年過去,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前後投入三千萬的北洋水師一敗於豐島,再敗於黃海,最終在威海衛之戰中全軍覆沒,重蹈了福建水師的覆轍。北洋水師訓練十年,投資鉅萬,結果卻如此不堪一擊,使得甲午戰敗之後朝野上下人人痛詆海軍誤國,甚至認爲花費巨資建設海軍本身就是個錯誤,致使全國都失去了重建海軍的信心和熱情。爲此,清政府不僅取消了北洋水師的編制,還裁撤了總理海軍事務衙門。
隨後的幾年裡,清政府或許也曾有意振興海軍,但揹負着《馬關條約》鉅額賠款的巨大壓力,根本難以籌措購買艦船的大筆經費,只好無奈作罷。而且列強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掀起了瓜分中國港灣的狂潮,旅大、威海衛、膠州灣、廣州灣、九龍半島等優良港口先後被各國強租,中國海軍甚至連一個停泊軍艦的基地都找不到。儘管如此,北洋作爲京師的門戶,終究還是需要水師作爲藩籬的,那麼這個藩籬僅僅是心理安慰也好。在甲午戰爭後,清政府還是擠出家底買了幾艘勉強敷用的艦艇,撥付北洋使用。
或許大清水師真是流年不利,北洋水師剛有一絲起色,又發生了庚子國變。
在八國聯軍入侵過程中。有4艘魚雷艇被聯軍擄走、2艘驅逐艦被大卸八塊,北洋水師元氣大傷,重建海軍再次遭受沉重打擊。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海軍成爲了可有可無的擺設。1906年清政府將兵部改爲陸軍部,次年只在陸軍部下設立一個海軍處,專門負責海軍事務。
直到1909年,年輕氣盛、志大才疏的載洵決定祖先遺志管理水師,並與軍中宿將薩鎮冰一道擔任籌辦海軍大臣,開始了興復海軍的宏偉計劃,海軍才勉強振作起來。俗話說得好:“朝中有人好辦事。”有了洵貝勒主事。海軍經費也明顯寬裕起來,又陸續從西方購進了12艘軍艦。雖然這些軍艦噸位小、樣式舊,裝備性能落後於時代。但對於嚴重缺乏軍艦的中國海軍來說已經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了。
轉眼到了辛亥年,革命爆發。
以載洵的觀點看來,這麼些年來大清對於海軍投入那麼多,海軍在衛國戰場上卻是逢戰必敗。不僅沒能報效國家。反而拖了國家後腿,着實愧對政府花出去的那一堆堆白花花的銀子。此時面對南方戰鬥力只有5的渣渣,難道不該奮發神威,以摧枯拉朽之勢平定叛亂?然而現實卻是,大清水師數十艘艦艇分期分批次宣佈易幟起義、擁護共和,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革命黨的懷抱。直氣得載洵跳腳大罵。
雖然海軍很重要,但目前來看,投資巨大。收效甚微,而且各艘艦艇裝備相對陳舊。海軍官兵又沒有絲毫的忠誠可言,根本就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在袁世凱心目中,海軍完全就是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既然孫元起想要接手,那就給他好了!
不過內務、財政、陸軍都是炙手可熱的席位,孫元起未必有那麼慷慨。如果還要退一步的話,袁世凱會選擇讓出內務部。因爲內務部總揆國內民政,向來是總理的禁臠,擔任內務總長的都是總理的親信,只怕孫元起也概莫能外。若是在內務總長人選上較真,孫元起肯定以爲他是有什麼企圖。袁世凱又何必去觸這個黴頭?
袁世凱真正勢在必得的是財政、陸軍兩部,只要有錢有兵,天下之大,何處不可去得?然而孫元起只滿足了他一個要求,即任命鄂軍都督段祺瑞爲陸軍總長,這裡面還有調虎離山的味道;卻把財政大權牢牢攥在自己手裡,然後送來一個外交總長的席位。當然,外交也很重要,由此也足見孫元起的誠意,不過這卻並非袁世凱所需。
自從政以來袁世凱便注意與各國打好交道,經常與各國駐華公使舉行會晤並饋贈禮品,私下的交情非常良好。那些可以解決溝通加以解決的外交問題,早就在私底下談好了,哪用上外交部、談判桌?真正送給外交部處理的,都是處理不了的棘手活兒。既然如此,要不要外交總長的席位又有多大關係?
不過袁世凱轉念又想:組閣執政的新中國黨又佔了哪些職位呢?內務部是當然之選,海軍部是雞肋,工商部是搭頭,只有財政部纔是孫元起想要爭取的目標,根本不算過分。如果自己和他索要財政總長的席位,會不會激化矛盾呢?
在這一瞬間,袁世凱心中千迴百轉,才沉聲答道:“看得出來百熙爲擬定這個方案花費了不少心思,既要注意權力平衡,又要極力爭取各方都相對滿意,真是辛苦你了!雖然方案不是盡善盡美,但老夫一時間也挑不出什麼大毛病。等過些時日,老夫考慮完後再給你答覆吧?”
這不是“經查無果,事出有因”的節奏麼?
孫元起還是恭聲答應,然後起身告辭。
以後的幾天裡,袁世凱幫助解決了宋教仁參議員的身份,卻再也沒提組閣方案的事情,而國會正式召開的日子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