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遼東事後,陝邊驚噩(一)

太和殿大宴過後,當羣臣散去,朱建卻是將閣部諸臣以及遼東衆人留了下來。

京師一戰,雖說是斬獲頗豐,但作爲帝國的掌舵人,朱建心中自然明白遼東之事,那絕非是簽訂一個所謂的和約就能解決的。

所謂和約,那不過是各取所需而已,它就如同一張遮羞布,當你覺得你還需要它時,遮羞布那還能被稱之爲遮羞布,但一旦你不需要它時,那自然也就蕩然不存!

至於國與國之間所謂的什麼道義,那也不過是表面文章,沒有永恆的利益,又豈能有永恆的道義!

若是不然,中國歷史上在出現了楚漢鴻溝之後,再會來個垓下之圍!

朱建作爲一個擁有兩世記憶,且又是成功商業人士,商場如戰場,也當是如政場!一切都是相通的,朱建自然明白其中的厲害關係。

那便是唯有強大己身,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而此時大明整個關外之地,僅存之地也唯有兩大區域,其一便是以關——錦——寧防線爲主體的山海關、錦州、關寧狹長地帶。

而一塊則是東江軍控制的以皮島鎮爲中心,北達長白山,南至登萊,西及旅順,東抵朝鮮的廣袤地區。

只不過不久之前,毛文龍被袁崇煥斬殺,如今這東江該是如何處理卻是成爲朱建一塊心病。

“袁督師,東江之地,如今卻是何人執掌?”

思忖良久,朱建終究是出了聲。

“誅殺毛文龍之後,臣以東江鎮爲兩協,分由東江副將陳繼盛、劉興祚統領。”

聞聽皇帝所言,袁崇煥卻是直言道。

對於袁崇煥嘴中所言二人,朱建卻也是知曉。

而這其中劉興祚最爲知名,此人被後世史家譽爲“興祚逋亡之餘,百計脫歸,有宋李顯忠之風”,卻是忠貞之輩!

與此同時,朱建卻也是明白袁崇煥詞句的用意。

相互制衡,以謀掌控!

至於其中門道卻是在於劉興祚此人乃是降人歸來,然不受前東江總兵毛文龍所用,卻是深受前登萊巡撫袁可立、以及前薊遼督師、太子太保孫承宗以及薊遼督師袁崇煥的重用。

而陳繼盛此人,卻是毛文龍之心腹,且在東江軍中聲望甚高,可以說是東江諸將中的毛文龍嫡系一脈。

只不過陳繼盛此人對於大明王朝卻是忠心耿耿,故而聞聽文龍之死,雖是夜夜啼哭,卻並無叛離之心。

而對於這一點,朱建卻也是相當滿意。

只不過對於袁崇煥用制衡之術,安排此二人鎮守東江之地,朱建卻是覺得當是誤了東將整個大好局面。

權分二人,雖是維持制衡,卻是不利於牽制後金,更是不利於開闢東江。

更爲重要的是朱建明白,此二人如今還能共同出事,當時因爲還有袁崇煥在上頭壓着,然而歷史的教訓卻是告訴朱建,這種制衡,那絕非是長久之策!

想及此處,朱建卻是眉頭微微皺了皺。

“朕聽聞陳、劉二人向來不和,忠義侯可曾知曉?”

面對着皇帝突然的改口,以及此般問來,袁崇煥心中卻是微微一怔。

二人不和,他又豈會不知,而他此般安排也正是利用二人之間的矛盾,以求制衡東江軍。

“臣知曉。”

儘管不是太清楚皇帝爲何突然此般問來,但作爲帝國的侯爺,且深受皇帝的恩寵,袁崇煥卻是直言道。

面對袁崇煥此般爽快之言,朱建卻是暗自點了點頭。

“袁督師,朕不過隨意問問,督師也莫要往心裡去,朕是相信督師的,只不過寧錦防線與東江地區同是我大明關外的山河,一寸山河一寸血,同是重要萬分,錦寧防線有督師你坐鎮,朕自是放心,只不過東江要地,有牽制後金之功效,陳、劉二人雖是沙場宿將,但終究資歷尚淺,故而朕欲要另擇一人,督師東江,督師以爲如何?”

