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歷過兩次金融危機您還記得吧?”約翰看着奧黛麗·赫本,沒等她回答接着道。“當時美國沒有中央銀行,所以政府無法救市,最後還是摩根家族出手才讓美國度過了這兩次金融危機,讓無數的人免於破產流落街頭。”
奧黛麗·赫本點點頭,摩根家族確實救過市,一次在1895年,一次在1907年。
1907年那一次金融危機是最嚴重的,當時摩根家族的族長几乎逼迫了所有華爾街的資本家出手,才成功渡過危機。
也就在那之後,摩根家族聯合了美國大部分銀行共同成立了美聯儲,用於應對金融危機。所以摩根家族在美聯儲中的地位非常高,佔到了四分之一的席位,如果加上摩根聯盟中的席位,摩根家族在美聯儲中的席位能佔到四分之三。
也正是因爲這樣,後來某些人就說摩根家族成立美聯儲並不是爲了應對金融危機,而是想通過美聯儲掌控美國經濟。
對於這種說法摩根家從來不辯解,因爲通過美聯儲摩根家確實掌控了美國經濟。
但美聯儲的成立,也讓美國有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實力,要知道美國人可不像華夏人有存錢的習慣,對於老美來說及時行樂纔是人生意義,所以老美基本上沒什麼存款,甚至很多人還欠銀行一屁股債,所以對於老美來說,別說什麼金融危機,就是不小心失業了,可能都會流落街頭。
“所以摩根家族對弱勢羣體從來都不吝嗇,但要看分什麼事,小問題摩根家不會出手,大問題摩根家也不會袖手旁觀。”
優秀的管理者要做的是,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做合適的事。摩根家作爲管理者不會事事都插手,除非代理人沒有能力應對,摩根家纔會跳出來。
但如果摩根家事事都親力親爲,那每一代族長可能都會被累死,首先不說政治、軍事、社團中的事,光是商業中的事就夠摩根家忙碌了。
摩根集團大大小小一共有30萬個成員,如果每一家每個月都提交一份報表給摩根家,那摩根家的族長可能到死也看不完這些報表。就算從30萬個成員中選出186個重要成員,摩根家的族長想一天處理一個成員事務,那也得186天才能處理完,更別說還有政治、軍事、社團中的事。
所以摩根家族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通過衆多的代理人去處理這些事務,然後在通過一個個智囊團去管理代理人。就算是這樣,摩根家的族長每天要處理的事務都是海量的,老摩根一天24小時有將近13個小時都在工作,可見工作量有多大。
但奧黛麗·赫本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約翰!你經常讀華夏的書籍,我記得有本書裡曾說過: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我知道摩根家的事務非常多,但我覺得在公益上摩根家應該投入一些時間去關注。”
“額……”
一旁的約翰頓時很尷尬。
約翰祖母還在世時,奧黛麗·赫本經常來摩根莊園小住,每次來她都看見約翰在讀華夏的書籍,好奇之下常常讓約翰翻譯給她聽,約翰也樂於翻譯,久而久之奧黛麗·赫本也就記住了書中很多內容。
但讓約翰沒想到的是,這些東西今日卻用到了他身上,真是自己挖的坑,自己跳。
一旁的奧黛麗·赫本不想讓約翰太過尷尬,畢竟約翰現在已經是成年人了,而且以後還會是摩根家的族長,不應該太讓他難堪,所以微微一笑,道。“約翰!其實我很認同你的說法,一個家族需要與時代一起同行這很正確,你成立慈善基金會的舉動未嘗不是摩根家族的一次進步。
但有時候我覺得摩根家的眼睛不應該一直盯着天空,有時候也應該俯下身看看民衆。
摩根家族歷經五代,到你是第六代,你們想的都是如何從政治、經濟、軍事、社團、思想中去控制這個國家,影響這個世界,但你們卻從來沒想過民心。
權利不是天付,而是民衆付予,只有民衆歸心願意跟隨,摩根家族才能真正屹立不倒。”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道理易懂,但能做到的人極少,因爲大家都在爲自己的利益絞盡腦汁,誰管他人死活,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變換的是時代,不變的只是換了一羣繼續剝削民衆人而已。
這點,奧黛麗·赫本很清楚,所以她不奢求摩根家族能夠爲普通大衆鞠躬盡瘁,她只希望摩根家族在既得利益之時能適當的爲身下的民衆考慮一二。
而一旁的約翰聽到奧黛麗·赫本的話後微微彎了彎腰道。“我回去後一定認真考慮您的教誨。”
約翰自認不是個偉大的人,做不到捨己爲人,但他也不是個邪惡的人,刮骨吸髓這種事自然也做不出來。
至於像奧黛麗·赫本所說的,爲身下的民衆考慮一二,他表示視情況而定,如果不與摩根家族的利益有衝突,那他不介意出手,但如果與摩根家族的利益有衝突,那他也不介意置若罔聞。
至於別人會如何評價他,他並不在乎,從摩根家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經成爲了壞人中的壞人,既然是壞人那還用得着在意別人的評價嗎?
有時候約翰認爲做一個壞人沒什麼不好的。
壞人在某種程度上比好人有優勢,好人做一件壞事就會成爲壞人,而壞人只要做一件好事,就會被人認爲是好人。
而且更重要的是壞人比好人活得更久,活得更輕鬆。
所以約翰覺得做個偶爾做些好事的壞人也不差。
一旁的奧黛麗·赫本不清楚約翰在想什麼,但她看到約翰受教的樣子心裡很欣慰。“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摩根集團創始人的影子。”
約翰聽到奧黛麗·赫本的話後尷尬的笑了笑。
摩根家族的創始人喬治·皮博迪是個非常熱衷公益的人。雨果曾經就寫道:“這個世界上,有充滿恨的人和充滿愛的人,皮博迪屬於後者,正是在這種人的臉上,我們看到了上帝的笑容。”
約翰覺得自己成爲不了皮博迪這樣的人,相比於偉大,他更想成爲一個爲了家人而努力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