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內閣



京師,大內。

對明朝的皇城,後世的人可能不大瞭解,以爲是和清朝的宮城範圍差不多大。

但兩者相差實在是很遠。

明之皇城,大約是清的十倍也不止。

南城,西苑,加上一個萬歲山,方圓之大,包含着紫禁城和中央各衙門官署,再加上好幾座皇家園林,委實不是後世清朝的皇城可比。

就拿紫禁城來說,一個皇極殿,規模比後來改稱的太和殿大了好幾倍來着,後來是清初時燒燬了重修,沒有大的金絲楠木,規制這才小了下來。

在這紫禁城中,管你是起居八座,開府建衙的方面重臣,還是口含天憲,擅作威福的權閹,又或是制文衡,理陰陽,號稱宰相的內閣大學士們,都得是屏心靜氣,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着那個叫皇帝的人來轉,明清異同,有一點卻是一樣,皇權確實是自宋朝之後集大成者,起於明,完成於清,就算明比清要開通的多,文明的多,但皇權至大,遠非漢朝時皇家與世族分庭抗禮,而宋時皇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時的情形相比。

就以在皇極門不遠的文淵閣來說,這內閣制度在明末已經早就成熟,神宗年間相隔不遠,當時神宗和文官集團鬥爭,除了軍政要務及時批覆外,很多按慣例辦理的事,索性就不理會。而朝野之間其實是相安無事,天下太平,並不是後世所說的那樣,明亡於神宗,這其實是對內閣制度的一種侮辱和輕視了。

該補官就補官,該如何就如何,地方上事不行,是明朝官僚體系和財政制度不行,在內閣制度下,這輛破車已經是儘可能的一直往前了,又能辦事,且不能威脅皇權,內閣再權重,也不是真正的宰相,相權是怎麼也重不起來。

簡單的例子,唐時宰相分別執掌中書省,中書令領導中書舍人等侍詔的官員,中樞政令,就盡由中書所出。

左右僕射,則領尚書,六部就是宰相直領,凡事直接對宰相負責,是宰相的屬官。

中書令爲中,僕射,參知政事爲輔助,名實核一,唐時的宰相辦事順暢,一經大拜,就是極有權勢,所以李林甫之類的權相,足以制衡天下。

至宋,因爲唐時宰相權重,大宋藝祖則又疊牀架屋,將宋朝官制改的亂七八糟,但凡政事,皆出兩府,而宰相儀同三司,佚高權重,尊禮尚在親王之上,禮絕百僚,論起權力,尊榮,其實也不在漢唐之下。

只是到了明時,朱元璋權力慾太重,而漢人王朝經過百年蒙元統治,浸沾胡風,以前的一套沒有傳承下來,朱重八在很多事上都是想當然耳,完全的胡來。

革除千年以降的宰相制度,就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想當然和敗筆。

因爲老朱顯然忽圖了一件事,就是他的後代子孫,絕沒有他的政治手腕和狠辣的心腸,更沒有他一天干足十幾個小時而不疲憊的強悍精神。

經過調整再調整,內閣終於成型。

這個機構,算是名不正言不順,宰相不是宰相,但好歹是國家的中樞機構,自有一定

之規。而大學士加尚書,也就算正經管到了六部,權力也就自然鞏固了下來。

現在這個時候,大學士劉宇亮名義上還是首輔,不過所有人都是知道,這位劉閣老是已經失寵,下臺是遲早的事,就是看是今年下半年,還是明年上半年了。

如果不知機,還要賴在這個位置上,怕是下場都不會太妙。

皇上這執政十來年,除了早年是幾個知名的東林黨老人外,真正信任和重用的就只是有兩個。一個是溫體仁,一個便是東林黨的周延儒。

除此二人之外,也就還有一個楊嗣昌,但楊嗣昌崇禎是在軍務上任他,真正的國家大政,事事倚重的,還就是溫體仁和周延儒這兩個。

要說起來,這兩人又偏是生死對頭。

周延儒是東林首領,東林黨最擅內鬥,他的黨爭功夫,自是不必提了。

溫體仁當然也不是善人,崇禎年間,能混到內閣首輔,還獨自專權數年,哪怕被攻訐退位,推薦了一個薛國觀後,崇禎照樣是最信任……這充分說明了溫體仁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正是東林一派,最爲擔心的事。