朱建的話都說到這個份上,袁崇煥心中自然明白皇帝的用意。

其實之前對於東江的一系列安排,那也不過是他袁崇煥督師薊遼,兼督登萊的職責所在,而這職責當時大明天子所賦予的,現如今皇帝想要對東江,或者說是登萊地區加以任命,他袁崇煥自然是不會有何異議。

“陛下所言極是,東江之地雖多有忠勇之士,但偏安一隅,且又久不服王化,陛下恩澤,當是東江將士之幸!”

袁崇煥此言也是真切,卻是一大明忠臣之拳拳赤子之心!

“此般甚好,不過諸位,朕欲擇一大臣督師東江要地,不知諸位愛卿有何人選?”

聞聽朱建所言,衆人皆是一陣沉默,畢竟皇帝甄選督師東江之人非同小可。

“陛下,老臣推薦一人當是可爲陛下所託!”

不多時,孫承宗卻是上前道。

“何人?”

“前登萊巡撫,太子少保袁可立!”

“哦。”

聞聽孫承宗所言,朱建眉頭卻是有些微皺,袁可立此人乃是大明朝絕世帥才,他朱建又豈能不知,只不過袁可立此人已是於天啓七年辭官而去,再加上袁可立此人向來反對與後金和談,朱建卻是擔心若是此時啓用此人,卻是不利於整個大局。

皇帝面色疑容卻是被孫承宗看在眼裡。

作爲一個四朝老臣,且又是袁可立的知己朋友,孫承宗卻是知曉皇帝心中的疑慮所在。

“陛下,袁禮卿與老臣相交甚好,老臣與之亦是多私信往來,且老臣被陛下委以重任之時,恰逢後金入關,袁禮卿多是與老臣有方略數條,以作諮備,不久前陛下議和的消息已是傳遍整個帝國,老臣將陛下的宏圖大志說與袁禮卿,袁禮卿亦是多陛下一展宏圖之大志多有讚譽,老臣以爲袁禮卿雖說是辭官歸去,但卻是心中依舊有再次出仕之念想,故而臣保舉袁公可立,當是這最佳人選!”

孫承宗此言一出,閣部衆臣卻已是上前點頭稱是。

“袁督師以爲如何?”

世人皆言袁可立與袁崇煥意見相左,朱建欲要任命袁可立,卻是也想來聽聽袁崇煥的意見,畢竟若二人真是如傳說中的那般關係緊張,這任命之事,朱建卻也還需多加考慮。

只不過聞聽朱建問及,袁崇煥卻似乎並未表現出所謂的不滿。

“袁公乃是蓋世英才,又是微臣之前輩,袁某當是敬仰的緊,要說微臣與袁公之前的一些個誤會,不過是我二人對與後金是戰是和政見不一,如今陛下與後金已是暫時達成和約,既然陛下此時啓用袁公,微臣又豈有什麼異言!”

對於袁崇煥這番言語,朱建自當是十分滿意。

“諸位,既然諸位都推舉袁公出山,朕自當應允,稚文,你立刻替朕擬一道旨意,由閣部發文,速速調袁公出山!”

“另外,傳朕旨意,擬任袁可立爲登萊巡撫,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坐鎮登州,督東江軍事要務,擬任陳繼盛爲皮島總兵,授懷遠將軍【武散官,從三品】,擬任劉興祚爲雙島總兵,授亞中大夫【文散官,從三品】,另擬靖邊侯孫承宗爲關外總理大臣,忠義侯薊遼督師袁崇煥爲關外總理左侍郎,袁可立爲右侍郎。”

“二位,這關外朕可就託付給你們了!”

