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佈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解釋】這時,須菩提聽佛演說此經,深切明瞭此中義理,悲傷的流下眼淚,而對佛說: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自從我證得照見一切衆生根性的慧眼以來,沒有聽說過像這樣的經典。世尊,如果有人能夠聽到這部經,信心清淨,就發現了無上正等正覺心的真實現象,當知這種人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世尊,無上正等正覺心的真實現象,就是沒有任何什麼相的虛幻相,所以如來說,只是名叫做實相。世尊,我現在能夠聽到這樣的經典,信解實踐,並不爲難。如果將來第五個五百年開始的末法時期,有衆生能夠聽到此經,就信解實踐,這種人就是第一希有。爲什麼呢?這種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爲什麼這樣說呢?我相就是虛幻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是虛幻相。爲什麼呢?既然我人衆生壽者相是虛幻相,離一切諸相就名叫做諸佛。佛告訴須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能夠聽到此經,不驚訝我人衆生壽者相原來是虛幻相;不恐怖無上正等正覺原來也是夢幻境界;不畏懼無上正等正覺法不可取不可說,當知這種人很希有。爲什麼呢?須菩提,如來所說最希有無上的般若波羅蜜,就是虛幻的第一波羅蜜,只是名叫做第一波羅蜜。須菩提,以實踐忍辱之行,到達不生不滅境界,如來說是虛幻的忍辱波羅蜜,只是名叫做忍辱波羅蜜。爲什麼呢?須菩提,在實踐履行當中,如果有我人衆生壽者相,就不能名叫忍辱波羅蜜。爲什麼呢?。比如以前,歌利王爲試驗我有沒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體,我在那個時候,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衆生相、沒有壽者相。爲什麼呢?因爲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時如果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當會生起嗔恨心,那麼就不可能在我發誓:「如果我沒有起嗔恨心,則身體復元如故」時,身體就真的復元如故了。須菩提,又念過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時候,我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衆生相,沒有壽者相。所以,須菩提,菩薩應當離一切相。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不應當住物質現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見可愛的色相,心知可愛,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看見不可愛的色相,心知不可愛,但不要生起厭惡情緒。向來,我們身臨清淨環境,便想多待一會兒,這已經生起貪愛歡喜心,如果處在污穢環境,行動自然快捷,巴不得趕快離開,這已經生起厭惡心。當我們看到俊男美女,習慣性的多看他一眼,諸君,這是欲心!當我們和麪目可憎的人在一塊時,厭惡之情油然而生,這也是欲心在作祟,沒有欲心不會有厭惡之情緒。還有,我們見錢眼開,見寶物便想要擁有,佈施時心生不捨,都已經生妄想心,住物質現象上,處在凡夫境界,無上正等正覺心本來如如不動,你自己背離迷失,□卻了菩提。不應當住在聲音、香氣、滋味、細滑、思想記憶等現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耳朵聽到悅耳的聲音,心知聲音悅耳,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聽到聒噪聲音,心知聒噪,但不要生起厭惡情緒。悠揚的音樂令人情緒波動,所謂陶醉,已經墮在妄想境,如果聽到刺耳的聲音,心煩不安,都已經□卻無上正等正覺心。平日最常面臨的是聽到動心的異性聲音,你如果覺得好聽,想多聽他一句話,當心,你可能已經墮入欲心,如你覺得某人說話令人厭惡,佰不必有厭惡的情緒產生,你如果心生厭惡,所發露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本來如如不動,在這個時候,你自己背離迷失,□卻了菩提。又比如鼻子聞到香氣,心知好聞,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聞到臭味,心知臭味,但不要生起厭惡情緒。假使我們聞到異性體味,食物香氣,心生喜歡,即時已經落在妄想境界,如果聞到惡臭心生厭惡,也一樣已經住心妄想境界。又比如舌頭嚐到美味,心知可嘗美味,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多吃它一口,吃到不可口的食物,心知不可嘗,但不要心生厭惡。又比如身體碰觸細滑,心知細滑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碰觸粗劣心知粗劣,但不要生起厭惡心。又比如心裡想起美麗的往事,心知追憶往事,但不生起貪愛喜歡,想到不堪回首的往事,心知不善,但不要心生厭煩。亂想往事很容易迷失,修道難,幾乎都是迷失在亂想中,所以要修習禪定,不要染着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妄想心,應當遠離種種貪慾,不貪愛色聲香味觸法,現前一念清淨心,也不染着清淨味,便是應無所住的無上正等正覺心。如果心有住相,以爲應無所住是住在一種無所住的境界,那就不是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所謂「墜如同住房子的「墜,見聞覺知便被約束在房中如井底之蛙。比如眼睛若凝住俊男美女,秀色可餐,心意識便被□□所困,俊男美女外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識而不知,霎那間墮入癡迷無明中,常人迷而不知返,慾念熾盛,歌誦人間真善美,下焉者邪淫無所不用其極,上焉者詩歌文章,美術圖騰,音樂舞蹈。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俊男美女固然賞心悅目,不必秀色可餐,亂想□□,無非是循業發現的色相,俊男美女非俊男美女,則顯無上正等正覺心,俊男美女外的大千世界朗然可見,也一樣賞心悅目,心包太虛,無一不是如來。又比如往事回憶:兒時嬉戲、歡笑同學、初戀滋味、顛倒愛情、求不得苦、恩怨仇恨、名望利養等等,胡思亂想,霎那間忘記正在聽課,正在和親友交談,正在和客人接洽商務,面對着師長、親友、客戶,彼所言說斷斷續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識而不知,散亂無明,整日如此,經年如此,終身如此,累世如此。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念念分明,往事如夢如幻,歷歷所現皆是等正覺心。但如果以爲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卻住在不住相的清淨境界,也如同住房子的住,清淨境界外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識而不見,,已經昧卻「應無所住心」。所以佛說:菩薩心不應當住色佈施,同樣的道理,如果菩薩心住色行佈施,佈施外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識而不知,昧卻無上正等能已經墮入欲心,如你覺得某人說話令人厭惡,佰不必有厭惡的情緒產生,你如果心生厭惡,所發露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本來如如不動,在這個時候,你自己背離迷失,比如鼻子聞到香氣,心知好聞,但不心知追憶往事,但不是虛幻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說一切有情衆生就是虛幻的衆生,,教化衆生也以佈施無上正等正覺法,令一切有情同沾法喜,速證無上正等正覺,而且每天誦讀經文不令忘失,以便於爲人解說。如來以佛的智慧,清楚的知道這種人,清楚的看見這種人,都可成就無