他們是拼力攻擊,把溫體仁說的十分不堪,但很多罪狀都是因緣附會,根本不值得推敲,真正叫溫體仁去職的,還是崇禎天生的帝王心病,擔心臣下久爲輔臣,會經營勢力,威脅皇權,而不是對溫體仁失去了信任的原故。

論說起來,相比辦事,周延儒連溫體仁一個腳指頭也不如。

朝中之事,真正有擔當,並且願與皇帝站在一個陣營,苦心孤詣的解決問題和麻煩的,也就是溫體仁和薛國觀幾個。

餉和兵,是崇禎末世的最要緊之物,但在東林那邊,一提起餉兵之事,便是叫皇帝修仁德。

天災示警,是皇帝不修仁德。

邊關報警,是皇帝不修仁德。

京師地震,是皇帝不修仁德。

流賊爲患,是皇帝不修仁德。

反正在黃道周和劉宗周等東林儒臣嘴裡,凡事只要是內修仁德了,則自然而然就辦成了。天災不會有了,邊關也不會示警了,流賊就都降順了……反正皇帝只要問政,就無非是修仁德這三個字以應。

崇禎在剛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被東林黨忽悠的有點找不着北,凡事也是照東林的標準來辦。吃飯,女色,衣着,無不是儉樸自省,太子之外,還有諸王,在傳嗣方面也是無可指摘。

勤政方面,更是無一日不見大臣。

比起神宗和他的哥子天啓皇帝,那簡直是差的天上地下。

但說來也是怪了,神宗年間大半太平,晚年纔出了遼東的亂子,但內地境內,仍然是一片太平景像。

天啓年間也是如此,雖是年年受災,但大規模的流民禍亂,卻是由崇禎當家後纔開始的。

這其中,當然也是有明末財政破產,到崇禎年間各種毛病大發作,但也是與幾次加賦有莫大的關係。

等到了現在這種時候,皇帝當國十餘年,東林黨那一套

也是漸漸玩不轉,真正能幫皇帝分憂,解決麻煩,並且對錢糧兵谷能有實際意見的大臣,才漸漸被信任倚重。

就算如此,崇禎也是實在沒有什麼章法,或者說,整個晚明之際,國家是病入膏肓,最有本事的大臣,在大明千瘡百孔的財政體系面前,也是隻能瞠目結舌,根本無計可施。

就眼前來說,國家財用之不足,實在也是到了難以爲繼的地步,明初的種種弊端,也是逐漸顯露出來,可當國者,能拿出辦法出來的,幾希?

……

……

文淵閣中,自是有一羣閣老在。

明朝不比清朝,清之帝王勤政,實在是到了變態的地步。每早必定是和軍機見面,然後分批接見大臣,過午後就開始親批摺子,絕不假手他人。

這是君權到極限的體現,軍機的地位連內閣也不如,就是皇帝的高級秘書班子,但承旨而已。而著名的軍機大臣傅恆,還開創了一人不敢承旨的先例。

就是說,奉旨辦事,一個人不幹,得大夥兒一起承旨,這才能幹。

顢頇無能,無恥事君到清之軍機的地步,也實在是華夏千年之下的一種奇觀了。

大明內閣,卻是另外一種氣度。

票擬之權,就是內閣相權的直接體現。

天下事繁,每日奏章不知道有多少,事務之煩,又各有曲衷,身爲帝王者,實在盡難查察,所以內閣在送入之前,就先貼黃票擬,把處理的意見先送呈上去,然後皇帝看過,由司禮批紅回覆下來,就是正式的朝廷意志,經由內閣發佈的詔旨了。