第55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三)第61章 慘烈!耀州之戰(四十)第72章 終戰,耀州之殤(七)第11章 謠言四起,朱建之思第56章 慘烈!耀州之戰(三十五)第89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四)第71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十九)第82章 終戰,耀州之殤(十七)第54章 覆滅,四面楚歌(十五)第3章 對話宦官,朱建之思第71章 終戰,耀州之殤(六)第32章 十萬白銀,設校擴廠(二)第34章 慘烈!耀州之戰(十三)第75章 終戰,耀州之殤(十)第45章 慘烈!耀州之戰(二十四)第84章 終戰,耀州之殤(十九)第10章 整頓商業,懲治商奸第11章 君臣之約,五年爲期(一)第29章 慘烈!耀州之戰(八)第3章 蒙古來使,煌煌帝國(三)第18章 步步爲營,遼東戰起(一)第54章 覆滅,四面楚歌(十五)第22章 宮中夜宴,初次交鋒(二)第94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九)第12章 八方風雲,戰事起(六)第11章 君臣之約,五年爲期(一)第23章 廢苛稅,罷王田(四)第66章 終戰,耀州之殤(一)第29章 慘烈!耀州之戰(八)第42章 後金出兵,城下之戰(二)第15章 鎮北關外,虎踞龍盤(三)第10章 夫妻交心,且徐慢行第20章 老將出山,再劃前計第5章 君臣交心,風雨同舟(二)第91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六)第21章 鐵壁!平遼之戰(六)第4章 謀變法,皇黨立!(四)第21章 步步爲營,遼東戰起(四)第71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十九)第2章 消息傳來,後金來襲第63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十一)第75章 終戰,耀州之殤(十)第6章 君臣交心,風雨同舟(三)第45章 後金出兵,城下之戰(五)第31章 鐵幕!平遼之戰(五)第40章 覆滅,四面楚歌(二)第45章 慘烈!耀州之戰(二十四)第24章 慘烈!耀州之戰(三)第49章 首次交鋒,合夥經營(五)第53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一)第56章 慘烈!耀州之戰(三十五)第10章 八方風雲,戰事起(四)第16章 宣傳變法,京營之變(六)第8章 校場閱兵,帝王之威(一)第56章 變法!長路漫漫第23章 慘烈!耀州之戰(二)第5章 烏牛白馬,塞外之盟(一)第39章 慘烈!耀州之戰(十八)第22章 洪流!平遼之戰(一)第22章 宮中夜宴,初次交鋒(二)第78章 終戰,耀州之殤(十三)第33章 鐵幕!平遼之戰(六)第30章 鐵幕!平遼之戰(四)第38章 鏖戰京師,大戰來臨(六)第36章 尾聲,平遼之戰(三)第74章 鏖戰京師,大戰來臨(二十二)第15章 圍魏救趙,空城現!(一)第8章 舌戰羣臣,登州開港(一)第90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五)第63章 慘烈!耀州之戰(四十二)第86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一)第93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八)第28章 欲振雄風,利刃在手第15章 張家覆滅,重新洗牌(二)第2章 謀變法,皇黨立!(二)第45章 覆滅,四面楚歌(七)第66章 終戰,耀州之殤(一)第46章 後金出兵,城下之戰(六)第36章 鏖戰京師,大戰降臨(四)第35 廢苛稅,罷王田(十六)第31章 鐵幕!平遼之戰(五)第39章 大刀闊斧,豫晉革新(四)第22章 慘烈!耀州之戰(一)第86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一)第15章 鎮北關外,虎踞龍盤(三)第47章 後金出兵,城下之戰(七)第20章 鐵壁!平遼之戰(五)第19章 貝勒身隕,風雲起!(二)第3章 攻身爲下,攻心爲上第4章 謀劃陝西,剿與撫第5章 關外建場,農墾生涯(一)第2章 遼東事後,陝邊驚噩(二)第18章 鐵壁!平遼之戰(三)第58章 終章(二)第88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三)第2章 遼東事後,陝邊驚噩(二)第70章 終戰,耀州之殤(五)第79章 終戰,耀州之殤(十四)第77章 以戰促和,水到渠成(二)第14章 鎮北關外,虎踞龍盤(二)