作者有話要說:話說這是元旦福利,請勿舉報……

某顏收黃牌收怕了,/(ㄒoㄒ)/~~

→_→果然,我一大早的修改。。。

嚴打期間

插入書籤

第一百零三章第八十四八十五章第127章 番外一第二十六章第七十三章第五十七章第七十三章第二十九章第十六章第四十八章第一百二十四章第六十一章第十五章第七十五章第八十八章第五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三十三章第一百二十四章第六十一章第九十章第1章 序章第六十四章第九十四章第四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三十六章第四十八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128章 番外二第七章第一百零八章第八十四八十五章第十七章第六十九章第九十七章第六十章第八十章第八十六章第五十二章第七十一章第八十章第一百零四章第127章 番外一第八十四八十五章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一百零一一百零二章第127章 番外一第十二章第七十一章第六十五章第三章第八十九章第八十六章第二章第六十五章第一百零九章第128章 番外二第三章第五十八章第四十五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四章第129章 番外二第十一章第一百零一一百零二章第七十七七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六章第四十章第八十七章第三章第一百零六章第六十二六十三章第五十九章第一百一十章第三十六章第十六章第一百二十二章第十四章第五十八章第三章第一百零九章第一百一十章第一百零一一百零二章第八十二章第三十二章第六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七十章第一百一十二章第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二章第八十八章第一百零七章第二章第六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