今日次輔薛國觀被皇帝召見,在文華殿內足足獨對了大半個時辰,內閣中人都是消息靈通,還沒等薛國觀回來,就知道皇帝苦於兵餉兩缺,因此向薛國觀問策。

薛國觀究竟說了什麼,這就不足爲人所知,但朝廷已經撐不下去,這也是明擺着的事實。到處都是請餉請賑濟,國庫如洗,崇禎皇帝把自己的內庫也花的海落河干,根本沒有銀子可以往外發了。

這個時候,朝廷必將有大舉動,但究竟如何,且還得再看。

“老先生請。”

“老先生客氣了,吾等皆入參機務,無須講此俗禮了。”

薛國觀返回內閣時,時辰已經不早,幾個閣老都是忙着自己的事情,首輔劉宇亮正在觀閱文書,見薛國觀回來,也是並沒有出聲。

只有楊嗣昌坐在門前,見薛國觀進來,便是起身相迎。

薛國觀對他也是客氣,拱手還禮時,十分誠懇,表示不必多禮。

楊嗣昌見他如此,也是瀟灑一笑,便是自己坐了下來,果然不再客氣多禮了。

此人也是剛剛入閣,原本是兵部尚書,六月時崇禎下旨令他入閣參與國朝機務大事,任爲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事。

在職掌上,除了薛國觀外,就當屬此人。

風頭之勁,雖是剛入閣,但已經逼凌他人之上,以聲威來說,也是隻在薛國觀之下了。

(本章完)

第五百三十四章 孤童第一百八十二章 學生和山長第六百零六章 寧遠第八百一十六章 大炮第六百三十六章 旗亭第五百七十八章 逃竄第四百九十九章 一隻虎第八十三章 稅第二百一十一章 縣學第七百零一章 降伏第二百四十二章 陌生人第十五章 突如其來第七百六十八章 霸氣第一百一十二章 官威第一百四十一章 軍人間的敘話第十九章 收穫第二百四十二章 陌生人第七百三十八章 朝房第七百五十九章 瀋陽第一百五十章 葬禮第五百零四章 戒備第五百八十五章 屯營第五百三十一章 開封第五百五十五章 密使第四百章 赴約第九十八章 軍人第四百零四章 計劃第四百六十四章 老將第五百四十五章 出場第五百八十八章 做人第二百零八章 成軍第六百四十六章 無奈第二百四十三章 大水車第七百四十六章 華燈第三百六十九章 真正的騎兵第七百五十七章 檢閱第五百六十二章 混入第三百章 軍議第六百零一章 贈送第四百八十七章 土產第四百六十三章 學術人才第三百六十一章 使者第七百五十六章 水關第六百一十四章 恩師第六百八十五章 入城第二百四十四章 井第八百零七章 末路第五百一十六章 收撿第五百零三章 展望第二百六十三章 斥候戰鬥第三百零七章 兩面皆敵第三百零八章 壞消息第二百四十三章 大水車第六百三十一章 找死第七百九十九章 沿海第七章 報功第二百七十一章 細雨第一百五十六章 烏龍第五百七十一章 血路第三百八十七章 酒話第六百四十六章 無奈第八十章 魯軍第四百六十七章 巨寇第四十五章 善後第四百零三章 擴張第七百二十五 深夜第四十九章 試射第二百一十三章 勉勵第七百一十五章 買船第一百四十九章 密雲不雨第三百零四章 商談第二十一章 匠戶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明礦業第二百八十三章 早第一百六十七章 擴編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面第五百章 圖謀第六百零九章 書信第二百五十四章 家書第一百六十七章 擴編第四百五十八章 宴請第二百六十五章 文明第六百一十九章 氣勢第四百八十八章 內宅第三百八十章 逃離第一百一十八章 簡單任務第六百五十六章 沙盤第七百二十六章 奏疏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將第二十五章 兵備道第六百七十三章 大奸第一章 引子第六百零三章 縱論第九十一章 中心第五百二十三章 判斷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家升官第七百二十九章 行路第五百八十章 成功第五十一章 伏擊第八百零六章 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